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多人都在吃亞麻籽,生吃還是熟吃好?

資訊發達的網路時代,有時我們會看到似乎相互矛盾的資訊,比如:

這麼多人都在吃亞麻籽,生吃還是熟吃好?

今天我們就談談亞麻籽。

亞麻籽被譽為

超級食物

,富含

歐米伽3脂肪酸

(亞油酸)和膳食纖維。前者可以降低體內炎症水平;後者幫助

排除膽固醇

,促進腸道

益生菌

,減輕

便秘

亞麻籽也含有木質素和異黃酮。這些植化素能夠抑制癌細胞,有利於

婦科癌症的防治

[1]

這麼多人都在吃亞麻籽,生吃還是熟吃好?

另一方面

亞麻籽確實含有少量有毒的氰化物

如果一次攝入過多氰化物,可能阻斷細胞的呼吸鏈,引起急性中毒,表現為臉紅和心動過速。長期超量攝入可導致慢性中毒,造成神經系統的損傷

[2]

氰化物存在於某些植物的種子中。這是一種天然的自我保護機制,防止其被食草動物過多采食,影響傳宗接代

[3]

這麼多人都在吃亞麻籽,生吃還是熟吃好?

亞麻籽中毒的現象在飼養動物中時有發生(當吃了榨油剩下的亞麻籽餅),而科學文獻中卻

找不到

人類吃亞麻籽中毒的案例

[4]

。原因之一是,人和靈長類有較強的解毒機制

[5]

,可以持續滅活一定量的氰化物。

我們體內有硫氰酸酶(Rhodanase)。這種酶可以透過連線巰基(-SH)與氰基(-CN),產生無毒的硫氰化物(-SCN)。硫氰化物再透過尿液被排出體外。

巰基最終來自於蛋白質中的含硫氨基酸。所以攝入

足夠(推薦量)的蛋白質

對於氰化物的解毒很重要。

這麼多人都在吃亞麻籽,生吃還是熟吃好?

需要注意的是,人體處理氰化物的能力是有限的,

一次性大量攝入含氰化物的食物,還是可能引起中毒的

實際上比起亞麻籽,

苦杏仁和木薯導致人類中毒的情況更為常見

[6][7]

。這是因為植物中的氰化物,需被一種植物自身攜帶的酶活化,才能釋放出來;而在亞麻籽中,這種酶的作用比較緩慢

[3]

氰化物可以透過加熱到100°C去除

但是考慮到營養儲存和長期存放等因素,為了充分獲得亞麻籽的健康利益,很多人選擇吃生亞麻籽。

這麼多人都在吃亞麻籽,生吃還是熟吃好?

那麼一次吃多少生亞麻籽才安全呢?

研究人員讓受試者連續4個星期每天吃50克生亞麻籽粉。四周後他們的血液Omega3升高,膽固醇改善,同時沒有觀察到任何的副作用

[8]

所以每天50克是很安全的

後來人們發現,生亞麻籽在攝入之後,三個小時之內血液氰化物濃度達到峰值。最輕微的臨床毒性出現在血液氰濃度20-40微摩爾的範圍。

科學家找來市面上能夠買到的最毒的亞麻籽(比普通的亞麻籽高出50%的氰化物),讓受試者在空腹狀態,一次性攝入不同劑量充分打碎的生亞麻籽粉,以加快其吸收速度,儘量不給身體解毒的機會

[3]

當一次攝入量達到60克時,血液氰濃度短暫接近了20微摩爾。100克時,血液氰濃度達到了40微摩爾,但是沒有出現任何臨床症狀。

這麼多人都在吃亞麻籽,生吃還是熟吃好?

因此,在日常飲食條件下,

每天不多於50克

生亞麻籽粉(大約7湯匙),是非常安全的

很多朋友把生亞麻籽打在蔬果昔裡,以增加口感(粘稠度)、熱量和飽腹感。

以我的經驗,1700毫升的大杯,加入超過25克生亞麻籽(大約2湯匙)就開始感覺油膩了。所以一天攝入超過50克,也不容易做到。

這麼多人都在吃亞麻籽,生吃還是熟吃好?

亞麻籽的主要營養成分之一是亞油酸。有研究發現,在200°C的溫度烘烤15分鐘,完整亞麻籽可以保留大部分亞油酸

[9]

所以

如果實在不放心,或者因為個人體質原因,對生亞麻籽有不良反應,可以把完整的生亞麻籽烘熟後再打碎吃

,這樣氰化物可以完全被破壞,同時也保留了大部分亞油酸,但是其它營養素可能因高溫而損失。

這麼多人都在吃亞麻籽,生吃還是熟吃好?

以下推薦幾種亞麻籽吃法:

吃法一:

每天不超過50克生亞麻籽和蔬菜水果一起製作

蔬果昔

吃法二:

每天不超過50克生亞麻籽粉,和飯菜一起吃 (可以在室溫儲存兩三個月)。

吃法三:

整粒亞麻籽烘熟後打粉,和飯菜一起吃 (避免在室溫長期儲存)。

完整的亞麻籽不易消化,會損失多半營養。

有趣的是,人類祖先為我們流傳下來的很多食物都含有氰化物。

一種可能的解釋是,這些作物比起其它食物更有選擇優勢:因為人類可以利用自身較強的解毒能力,或者透過烹飪,滅活氰化物;而非靈長類動物因為不能有效解毒或使用火,而被迫遠離這些食物,從而不能與人類競爭。

善良的你,有這麼智慧的祖先,能不優秀嗎?

作者介紹:

徐嘉,暢銷書《非藥而癒》的作者,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生理學博士,北京大學生物物理學學士。自2014年起,在全國範圍健康巡講一千餘場。

轉載請註明出處

參考文獻:

[1] J Steroid Biochem Mol Biol。 2005 Apr;94(5):461-7

[2] Fundam Appl Toxicol。 1983 Sep-Oct;3(5):397-9。

[3] Phytochemistry。 1998 Jan;47(2):155-62。

[4] Arch Toxicol。 2016 Mar;90(3):559-74。

[5] Food Chem Toxicol。 2014 Apr;66:203-9

[6] Int J Food Sci Nutr。 2004 May;55(3):183-90。

[7] Food Nutr Bull。 2002 Dec;23(4):407-12。

[8] Br J Nutr。 1993 Mar;69(2):443-53。

[9] J Agric Food Chem。 2006 Jan 11;54(1):4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