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然興起的中線導管,你瞭解多少?

導讀

外周靜脈-中線導管是經外周靜脈置入的中等長度導管,簡稱中線導管(Midline Cather),適用於預計靜脈治療週期在1-4周的患者。中線導管首次由Dseret醫療公司研發,隨著技術的不斷改進,在國外已廣泛使用。2011年美國輸液護士協會靜脈輸液治療護理實踐標準推薦:所有能經外周淺靜脈的藥物輸注均適用於中線導管;美國2016INS指南建議:考慮液體藥物特徵和預期治療時長(例如1~4周),選擇中等長度導管(MC)[1]。由於引入我國較晚,在使用過程中遇到較多問題,影響其臨床推廣,一組調查資料顯示,僅32。7%醫院使用中線導管[2]。:

因為大家對中線導管比較陌生,影響其臨床使用,接下來小編帶您一起去了解一下中線導管。

1、中線導管簡介

中線導管屬於外周靜脈中長導管,是經貴要靜脈、頭靜脈、肘正中靜脈或肱靜脈置入上臂的導管。導管尖端位於或靠近腋窩水平或肩下部,長度在7。5~20cm,分單腔和雙腔導管。由於導管不進入中心靜脈,與中心血管通路裝置如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相比,置管後不需X線定位,方便、經濟,適宜護士操作。

2、輸液團隊的資質

我國從事輸液治療的團隊主要由醫生、護士、麻醉師、藥劑師等組成,其中護士佔輸液團隊人員構成的絕大多數,而隨著臨床治療方法對血管通路需求的不斷提高,各種血管通路裝置納入到輸液治療計劃中。其中PICC、CVC、PORT等在美國《輸液治療實踐標準》中均明確要求必須由經過專業培訓並獲得相關資質的人員才能進行置管操作,而對於中線導管尚未有明確要求。我國行業標準《靜脈治療護理技術操作規範》2014版中外周靜脈導管(PVC)中也未涉及中線導管。作為外周靜脈輸液裝置的中線導管目前臨床上多由經過專業培訓,取得PICC置管相關資質的中心血管通路置管護士完成。

3、知情同意

臨床進行創傷、侵入性操作前,均需對患者進行知情告知,作為中心血管通路的CVC、PICC、PORT,均有其針對可能發生風險的知情告知,而作為外周血管的中線導管,目前多“借用”的是PICC的知情告知書。因外周靜脈和中心靜脈在血管壁解剖、導管尖端位置、血流速度等均有區別,導管相關併發症的發生機率各有不同,目前臨床開展例數較少,資料收集不足,有待進一步研究與總結。

4、適應範圍

4.1

美國《輸液治療實踐標準》中註明,不適宜應用中線導管的治療包括:持續腐蝕性藥物治療;胃腸外的營養;滲透壓超過900mOsm/L的補液[3],以及指南推薦的外周靜脈,只能耐受常規能量與蛋白質密度的腸外營養配方全合一溶液,周圍靜脈營養提供的熱卡及蛋白數量均要低於中心靜脈營養,連續輸注時間不超過10~14d[4],這就限制了中線導管在臨床的應用範圍,要求在選擇中線導管時需綜合評估患者的治療週期、治療方案,同時須有相關專業輸液團隊進行維護與監管,確保臨床安全使用。

4.2

美國《輸液治療實踐標準》對選擇中線導管應考慮到藥物特性,不適宜持續輸注腐蝕性藥物。針對“持續輸注”,有的研究者在考慮到患者實際情況及治療需要的前提下進行了臨床調研,在一項研究中證明了透過外周靜脈-中線導管進行不足6天的萬古黴素給藥是安全的[5]。在考慮治療時間、拓寬輸注藥物範圍的前提下,有利於中線導管的臨床推廣,但由於資料較少,不能安全指導臨床工作,對於使用中線導管進行腸外營養、間歇腐蝕性等藥物輸注時應謹慎,有待於進一步的臨床研究與資料收集。

