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臉女孩”引發醫學專家六大質疑!

“這真的是同一個人嗎?”幾乎每個看到“歪臉女孩”整形前後對比的那張照片都會發出這樣的疑問。每天都要跟臉上這幾塊骨頭打交道,從業近20年,治療了大量整形美容患者的

中國醫科院整形外科醫院滕利教授

也不例外,“只看照片,兩個月如果就能變成這個樣子,只能說天方夜譚。”他表示。

“歪臉女孩”引發醫學專家六大質疑!

不久前,“歪臉女孩”的報道在網上刷屏。據新華社報道,23歲的小秋(化名)來自遼寧省葫蘆島市一個小村莊,12歲時不幸患上偏頜畸形,面部出現嚴重畸形。父母先後去世,家境貧寒,一直懷揣著成為老師夢想的小秋因為面貌問題被教師資格證考試攔在門外。她在愛心人士及醫院的幫助下獲得了整形的幫助。改變了自己的外觀,也成為了眾人眼中的“新生”。

因為事件本身的勵志性引得很多媒體廣泛傳播。“驚天逆轉”“醫學奇蹟”這樣的詞語不斷出現在各類文章中。也有人評論說“這才是整形真正的意義。”努力的人獲得了成就,善良的人得到了回報,生活中每個人都可能更願意看到好的一面,但可能會忽略其中的細節。大眾在其中看到了勵志,醫學專業人士卻從中看到了一些疑問。

用PS後圖片有誤導公眾之嫌

質疑一

如果僅看兩張照片的對比,很多人都會感嘆簡直像是換了一個人。很明顯這是經過處理的圖片,用這樣的圖片進行展示合適嗎?

醫學是嚴謹的,“用這樣的照片對比有誤導公眾之嫌,容易令公眾的認知產生偏差。”

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院口腔頜面外科羅恩教授

在接受《醫師報》記者採訪時說出了他的擔憂。

“歪臉女孩”引發醫學專家六大質疑!

羅恩教授

“用P圖這種形式進行宣傳,其實和醫療本身實事求是的精神是有一些出入的。”羅恩說,事情本身是好的,讓很多人知道可以透過醫學幫助一些本身有缺陷或者畸形的患者得到改善。但不能一味地去誇大它的效果,進而讓公眾有過高的期待。倘若有人因此認為做這項手術是簡單的事情,質疑為何其他醫院達不到這樣的效果,這樣並不利於整個行業的發展。

滕利解釋,“現在計算機技術太過高明,化妝技術也可說是鬼斧神工,所見不一定是事實,尤其是照片、影像資料等。”素顏才能有一定的說服力,常規的素顏手術對比照片才能看出真正的問題。

“錯頜畸形在臨床中並非罕見病例,很多醫學中心都有豐富的治療經驗。經過系統性外科手術可以取得很好的功能和外形效果。該報道偏重整形效果,介紹某種疾病知識不是很全面。”

中日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王成元教授

認為,醫學內容的相關宣傳,最好以醫學科普的形式出現,這樣受益人群會更廣泛。對於故事情節的描述,應儘量呈現更多的基本事實,讓公眾形成自己的判斷力,這樣才對推廣醫學技術幫助更大。

“歪臉女孩”引發醫學專家六大質疑!

王成元教授

手術時間間隔太短令人擔憂

質疑二

從手術時間看,小秋6月22日做的手術,術後第43天出現在公眾面前。據媒體報道,她在這期間還做了眼部綜合整形以及鼻部整形的手術。手術間隔時間合適嗎?

小秋有偏頜與下頜前突畸形,這種畸形往往都涉及到牙齒咬合。“一旦需要調整牙齒,可不是一次兩次或是一年半載就能弄利落的。”滕利指出,唇齒關係如何調整,肌肉走向如何安排都是問題,尤其涉及到骨頭,如果需要截骨,更得慎之又慎。他推測,像小秋這種情況,想要達到兩邊基本對稱,大概需要做兩次手術,間隔至少一年左右。滕利介紹,偏頜與下頜前突畸形矯正(也包括其它正頜手術)治療一般有兩種模式:正畸優先和手術優先。正畸優先的經典方案是,先對牙齒進行正畸,然後手術,再牙齒正畸;手術優先:先做手術(術前不正畸),然後進行牙齒正畸。“我們也常採用手術優先方法。因為個體畸形不同時間差別太大,就我們的經驗而言,採用手術優先的方法也至少持續一年左右的時間。”

“採用手術優先的方法是可行的,但經典的標準步驟應是先做正畸治療,調整牙齒大概需要一年左右,然後做手術,術後繼續調整牙齒,大概八九個月左右,這樣時間雖然長,效果是最穩定的,也是大多數醫生和患者願意採用的方式。”羅恩表示。

不能盲目追求整形效果而忽視可能的功能性損害

質疑三

看待疾病的療效,一般是先功能後外形。該報道較大篇幅描述外觀,對於功能介紹得很少。女孩後續治療是否還在繼續?最後能夠達到什麼程度的功能改善,都可能是公眾後續更關心的問題。

