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與西醫的思想境界有何不同?

如今世界,存在著中醫與西醫兩種醫學,這兩者有各自的理論體系,對人類的身心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那麼,中醫與西醫的不同之處乍眼一看,他們的檢查、診斷、用藥等都大相徑庭。但僅僅從表面來對它們進行比較的話早已是老生常談。要看到這兩種體系下真正的不同之處,那就要從他們的本源來比較,要從這兩種體系下的基石著眼進行探索。中醫與西醫不同之根源在於他們對於這個世界的看法以及思考不一樣。

中醫與西醫的思想境界有何不同?

西醫對世界的看法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唯物主義觀。唯物主義就是世界是由物質所構成的,物質就是這個世界的本源,那麼我們的世界就是可知的。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西醫,現在我們大多數人都能很容易理解並接受。在西醫看來,人分為細胞、組織、器官、系統以及個體層次。所有的組織、器官、細胞,甚至於人體現在可以檢測到的生物分子,西醫都給予明確的名稱。在人體解剖學,組織學等基礎上再加上生理學,病理學,分子生物學等由下而上,再到診斷學藥理學就構建起了西醫的體系。總而言之,西醫對於人體的理解上,它都必須是明確的,準確的,有據可尋的,所以人們相信西醫。

中醫與西醫的思想境界有何不同?

而中醫總會帶著一些神秘、迷信以及宗教的色彩。對於中醫的理解,不要說是門外漢,就是專門學習中醫的也是十年難入門。那在中醫的理論體系後面,對於世界的看法,如今卻有很多的爭論。

中醫與西醫的思想境界有何不同?

有人認為,中醫就是樸素的唯物主義。中醫裡的陰陽五行只不過是給物質劃上一種屬性。古代的人們面對神秘莫測的大千世界,將物質分為陰和陽,劃分屬性,從而能更好地理解這個世界。五行也是對世界物質屬性的一種劃分方法。對比現在的西醫來看同樣是唯物主義,中醫是古代的樸素唯物主義,而西醫是現代的、科學的辯證唯物主義。如果這樣,那麼,中醫最終會合並於西醫。但是,帶著這種唯物主義的觀念是很難去理解中醫的經典《黃帝內經》。

中醫與西醫的思想境界有何不同?

或許中醫還有另外一種解釋。中醫並不是單純的樸素唯物主義論,中醫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結合。它既包含了物質,也包含了意識。 《黃帝內經》道:“太虛寥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氣真靈,揔統坤元。九星懸朗,七曜周旋。曰陰曰陽,曰柔曰剛。幽顯既位,寒暑弛張。生生化化,品物鹹章”。就如同老子所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天地初開,一片混沌,混沌分陰陽,輕者在上,濁者在下,陽出於天,陰出於地,陰陽相搏謂之神。陰,陽,陰陽相搏所構成的“神”三者形成了這大千世界。換另一種說法,就是混沌分出意識與物質,意識與物質再相結合形成了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按五行運作,而五行不過是陰陽的變化而已。八卦如此,天干地支也如此,它們的本質皆是陰陽的變化。

中醫與西醫的思想境界有何不同?

如此看來,中醫就和西醫有著巨大的區別。西醫更傾向於治療“物質”的人體。而中醫包含了人體,更包含了一個人的“神”。帶著這種思想去讀《黃帝內經》,你會發現一片新的天地。例如,“陽生陰長,陽殺陰藏”,就是一個人的意識,在變強,那麼物質也會隨著意識的強大而增多;一個人的意識磨滅,那麼物質也會跟著消磨殆盡。

中醫與西醫的思想境界有何不同?

但在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是否也這樣認為,我們不得而知。如果說中醫的根本是純正的唯心主義,那麼,古人看到的世界或許就是另外一幅風景了。。。

中醫與西醫的思想境界有何不同?

如今,對於中醫的學習與理解不能只停留在背誦名家的方劑的層面,只有溯本求源,朝著中醫的源頭上探索才能夠真正理解中醫,發展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