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神經後支綜合徵

脊神經後支綜合徵是由於脊神經後支收到卡亞等機械刺激所造成的以腰痛、臀部和大腿後外側痛、腰肌痙攣、運動障礙為主的症候群。其機理為脊神經後支及其分出的內、外側支走行於骨纖維孔、骨纖維管或穿胸腰筋膜裂隙等細小、周圍結構堅韌缺乏彈性的孔道時,因腰部活動度大,易被機械拉傷;或因骨質增生、韌帶骨化,使孔道變形變窄而壓迫血管神經引發症狀。

脊神經後支綜合徵

【應用解剖】

脊神經後支直徑1mm左右,於椎間孔外口處脊神經節的外側發出,向後行經椎骨乳突和副突間的骨纖維孔,在下位上關節突與橫突根部上緣交界處,至橫突間肌內緣分為內側支和外側支,各脊神經後支間有吻合。

1.後內側支 位於下位腰椎上關節突根部的後側,橫突的後面斜向後下,經骨纖維管至椎弓板後面轉向下行,跨越1~3個椎體,重疊分佈於關節連線內側的關節囊、韌帶及背伸肌。腰4~5的內側支向下跨越2~3個椎體,抵達骶骨背面,還分佈於骶髂關節。後內側支在腰背肌肉內與上下平面的分支相連,緊與椎板相貼,一直到棘突下緣,棘上韌帶受上一平面後內側支支配。

2.後外側支 與血管伴行,沿著橫突背面向外下斜行,經骶棘肌,穿胸腰筋膜至皮下,支配椎間關節連線以外的組織結構。腰1~3的外側支較長,形成臀上皮神經。

3.脊膜支 多為脊神經後支或腰神經總乾的分支,經椎間孔返回椎管內(返神經),分佈於纖維環、後縱韌帶、硬膜結締組織、血管和脊髓被膜(脊膜支),其與交感神經纖維匯合組成竇椎神經。竇椎神經在相鄰節段間有廣泛吻合,因而刺激可能會跨節段跨側別傳入中樞,引起腰腿痛。

4.骨纖維孔 位於椎間孔外口的後外方,開口向後,與椎間孔垂直。其上界是橫突間韌帶的鐮狀緣,下界為下位椎體的橫突上緣,內界為下位椎體上關節突的外緣,外界為橫突間韌帶的內側緣

5.骨纖維管 位於腰椎乳突與副突間的骨溝處。前壁為乳突副突間溝,後壁為上關節突副突韌帶,上壁為乳突,下壁為副突。

【症狀】腰痛,臀部痛、大腿後外側痛,不超過膝關節。

【體徵】主訴痛區上方1-2節段橫突根部上緣壓痛,伴向主訴痛區放散痛。

脊神經後支綜合徵

【鑑別診斷】

1、腰椎間盤突出:腿痛多放散到小腿,高位放散到大腿前外側。CT、MR可鑑別

2、骨質疏鬆:多見於老年女性,脊柱廣泛壓痛,X線片見骨密度減低。

3、盤源性腰痛:壓痛點位於棘突間。久坐站立症狀加重。

【治療方法】

脊神經後支綜合徵

(一)封閉治療:

1.俯臥位。2.用針頭或大頭針等標記物貼於壓痛點處,拍片或C臂X線機透視。以橫突根部上緣為目標點。

3.操作步驟 常規消毒面板後,用7號8cm心內注射針先抽2%鹽酸利多卡因2ml,打皮丘後垂直刺入目標點,遇到骨質即為橫突基底部,稍退針,再稍頭端傾斜進針到達原來深度遇不到骨質或有自骨面滑下的感覺,則證明針尖恰好在橫突上緣,再稍退針,壓低針尾斜向內側進針,遇到骨質即為上關節突外緣,稍提插穿刺針,並將針尖刺向上關節突與橫突交點處,病人有刺痛或電擊感時,說明針已經到達腰神經後支出骨纖維孔處,回抽無血後注入2%的利多卡因1ml+醋酸曲安奈德1ml。

脊神經後支綜合徵

(二)針刀鬆解:

1.體位 同前。

2.穿刺點定位 同前。

3.操作步驟 先按前方法行阻滯,再按原進路刺入3號小針刀,自橫突上緣沿上關節突外緣上、下方向切割剝離2~3刀,手下有鬆動感時出針刀。

(三) 其他療法:冷凍、射頻、化學消融等方法基本同封閉法,只不過用不同的手段達到阻滯脊神經後支的目的。1.腰神經後支及內、外側支均有血管伴行,行針刀鬆解時一定要使刀刃與上關節外緣平行、緊貼,避免損傷血管。

2.因為腰神經後支有廣泛的吻合,鬆解時同時涉及鄰近的2~3個神經根效果才能最好。

病史長的病人或經2次阻滯效果不能鞏固的病人,需採用針刀鬆解。

參考文獻:

1。Shao Z, Chen Z, Zhou L, Jin A, Li Q。Spinal dorsal ramus syndrome。Chin Med J (Engl)。 1996 Apr;109(4):317-21。

2。 陳仲; 邵振海; 靳安民; 舒小秋; 鍾青。非特異性腰痛的重要原因──脊神經後支綜合徵。中華骨科雜誌,1999,19(3):139-41。

作者: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脊柱骨科 陳 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