魯先聖隨筆:一抹揮之不去的鄉愁

魯先聖隨筆:一抹揮之不去的鄉愁

一抹揮之不去的鄉愁

魯先聖

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那一抹揮之不去的淡淡的鄉愁。

鄉愁從什麼時候佔據了我們的心田?它從我們離開母親的懷抱,走進學堂的那一刻,就如一粒種子,就在我們的靈魂深處開始生長了。

我們離開故園,離開故土,以致離開故國,鄉愁就如一根綿長的線,越來越長,漸漸成為心靈深處的一罈陳年老酒。

其實,當我們漸漸年長以後,我們卻發現,鄉愁不僅僅是我們思念故園的情懷,它還是我們對已經消逝的難忘經歷的眷戀,對於矇昧孩提時代的記 憶,還有一種隱隱的國家民族歷史的遠古嚮往。

這些情懷,當我們每一天沉浸在自己的生活節奏中的時候,它們隱藏在我們的心靈裡暗暗發酵。當夕陽西下,當我們身處羈旅,孤獨漫步,或者當做事孤立無援的時候,所有那些腳下的彎曲小路,天空的一片浮雲或一行飛鴻,眼前的一丘山崗或一方荷塘,遠處的一片樹林或散漫的羊群,都變成了濃郁的鄉愁情懷,瞬間就瀰漫了我們的情緒。此刻,如果你是一個詩人,必然悲從中來,吟誦出一首充滿鄉愁的詩。如果你是一個普通的行人,也必然會頓生出萬般的淒涼和哀愁,甚至會生出無邊的惶恐。

說到鄉愁,當代最有名的鄉愁詩是臺灣作家余光中的《鄉愁》:“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呀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呵在裡頭。而現在 ,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

這首詩,以詩人一生的時間跨度為主線,先是以一個遊子的情懷抒發自己對故鄉家園,對母親的綿綿思念;但是,隨著時光的演進,最後詩人把思念故鄉,思念親人的情感昇華為思念故國,懷念祖國的偉大的民族情懷。詩就突破了一般平庸狹窄的思鄉侷限,具有了厚重滄桑的歷史和民族感懷。

還有臺灣作家席慕容的那一首《鄉愁》,也寫的情意綿綿,意緒闌珊:“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 ,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 。 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 ,彷彿霧裡的揮手別離 。離別後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永不老去 。”

席慕容先寫像笛子一樣清新悠遠的鄉音,接著寫鄉情像迷霧一樣的留戀和悵惘,最後用“永不老去”來表達鄉愁在遊子心中的永恆情懷。相比余光中的鄉愁雖然看似單薄了一些,卻依然寫出了鄉愁的深邃與悠遠,寫出了鄉愁在每一個遊子心中不滅的惆悵情懷。

歷史上的詩人中,最著名的鄉愁詩是崔顥的那首著名的《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餘秋雨先生在他的散文名篇《鄉關何處》中談到崔顥這首著名的《黃鶴樓》時說:“看來崔顥是在黃昏時分登上黃鶴樓的,孤零零一個人,突然產生了一種強烈的被遺棄感。”

這意境中的昔人、黃鶴、白雲、芳草萋萋、日暮、煙波、江河,恰恰都是引來萬端鄉愁的情境。一個才華橫溢的詩人,面臨此情此景,怎麼會沒有這樣的千古絕唱!

詩人從遠古的傳說開始,聯想到千載飄蕩的悠悠白雲,看到隔江相望的漢陽城,目及江心小島上萋萋芳草,用弔古來思今,一個詩人遊子的無邊鄉愁和失 意情懷就綿綿而來了。

所以,面對這樣的鄉愁傑作,即使最偉大的詩人李白,也自愧不如,歎為觀止:“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即使一個人一生沒有離開過故鄉,他的內心深處也依然有自己淡淡的鄉愁,這種情懷會在一個不期而遇的黃昏,會在一個偶然的朋友聚會,也會在一個淅淅瀝瀝的雨天驀然來訪。

而我們這些離開了故土的人,自己的心靈,就永遠難以拒絕綿綿不絕的鄉愁了。在我們失意的時候,在我們孤獨的時候,它就會隨之出現在我們的眼前,給我們濃郁的溫暖,也給我們無邊的惆悵。

魯先聖隨筆:一抹揮之不去的鄉愁

魯先聖隨筆:一抹揮之不去的鄉愁

魯先聖隨筆:一抹揮之不去的鄉愁

魯先聖隨筆:一抹揮之不去的鄉愁

壹點號 魯先聖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