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九”與中醫養生

冬有九九,夏亦有九九。古人之所以設定數九,主要目的還在於維持健康。本文細加分析冬夏九九。

數九有兩種數法,從冬至開始數的為“冬九九”,從夏至開始數的為“夏九九”。不管是冬九九還是夏九九,都與中醫理念相關,也都能指導中醫養生。

一、冬九九

生活中我們都知道,冬天有九九之說,共81天,俗稱為數九。從冬至節氣這一天開始數九,數上9天是一九,再數9天是二九……數到“九九”就算“九”盡了,“九盡楊花開”,那時天就暖了。

我國的數九習俗起源甚早,至遲在春秋時期齊桓公時,就有“九九”之說。據考古發現,我國敦煌漢簡和居延漢簡中,均有“九九”的殘文。

關於冬九九,民間有這樣的《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河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望柳;七九開河,八九雁來;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這是黃河流域的《九九歌》。

中國因為地域遼闊,南北氣候不同,逢九九冷也冷得不一樣。江南也有《九九歌》:“一九二九相見弗出手;三九二十七,籬頭吹篳篥;四九三十六,夜晚如鷺宿;五九四十五,太陽開門戶,六九五十四,貧兒爭意氣;七九六十三,布袖擔頭擔;八九七十二,貓兒尋陽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齊出。”

宋人周遵道的《豹隱紀談》中即記有《九九歌》,其用詞與今時所流行的江南《九九歌》幾無差別。可見冬時江南的《九九歌》在民間流行已久。

二、夏九九

我們常說“冷在九、熱在伏”。俗話說:“夏至未來莫道熱,冬至未來莫道寒”。冬天有九九,那麼,夏天也有九九嗎?當然有。從夏至開始數的為“夏九九”。而且,“夏九九”跟“冬九九”一樣,都是自古即有的。只是夏九九的習俗比較遲,大約在宋代以後,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曾有“算來九九無多日”的詩句。

“數九”與中醫養生

宋人周遵道的《豹隱紀談》即載有夏天的數九歌謠:“一九至二九,扇子不離手;三九二十七,吃水如蜜汁;四九三十六,爭向露頭宿;五九四十五,樹頭秋葉舞;六九五十四,乘涼不入寺;七九六十三,夜眠尋被單;八九七十二,單被添夾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

明人楊慎《丹鉛錄》也錄有“夏九九”歌謠,可謂是周遵道所載歌謠的改進版:“從夏至數:一九二九,扇不離手。三九二十七,冰水如蜜汁。四九三十六,拭汗如出浴。五九四十五,頭戴秋葉舞。六九五十四,乘涼入佛寺。七九六十三,床頭尋被單。八九七十二,思量蓋夾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

明末張岱《夜航船·天文部·夏》之“夏至數九”條,與楊慎所記基本一致,此不轉錄。

炭墼(jī),就是煤餅;打炭墼,也就是說開始做生火爐的準備了。

流傳於我國各地的“夏九九”歌謠還有很多,雖然內容不盡相同,但都生動形象地反映了從夏至起天氣由熱到極熱到漸涼的變化過程。

冬九九流傳甚廣,至今我們還應用著。但夏九九則慢慢地就消失了。明代學者田汝成《委蒼叢談》、清代秦味芸《月令粹編》均載有“夏九九”的諺語,後來漸漸失傳了。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曾有這樣的記載:“舊俗夏九九,今已不傳,但從夏至日起第三庚日為初伏。”這就是說,入清以後,民間漸以“三伏”代替了“夏九九”,與冬“三九”並稱,故有“熱在三伏,冷在三九”之說。

三、冬九九與夏九九有什麼用?

一則,數九的設定應該是古人適應天地節氣變化的智慧

古人沒有空調,也沒有如今人一樣可以遠赴他方避暑避寒的交通工具。所以,無論燠熱與嚴寒,古人都得扛著,扛得來夏天長痱子,冬天生凍瘡。數一數“冬九九”,是盼望度過難熬的冷冬;數一數“夏九九”,則是盼望度過難熬的炎夏。古人設定冬九九和夏九九,正可以按天地氣候變化的規律去養生,以更好地適應氣候,從而獲得健康。

二則,關於數字“九”

