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產歐洲,改名後成高階海魚,曾賣200元一斤,如今30元不好賣

隨著養殖技術的不斷突破,越來越多的魚類實現了人工養殖,大量供應市場後,給了消費者更多的選擇,尤其是一些野生資源匱乏的品種,比如大黃魚。同時也有不少原產自國外的魚類,引入我國後深受人們的喜愛,筍殼魚、巴沙魚、多寶魚等就是典型案例,如今仍有很大的養殖量。但要說養殖難度,多寶魚算是難度比較大的,1992年引入我國之後,一直到1999年才實現規模養殖。

原產歐洲,改名後成高階海魚,曾賣200元一斤,如今30元不好賣

原產自歐洲(大西洋東側歐洲沿岸)的多寶魚,屬於底棲性魚類,活躍於水深20-70米處,適宜生長的水溫在14℃-17℃,這樣的生長環境要求,使得進入我國後,多寶魚容易“水土不服”。一開始人們都是採用大棚內養殖,在上世紀90年代,養殖成功率並不高,因此在市場上的供應量一直提不上去,並且多寶魚也並沒有一下子就贏得市場認可。

直到多寶魚這個名字的出現,多寶魚原名為大菱鮃,又叫歐洲比目魚,而“多寶魚”這名字是英譯名,恰好又有“多寶多福”的寓意,這使得改叫多寶魚的大菱鮃,很快在市場上打響了名氣,也正迎合了很多高階餐廳的需求,一斤賣到200元,成了受人喜愛的高階魚類。

原產歐洲,改名後成高階海魚,曾賣200元一斤,如今30元不好賣

其實多寶魚的走紅,與那個階段(2003年前後)的飲食習慣有很大的關係,一些生意人總喜歡寓意美好的食材,多寶魚如此,髮菜(諧音發財)也是如此,而各種高價的野味更是要品嚐品嚐。多寶魚不僅有外國魚類的身份,當時主要走高階市場,高價能讓人覺得有面子,名字又有美好的意義,著實是正中一部分消費者下懷。

不過話說回來,多寶魚雖然長得奇怪,但紅燒、清蒸等做法確實是十分美味,這也是受人們喜愛的原因之一。

原產歐洲,改名後成高階海魚,曾賣200元一斤,如今30元不好賣

只是經過多年的養殖,人們始終沒有解決多寶魚生長環境的問題,過高(超過28℃)或是過低(低於1℃)的水溫,都會讓多寶魚致死,超出14℃-17℃的溫度範圍都會生長緩慢,而且病害機率大增。因此使用藥物防範病害侵襲成了那個時候養殖戶們唯一能做的,因此藥物濫用就變得非常普遍,危機也由此產生。在2006年底,上海的一次多寶魚抽檢中發現含有禁用漁藥(呋喃西林)殘留,由此引爆了多寶魚的危機,讓消費者談之色變。

原產歐洲,改名後成高階海魚,曾賣200元一斤,如今30元不好賣

從那以後,多寶魚很長一段時間陷入了低迷,不僅價格暴跌,市場上也賣不動,到了2015年又一次出現了“有毒多寶魚”銷售事件,價格一度跌到了5元一斤。讓大批養殖戶遭受巨大的損失,多寶魚從此成了重點關注的魚類之一。

儘管後來,多寶魚的養殖技術得到突破,養殖水溫能控制在合適的範圍,但多寶魚已經沒有了當年的那股勢頭。隨著產地與市場等多方的嚴格監督,多寶魚的養殖現在已經步入正軌,只是它身上揹負的汙名,想要徹底甩掉並不容易。

原產歐洲,改名後成高階海魚,曾賣200元一斤,如今30元不好賣

如今多寶魚價格不復當年,市場價格常在一斤20-30元之間,主要是受到養殖成本的影響。雖然是比以前便宜了很多,但在市場上也並沒有很受歡迎,不少人仍對之前發生的事件印象深刻,並且現在這樣的價格對很多消費者來說,也並不便宜,所以也不好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