整形的效果與風險是並存的,不能因盲目地追求效果,而忽視其潛在的一些風險和可能帶來的功能性損害。正是這些缺失的內容,引發了醫生群體和有類似治療經歷患者的擔憂。

羅恩提醒大眾,一定要有自身辨別能力,在安全可控健康的範圍內去追求美,“有的女孩是為了把臉做到極致的小,將頜骨削得非常薄弱,其實非常不利於自身健康,甚至會造成一些功能性的損害,包括嘴皮發麻,張口的限制等。”

想要透過整形變得更美本身是可以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家對此的接受度也越來越大,但一定要一個度。“這個度就是健康,一定要在合理的健康的範圍之內接受整形,否則一時興起,美麗兩年,隨著時間的推移,後遺症漸顯,可能要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羅恩提醒。

王成元表示,“這些報道強化了整形手術的脫胎換骨。”醫院透過典型病例介紹樹立品牌,本身是無可厚非的。但是該病例涵蓋的技術內涵並非僅僅單一美容整形,因此在新聞素材選擇上,還有需要推敲的地方。

患者後期恢復情況更應引起關注

質疑四

眼前的美麗的確讓人欣喜,但是後續結果如何?

滕利介紹,因為沒有太多的資料不好做很多評價,但從一些動態影片仍然可以判斷患者軟組織腫脹,肌肉活動和口齒說話不利落。咬合是一方面問題,如不及時進行牙齒正畸,外形部分復發的可能性很大。“另外從模型來看,患者似乎存在關節肥大增生問題,病因可能與右側關節有關,如果關節增生不停止也存在復發可能。”患者後期恢復情況其實更應該受到關注。

“如果這是一種骨性的畸形,可能需要截斷骨頭重新塑形,這需要一個癒合的過程,骨頭沒有完全癒合之前,可能會有各種潛在的出現併發症的可能。”對於這位患者的後期情況,羅恩也有著一定的擔憂。

透過整形就能重獲新生?

質疑五

很多報道提到因為這次手術,小秋獲得了“新生”。但透過整形就能完完全全地重生嗎?

對有先天缺陷或因為病因事故造成外形損害的人而言可能是一種很大的幫助,但不一定會適用於所有人。王成元提到,“人生活在固定的社會群體中。容貌發生天翻地覆的改變,不論是醜或者美都對社會心理產生深遠影響。美容整形牽扯到隱私,求美者多要求保密治療經歷,淡化整容治療給個人發展帶來的便利之處。”因此有人擔憂,這種毫無隱瞞的過度曝光僅會成就了醫者,而把本身不一定具備超強心理承受能力的小秋,推向風口浪尖,反而無法解脫。

小秋本質上有顆善良陽光的心,所以發生在她身上的這件事很容易感染公眾。但小秋對此有更清醒的認識,她在自己的社交平臺上說過,分享這些經歷,並不是勸大家透過整形來解決生活上的問題,只是她的問題確實需要透過整形來解決。所以也告誡各位過於追求外表美的人切勿盲目整容,一定要預估自己可能將要承受的風險。

一味強調快速治療、神化手術不妥

質疑六

某整形醫院微博上的資訊寫到,醫生只用了25天時間,就讓小秋脫胎換骨了。“上演驚天逆轉”“該項手術因極高的難度和風險被業界奉為整形手術的‘珠穆朗瑪峰’。”類似這樣的報道並不少見,不懂醫學的人看到後會驚歎醫學的神奇,這裡是否在神化整形醫學技術?

有人把新聞推送給羅恩問詢,“你們現在能做到這種效果嗎?”他只好不停地解釋,“醫療技術有限,達不到對比照片上那種效果。我們至少要經過一年以上的時間,才能接近這種效果。”如果大眾都去追求這種快速的治療,其實就是將大眾拉入了一個誤區,反而不利於大眾接受正確的整形觀。

羅恩解釋,其實面部重建和骨骼重建是一種穩定的技術,並不是開創性技術,不能過分誇大;不過不建議短期內連續做多次手術(尤其是全麻手術),理論上建議三個月到半年以後等前一次的手術效果穩定之後,再做後一次的手術;否則肯定不利於健康。“手術畢竟是人工操作,要看術前各種指徵、條件,不是所有人都能變成仙女。醫生也是人,醫生不是萬能的。”滕利提示,想要透過整形達到各種效果的人,一定要謹慎。

“臉是自己的,別把自己的臉隨便交給別人去處理。髮型不好了,可以重新做;面膜不好了,可以換。但是雙眼皮開了就變不回去了;鼻子墊高了要再想調整,就沒那麼容易了。”中華醫學會整形外科學分會原主任委員郭樹忠教授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愛心人士的善舉與醫院對小秋的幫助是值得鼓勵的,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透過整形獲得滿意的效果。多位專家都建議,如果有必要,需要整形,一定要選擇正規的整形機構和醫生,制定合理的整形計劃。

不要盲目,更不要盲從。

要考慮到整形對人社會心理的深遠影響,畢竟你的人生只有你自己能負責。此外,還要客觀看待整形技術的階段性發展與價值。

本文作者:《醫師報》融媒體記者 黃玲玲

編輯:李慧

稽核:黃玲玲

目前1130000+醫生已關注加入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