“數九”與中醫養生

為什麼是九呢?《黃帝內經》言:“天地之至數,始於一,終於九焉”。在《易經》中,九為陽數。九是最高數,一是最大數,九九最終歸一。我的理解是,夏至是陽之極而一陰始生;冬至是陰之極而一陽始生。此時開始數九,其實是數一陰一陽的變化過程。冬至一陽始生,此時冬九九開始,自一九至九九,81天之後,陽氣越來越旺,意味著寒冬的結束。夏至一陰始生,此時夏九九開始,自一九至九九,81天后,陰氣越來越盛,意味著炎夏的結束。

三則,逢冬九九聚會度冬

古代文人有逢冬九九則輪流坐東請客的習慣。清代黃景仁《冬日憶城東諸子》詩曰:“東城舊有消寒會,幾輩依然共往還。”消寒會又叫暖冬會。自古就是冬至的重要民俗。有熱心者聯絡友朋,一般九人為宜,從數九的第一天冬至日開始,九人相約小聚,從一九到九九,九人各做東道主一次。每次聚會,賓主飲酒賦詩,繼以書畫。其樂之融融,足能抵禦冬季的嚴寒,直到春暖花開。

不知道古人有沒有逢夏九九輪流坐東請客消夏的習俗,我暫時沒有查到相關的資料。想來既然冬九九有如此習俗,夏九九自然也不應該少了這樣的樂趣。

四則,數九所蘊含的天文地理知識

“冬九九”從12月22日前後(即冬至日)到次年3月10日前後,冬至日為“一九”的第一天,依次經歷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驚蟄6個節氣,這段時間內,太陽直射點從南迴歸線向赤道移動,我國晝短夜長,但白晝逐漸增長,黑夜逐漸縮短,正午太陽高度逐漸變大。儘管我國各地“冬九九”的表述存在差異,但都反映了氣溫由冷→寒→暖的變化過程,同時隨著氣溫的變化,各地的物候現象和人們的生產、生活景象也發生相應的變化。

在時間上,“夏九九”是從陽曆6月22日前後(即夏至日)到9月9日前後,夏至日為“一九”的第一天,依次經歷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6個節氣,這段時間內,太陽直射點從北迴歸線向赤道移動,我國晝長夜短,但白晝逐漸縮短,黑夜逐漸增長,絕大部分地區的正午太陽高度逐漸變小。儘管我國各地“夏九九”的表述存在差異,但都反映了氣溫由暖→熱→涼的變化過程,同時隨著氣溫的變化,各地的物候現象和人們的生活習慣也發生相應的變化。

五則,數九可用於養生

為了預防疾病,保障健康,我們必須適應四時氣候。《內經》提出了根據四時變化的總體養生原則,即“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我們知道冬至日並不是一年最冷的日子。這一天雖然太陽離北半球最遠,給北半球的熱量最少,但地面散發的熱量大於吸收的熱量,所以,氣溫並不是最低。冬至過後,日照一天比一天長,但長的很有限,太陽給地球的熱量仍舊很少,而地熱吸收的熱量少於散發的熱量,入不敷出,則氣溫會繼續降低,一直到三九、四九,降到最低,所以有“冷在三九”之說。過了四九之後,每天日照的時間繼續增加,給地球的熱量也繼續增加,於是氣溫就漸漸升高了。按中醫的說法便是“陽升陰降”。就一年來說,從冬至到立春,仍舊是最寒冷的日子。九九過後,就迎來陽光明媚的春天。冬至之後,北風呼嘯,天寒地凍,草木凋零,蟲蛇蟄伏。由此說,冬九九的養生原則大體應該是從養陰轉為養陽。

同理,夏至也不是一年最熱的日子。夏至之後,炎暑繼續盛行,一直到三九四九,即大暑時節,才是最熱的時候。既然“冷在三九”,當然也可以說“熱在三九”。過了四九之後,天氣就開始涼快了。按中醫的說法便是“陰昇陽降”。從養生而論,夏九九的養生原則應該是從養陽轉為養陰。

按《內經》理念,天地之氣冬則收藏,夏則浮散。冬季閉藏,萬物休整,人體陽氣深藏於內;夏季長旺,萬物華茂,人體陽氣升浮於外。故養生當順應時令,遵循天地陰陽變化規律去養生。比如,冬主閉藏,則多儲蓄、少透支;夏主長旺,則多多運動,升浮陽氣。具體如何操作呢?即可按冬九九和夏九九之氣候變化,以九日為一個節奏,一步一步養生。(董洪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