5、臨床問題

5.1

目前臨床多選擇外周靜脈進行輸液治療,在使用過程中發生的導管脫出、靜脈炎、堵管、滲出、感染等併發症及非計劃拔管,給患者和醫護人員造成極大的困擾[6]。其原因有:醫護人員選擇輸液工具與給藥方法不合理;輸液團隊對輸液工具的適用標準或操作規範掌握不全;臨床缺乏專業的輸液通道監管組織;對併發症的預防與處理不規範;輸液通路的維護不規範;患者因素包括社會支援、血管、疾病、認知及配合程度等因素。在考慮到患者安全的前提下,使用中線導管進行臨床輸液治療前,必須對輸液團隊進行充分評估,建立健全置管操作規範,維護規範,置管前及置管後的評估標準,相關併發症的處理方法及流程、拔除的指徵等,確保輸液團隊中的每一個人都能各負其責,將併發症降到最低。

5.2

選擇中線導管時應考慮到導管材質對輸液安全的影響,目前臨床上常用的導管是聚氨脂或矽膠材料,導管尖端有瓣膜裝置,具有良好的柔軟性、柔韌性和生物相容性,對化學藥物和潮溼具有良好的抵抗力[7],且可避免血液和空氣進入導管形成栓塞,臨床採購時儘可能選用這種材質的導管。

5.3

在選擇中線導管作為輸液通道時,輸液團隊在治療方案、用藥種類上須有醫師、營養師、藥劑師的參與,制定適宜的治療方案,確保安全給藥,將因給藥種類,治療方案不規範而導致的併發症降到最低。而在一級、二級非綜合醫院中參與靜脈治療的一般為醫生、護士,不能合理的考慮到液體滲透壓及藥物種類對血管通路的影響,推廣中線導管存在安全隱患。

6、中線導管的優勢

6.1

與留置針相比,中線導管留置時間(1-4周)更長,減少了反覆穿刺給患者造成的痛苦,提升了患者的滿意度,也減輕了護士的工作量。根據血管解剖特點,外周靜脈-留置針血流速度<95ml/h,中線導管血流速度在150~350ml/h,當液體進入血管後,迅速稀釋,有效保護上肢血管網,降低藥物對外周血管的損傷,減少了化學性靜脈炎的發生。

6.2

與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相比,中線導管穿刺選擇血管與PICC相同,而導管置入長度為7。5cm-20。0cm,導管尖端位置於肩下部或腋窩水平處,置入後無需進行X射線定位,具有價格低廉、操作簡單、安全、併發症少等優勢[8],減少了患者的搬運及放射線接觸。與PICC相比,中線導管尖端未進入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率低,併發症少。中等長度導管的養護費用明顯低於中心靜脈導管、輸液港[9]。

7、併發症及預防

中線導管留置期間至少應每日進行評估[10],評估內容包括穿刺側肢體有無疼痛、感覺異常、紅腫、滲液和患者的不適等。作為外周靜脈中等長度導管,其併發症主要包括導管堵塞、藥物外滲、靜脈炎、感染。INS指南[11]指出:在輸液開始前、輸液結束後,進行規範的衝管、封管,可以減少管腔內閉塞和導管相關血流感染(CRBSI);妥善固定血管通路裝置(VAD)可以預防VAD併發症和無意引起的通路損失。7。1

規範執行中線導管衝、封管可有效降低導管相關併發症的發生。衝、封管材料:選擇預充式導管沖洗器及正壓接頭,可有效減少導管相關血流感染。衝、封管方式:採用短暫停頓的脈衝式衝管技術(推1s停1s)推注液體,對固體沉積物清除有效,脈衝式衝管結合正壓封管技術(衝管液剩餘0。5-1。0ml時邊推注邊拔出注射器針頭)可減少血液迴流現象。衝、封管時機:每一次輸液前均應沖洗和抽吸VAD;每一次輸液後應沖洗VAD以降低不相容藥物之間接觸的風險;輸液結束衝管後應進行導管的正壓封管。

