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感慨的“地瓜主義”年代

在上世紀的50-70年代廣大農村,地瓜是最主要的農作物,也是社員的主要食糧。據說國內最早地瓜,是福建長樂人從東南亞引進的。

讓人感慨的“地瓜主義”年代

讓人感慨的“地瓜主義”年代

多年以來,這裡的地瓜都是幾百年傳承下來的老品種,長得像細長的根一樣,產量很低,一口咬下去,嘴裡全是地瓜絲,難以下嚥,慢慢地就種得少了。1958年,公社推廣了“勝利百號”大地瓜,質量有了很大改善,結的地瓜又大又好吃,產量一下提高了幾倍。社員嚐到了甜頭,種植面積也越來越大了。有個公社書記在講到國際形勢時,曾經戲言:美帝國主義有什麼了不起?我們就用“地瓜主義”,來打敗他們的“帝國主義”!

讓人感慨的“地瓜主義”年代

讓人感慨的“地瓜主義”年代

那時候,社員家裡都有幾分自留地,差不多都是種的地瓜和玉米,秋收完後再種小麥。老百姓經常說,人生天地間,莊農最為鮮。農曆八月初,在地瓜收穫前,社員們都會提前刨些給家人吃。玉米也不等成熟,就掰下來給孩子們煮著吃。

有一年的雨水特別大,整個夏秋兩季都在不斷下雨,很多莊稼泡在水裡,有些都澇死了。這年秋季收成很差,地瓜長得就跟胡蘿蔔似的。大家經歷過1960年捱餓的時光,再也不敢像以前那樣,放開肚皮胡吃海喝了,而是精打細算,小心翼翼地過日子。收穫地瓜時,哪怕一個手指頭粗細的小地瓜也捨不得丟在地裡。收地瓜前,還把地瓜葉都收起來,因為用地瓜葉熬菜,還是要比其他樹葉好吃多了。

讓人感慨的“地瓜主義”年代

讓人感慨的“地瓜主義”年代

秋天把地瓜切了,曬乾,很容易儲藏,加工起來也方便。社員們長期食用地瓜,也變換出了很多吃法。最普遍的做法就是地瓜幹煎餅,把地瓜面用寬水泡好,過濾掉裡面的黑水,放到子上薄薄地滾一層,就成了薄如蟬翼的煎餅。地瓜面摻上少許榆樹皮面,燙好後做皮,蘿蔔和豆腐做餡,蒸出來的大包子醇香筋道。還有一種更精細的做法,把地瓜面酒上水珠,形成一個個綠豆粒大小的麵糰,用篩子均勻地篩在蒸鍋的籠布上,旺火蒸熟,就成了鬆軟可口的發糕。

讓人感慨的“地瓜主義”年代

我從小都是以地瓜和玉米為主食,因為天天吃地瓜傷了胃,以後看見地瓜就反胃。這些年在飯店和酒樓的餐桌上,經常有地瓜面和玉米麵的窩頭端上來,有時還會有煮熟或烤熟的地瓜。大家都興高采烈地爭來搶去,我卻從來都不動。說實話,地瓜和玉米,從小就吃夠了,吃怕了。

讓人感慨的“地瓜主義”年代

讓人感慨的“地瓜主義”年代

讓人感慨的“地瓜主義”年代

那段吃地瓜葉的歷史,現在看來還是感慨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