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一場宋朝宴席 品兩宋飲食文化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一個民族的飲食文化,是瞭解他們真實生活的一扇窗戶,我們中國的飲食文化那是公認的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今天,我就誠摯地邀請你和我一起去宋朝吃一場宴席,品一品兩宋時期的飲食文化,體會一下宋朝人請客都用什麼餐具?吃什麼主食和菜品?喝什麼酒和飲料?開宴席時都有什麼文化娛樂活動?

吃一場宋朝宴席 品兩宋飲食文化

宋徽宗趙佶 《文會圖》區域性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用什麼餐具?

既然是請你吃一場好宴席,餐具那可是要有講究的,我們都知道宋朝的瓷器很有名,宋朝人是不是像我們現代人一樣用瓷器做餐具呢?

其實不是,宋瓷對於我們來說很珍貴,對於宋人來說卻是太普通常見了,那用什麼做餐具才能顯示宴席的檔次和對客人的尊重呢?當然是非金銀器不可呀!

在宋朝上至皇帝、下至普通中等人家,請客的餐具都是以金銀為主,金器用不起,那至少也得是銀器,包括從碗、盤、勺子、酒杯、酒瓶到所有你能想到的一切餐具,整套都得用金銀器。

大文豪歐陽修的《歸田錄》記載了宋真宗時期,有位清官叫魯宗道,他因為做官太清廉家中連請客的銀器都不全,只好將從老家來的客人請到附近酒館招待,因為酒館裡金銀餐具都很齊全。

可見那個時候請客吃宴席,最起碼也是要用全套銀餐具的,不然會被人視為不正常、不禮貌。

吃一場宋朝宴席 品兩宋飲食文化

南宋金瓜酒盞 四川彭州博物館

也不只是官員才如此,小康之家、小吃店、甚至寺院也多是用金銀器餐具。

宋人洪邁的《夷堅志》描寫南宋小康之家是這樣招待客人的:“手捧漆盤,盤中盛果饌,別用一銀盃貯酒。”《東京夢華錄》裡說到夏天街上賣冷飲、時鮮的店家,生意好的都用金銀器具。

日本有個僧人叫成尋的,他到宋朝遊學,寫了一疊日記編成了《參天臺五臺山記》,說不止是城市居民,就連寺院裡吃飯也大多用銀器,可見當時用金銀作餐具是普遍的風氣。

當然,還是會有人家備不全這些餐具,那麼也沒事,可以請四司六局裡的檯盤司上門服務。

所謂四司六局就是一種商業化的流動後廚體系,分工明確、提供上門服務,只要出錢,其他所有請客宴飲需要的東西,他們都能搞定,其中的檯盤司就是專門負責餐具事宜,他們會提供全套的金銀器具。

金銀餐具的大眾化普及使用,既是宋朝宴席的特色,也是兩宋社會富庶的表現之一。

吃一場宋朝宴席 品兩宋飲食文化

南宋 瓜稜型銀執壺

吃什麼?

吃什麼呢?我們先來看看主食,這方面宋朝人和我們現代有些類似,北方人愛吃麵食,南方人愛吃米飯。

蘇東坡有個門生叫張耒,他的《明道雜誌》中就記載了自己從河南去湖北的一路見聞,他發現往南到了河南和湖北的交界地,就基本上見不到面條饅頭之類的麵食品了。

宋人周輝的《清波雜誌》,說當時的江南地區,媳婦如果孝順,就給公婆吃米飯,如果不孝順,就給他們吃麵。

不過這種情況在南宋的時候出現了改變,南北飲食習慣出現了融合。因為南宋時整個中原地區差不多都被金國控制,原本北宋的官員和百姓大量往南方遷移,這些北方來的移民也把吃麵食的習慣帶到了南方。