7.2

導管固定裝置是透過控制導管座的移動,減少導管在血管內的移動,降低導管移位的風險[12],使用導管固定裝置可有效預防因固定不牢而引起的導管移位及滑脫,同時可促成醫護人員固定的一致性。固定材料:思樂扣加透明貼膜。固定方法:思樂扣“U”形固定後用透明貼膜固定。

7.3

中線導管的敷料更換:不建議頻繁更換敷料,應根據敷料的型別決定更換頻次,一般紗布敷料2天更換一次;透明的半透膜敷料(TSM)5-7天更換1次;首次置管24h後,需更換敷料並觀察、評估穿刺部位情況;置管區域性存在滲液、滲血、感染、敷料鬆動現象時,需即刻更換敷料,並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技術。

8、小結

近年來由國外引進的中線導管,因其留置時間比留置針長,且導管尖端處血流速度較快,具有價格低廉、操作簡單、安全、併發症少等優勢[13],能滿足一般週期在30天內的治療需要,患者不用帶管出院,不需後期維護。根據疾病治療原則,篩選合適病種及治療人群,具有很好的臨床推廣價值。在臨床推廣過程中需不斷收集資料,對管路材質、結構、置管深度、留置最佳時間、拔管時機、併發症的預防及規範處理進一步研究,透過循證的方法找到適宜我國輸液治療需求的中線導管置管標準,使之更好的應用於臨床,減輕患者疼痛,降低經濟費用,預防輸液治療併發症的發生,有效減輕臨床工作量,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及滿意度。

參考文獻:

[1]中華護理學會靜脈輸液治療護理專業委員會(編譯)。輸液治療實踐標準[J]。輸液治療護理雜誌。2016,39(1S):42。

[2]孫紅,王蕾,關欣,等。全國部分三級甲等醫院靜脈治療護理現狀分析[J]。中華護理雜誌, 2014, 49(10):1232-1237。

[3]Cicolini G,ManzoliL,Simonetti V,et al。Phlebitis risk varics by peripheral venous catheter siteand increases after 96 hours :a large multi-centre prospective study。J AdvNurs。2014;70(11):2539-2549。

[4]中華醫學會。臨床技術操作規範:腸外腸內營養學分冊[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8:59-60。

[5]Caparas JV,Hu JP。Safeadministration of vancomycin through a novel midline catheter:arandomized,prospective clinical trial。J Assoc Vasc Access。2014;15(4):251-256。

[6]Rickard CM,Mc CannD,Munnings J McGrail M。Routtine resite of peripheral intravenous devices every3 days did not reduce complications compared with clinically indicated resite:a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BMC Med,2010,8(53):1-10。

[7]Fukuda, Hitoshi,Handa,Akira,Koyanagi, Masaomi et al。Endovascular Therapy for Ruptured CerebralAneurysms in the Elderly: Poor Accessibility of the Guiding Catheter and Use ofLocal Anesthesia as the Predictors of Procedure-RelatedRupture[J]。Neurosurgery,2015,77(4):544-552。

[8]王冬芮,林梅,王靜。中等長度導管在成人靜脈治療中的應用現狀[J]。天津護理,2019,27,(1):122-125。

[9]鄒曉春,何金愛,宋燕伶。252例留置靜脈中長導管患者調查分析[J]。護理學報,2016,23(20):48-50。

[10]Loveday HP,WilsonJA,Pratt RJ,et al。epic3:National 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for preventinghea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s in NHS hospitals in England。J HospInfect。2014;86(suppl 1):S1-S70。

[11]美國靜脈輸液護理學會。輸液治療實踐標準[J]。中華護理雜誌,2016,51(10s):1-142。

[12]Vizcarra C CassuttC,Corbitt N,et al。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ing safety practices with shortperipheral catheters[J]。J Infus Nurs,2014,37(2):1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