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味中藥,除一切瘀血

清代名醫王清任說:“古人立方效者,必是親治其症,屢驗之方。”

其創制的

血府逐瘀湯

,正是他和後世醫家屢次效驗,可治多種病症的好方。

11味中藥,除一切瘀血

有關“血府”的說法,《內經》早有記載:“夫脈者,血之府也。”這裡所指的血府是脈。脈是血液執行的管道,簡稱血管。血液在脈中循行於全身,所以將脈稱為“血府”。血府逐瘀,便是逐血中的瘀滯,讓脈行順暢。

但王清任創制的血府逐瘀湯,針對的是“胸中血府”。中醫認為,心肺位於胸中,肝位於胸脅。心行血肝藏血,肺朝百脈,肺心肝功能失常易產生血流方面的病變,或出現氣滯血瘀的病候,甚至因氣機不暢引起精神類疾病。

表現為:

血瘀胸中,氣機阻滯,清陽鬱遏不升,造成胸痛、頭痛日久不愈,痛如針刺,且有定處。

胸中血瘀,影響及胃,胃氣上逆,故呃逆乾嘔,甚至水入即嗆。瘀久化熱,則內熱目眩昏厥,入夜潮熱。瘀熱擾心,則心悸怔忡,失眠多夢。鬱滯日久,肝失條達,故急躁易怒。

另外,唇暗或兩目暗黑,舌質暗紅,或舌有瘀斑、瘀點,脈澀或弦緊,均是瘀血徵象。

結合《內經》之血液在脈中執行不息,

貫通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包括佈於胸中這一點,血府逐瘀湯以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功,廣泛應用於因胸中瘀血而引起的多種病證。

包括冠心病心絞痛、風溼性心臟病、胸部挫傷及肋軟骨炎之胸痛,以及腦血栓形成、高血壓病、高脂血症、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神經官能症、腦震盪後遺症之頭痛、頭暈等屬瘀阻氣滯者均可用其治療。

也就是說,本方不但可治胸中血瘀、血行不暢,還可通治一切氣滯血瘀之證。

前面提到,治胸中血瘀,主要是指心肝肺之血瘀,

當歸

是血中聖藥,行心之血,調肝之氣,養血和血,可預防它藥活血而造成耗血,故而王清任大人點兵點將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它。

11味中藥,除一切瘀血

另有桃仁、紅花、赤芍、川芎這些歸屬肝經的重要人物。

桃仁破血行瘀。

紅花活血通經,散瘀止痛。

赤芍清熱涼血散瘀止痛。

川芎搜肝氣,補肝血,潤肝燥,行氣活血。

互相配合不傷肝,溫和有力逐血瘀。

且赤芍,桃仁,川芎紅花還在心經行血

,既行心血,又暢肝氣,既讓氣中之血活動起來不淤滯,又讓血中氣機活動起來不凝滯,讓血液如一潭流動的活水,祛瘀生新,逐走滯塞。

柴胡

,疏肝昇陽和胃,由於清氣在下,則生飧洩,濁氣在上,則頭痛身重等。柴胡之昇陽,能使濁氣隨降,既能解表退熱,又能調暢氣機散氣滯,氣行血便也活起來了。

牛膝

,治肝陽眩暈,引藥下行。不僅能讓治療的病位往下,更可讓所逐之瘀血下行。就像古代流放犯人,牛膝就是那個押解犯人的衙役。

是本方逐瘀之點睛。

加上

生地

清熱滋陰涼血,可令上藥行氣又無傷陰之弊,並可防血熱引起頭暈止眩,甚至瘀熱於心引起失眠心悸等。

桔梗

,擔負著通肺理氣的重要職責。而枳殼是歸屬脾胃經的,看起來與前述兵將不合拍,但用方講究排兵佈陣,環環相扣,脾胃位處中焦,擔負著運轉之責,就像一個交通樞紐,調暢上中下之氣機,並可防胃氣上逆引起乾嘔等。

桔梗枳殼與牛膝相遇

,相當於桔梗在上游,枳殼在中游,牛膝在下游,每一河段都有人負責,整個的氣機血液便運轉起來了。

由此,

血府逐瘀湯

既能升達清陽, 又可降洩下行,逐瘀滯,使氣血和調。全身與之相關的病症都可用其治療。

11味中藥,除一切瘀血

組成:當歸 生地各9克 桃仁12克 紅花9克 枳殼 赤芍各6克 柴胡3克 甘草3克 桔梗4.5克 川穹4.5克 牛膝10克。

水煎服。

血府逐瘀湯廣泛流傳後,醫家們用它治好了無數頑固病症,屢被效驗,甚至被用於傷科的治療。比如鄧鐵濤老教授曾治療一位被手推車壓傷胸部的患者,經其他法治療十多天,胸痛仍甚,用此方內服,藥渣復煎,加酒、醋各一兩,熱洗痛處,3日後痛消,繼服數劑(並加外洗)以鞏固療效。

1、出血性疾病,長期服用血府逐瘀丸可以導致凝血功能障礙,

出現胃部出血或者是皮下出血等出血性疾病。甚至導致區域性皮膚髮紅、發癢和皮疹,如蕁麻疹等情況。

2、可能會導致胃腸出現區域性刺激症狀,

導致胃灼熱、反酸、噁心、嘔吐,甚至嚴重的腹痛和腹瀉。

提醒提醒:

每個人身體情況不同,文中提到的方藥,宜根據情況辨證加減,建議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掃一掃關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