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偉教授:ICD 故障導線處理策略與思考

2021 CTCC

2009年HRS/ACC/AHA電極導線指南定義中提出,電極無法達到其特性或者無法如期工作就稱之為導線功能障礙。ICD導線較普通導線複雜,故障率更高,且不同文獻報道差異較大,去除召回導線後,發生率約0。28%-1。14%。召回導線較非召回導線故障率更高(2年左右出現差異),CRT-D導線故障率較ICD更高。

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徐偉教授

以“

ICD故障導線處理策略與思考

”為題帶來了精彩的學術報告。他在報告中首先指出ICD/CRT-D常見導線故障為:急性期(多為技術操作),電極脫位或者穿孔;慢性期(電極長期受壓部位),電極斷裂(通常顯示電極阻抗增高)、電極絕緣層破損(通常顯示電極阻抗降低)。最常出現的部位:1)電極縫合處2)第一肋間與鎖骨夾角3)電極體長期受壓部位。

常見故障導線處理策略需考慮因素

:導線故障的機制;導線故障的表現;患者年齡;導線植入年限;ICD的指徵(一級或二級預防);患者心臟節律;真雙極導線或整合雙極導線;相關電極數量;既往心臟外科手術史;合併症和預後;起搏依賴;導線移除風險:雙線圈或單線圈、植入物長度、既往心臟外科手術史、中心移除經驗、術者經驗、其他風險因素。常見故障導線處理策略可包括:程控後觀察、修飾現存硬體、植入新的感知電極、植入新的除顫電極、植入除顏線圈、移除導線並重新植入新的經靜脈ICD導線、植入皮下ICD系統、植入雜交系統。

常見故障導線處理策略(一):

植入新的感知導線。評價:如果起搏或感知功能障礙,除顫線圈完好,移除風險大,植入感知導線是可行的。適應人群:老年患者,未來需要多次更換ICD可能性低,導線未來故障進展可能小(非擠壓綜合徵或機械性損傷)不適合移除或導線移除風險大。

常見故障導線處理策略(二):

廢棄原導線並植入新的除顫導線,廢棄原除顫導線,直接原位植入新除顫電極簡單方便,避免導線移除風險。缺點:增加靜脈阻塞發生率;對三尖瓣功能影響;導線相互干擾產生電噪音,導致誤治療;導線相互摩擦導致絕緣層損壞;未來移除困難。

常見故障導線處理策略(三):

植入皮下ICD適應人群:符合SICD適應症,年輕或未來需要多次更換ICD患者;無靜脈通路的患者;裝置感染或導線故障的易感患者。

常見故障導線處理策略(四):

移除導線並重新植入,評價:可能改善患者預後,但存在移除風險,需要有經驗的中心和術者,需綜合評估。推薦移除患者:年輕或未來需要多次更換ICD患者、三尖瓣功能障礙、心腔已有多根電極導線、預計移除風險低患者、植入時間較短(

ICD導線移除注意事項-拔除過程中注意事項:

採用有效導線拔除輔助工具—鎖定導絲和逆行分離鞘及槍式切割器等。a。導線分離過程中,注意三個關健點:導線鎖骨下入口、上腔靜脈線圈血管附著處、右室線圈與三尖瓣附著區;b。導線與血管保持同軸,切割工具不能與血管成角;C。ICD導線應採用11-13F長的槍式機械切割鞘;d。經下腔抓捕器的應用,導線斷裂,斷裂導線,近端在血管腔內;經上腔途徑拔除失敗或導線斷裂;導線內芯損傷致鎖定,導絲無法插入鎖定,利用Snare抓捕器取出斷裂的ICD導線。

剪輯精彩影片以饗讀者

徐偉教授:ICD 故障導線處理策略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