宋人莊綽的《雞肋編》記載,南宋初年的時候,江南地區的城市中出現了很多北方面館,一些南方居民也開始接受麵食,所以不論你是南方人還是北方人,都能吃到自己喜歡的主食。

主食除了米飯和麵條之外,還有很多點心。不過宋朝的叫法和我們今天有些不一樣,他們的“饅頭”是我們今天的包子,“炊餅”才是饅頭,“胡餅”才是燒餅,所以其實武大郎賣的不是燒餅而是饅頭。

北宋宰相王安石就曾經在家宴上用芝麻胡餅招待一位後生,誰知道這位後生嘴巴太叼,只吃胡餅中間的薄脆部分,將外面一圈丟在桌上不吃,把王安石給氣的,直接走過去拿起他吃剩的外圈自己吃了。

宴席裡自然少不了肉這個主角,宋朝人都愛吃什麼肉呢?在宋朝的宴席上,能夠拿得出手的常見肉類要屬羊肉和豬肉。

而羊肉又要比豬肉更貴一些,為什麼羊肉這麼高大上?實在是物以稀為貴呀,宋朝因為國土問題缺馬,朝廷下令農戶要養馬,就沒有更多的能力去養羊了。

這種情況到了南宋就更誇張了,因為國土更小了,宋人洪邁的《夷堅丁志》寫了南宋高宗時期,一斤羊肉要900文,而當時一個縣尉(相當於縣公安局局長)的工資才7700文,可見羊肉多貴。

吃一場宋朝宴席 品兩宋飲食文化

說了羊肉和豬肉,還少一個我們常見的牛肉,但牛肉在宋朝的地位比較尷尬,屬於上不了場面的肉。

你看《水滸傳》裡面的好漢們點菜總是很豪氣,隨口就要幾斤牛肉,以前我還以為是他們特別有錢,所以能吃得起牛肉,後來才知道真相是因為牛肉便宜。

雖然宋朝的朝廷下過很多道禁止屠宰耕牛的詔令,但羊肉豬肉太貴,普通百姓又不常吃得起,所以民間依然有很多人吃牛肉,但請人吃宴席,一般是不會用牛肉的。

此外,無論是羊肉、豬肉或其他肉,你要做好吃到大肥肉的準備,因為宋朝雖然經濟繁榮,但畢竟不比現代,一般人不是天天吃得起肉的,所以難得赴宴席吃肉,當然是肥肉更解饞。

宋朝理學大家朱熹也曾經說請客的時候用肉“常恐其不肥”,擔心自己請客用的肉不夠肥,而招待不周、失了禮數。所以在宋朝誰要是請你吃肥羊、肥豬肉,那絕對是誠心誠意,很夠意思了!

吃一場宋朝宴席 品兩宋飲食文化

這種大肥肉 在宋朝一定很受歡迎

喝什麼?

有這樣的好菜,那得有好酒相配不是?別急,宋酒的品種可是豐富多彩的很,《武林舊事》卷六《諸色酒名》就列了一長串的酒名:

流香酒、銀光酒、雪醅酒、龜峰酒、薔薇露、瓊花露、思堂春、蓬萊春、秦淮春、浮玉春、豐和春、皇都春、有美堂、中和堂、清白堂、元勳堂、真珠泉、蕭灑泉、齊雲清露、北府兵廚、第一江山、藍橋風月……

看看,看看,這些都是宋朝響噹噹的名酒,但總的來說,宋朝的酒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純糧食釀的酒,一類是用肉輔助釀的酒。

什麼?純糧食釀的酒我知道,但是肉還能釀酒?是呀,宋人陳直的《壽親養老新書》,就記載了羊羔酒的釀法:“米一石,如常法浸漿。肥羊肉七斤,曲十四兩,諸曲皆可……” 其實就是在正常釀酒的過程中加入肥羊肉,宋人認為這樣釀出來的酒特別好喝。

皇帝給大臣們賜御酒,賜的就是羊羔酒,不過因為羊肉很貴,所以羊羔酒屬於妥妥的高檔酒,其地位跟我們現代的茅臺有的一拼, 除了羊羔酒還有用豬肉釀酒的,據記載也是口味很好。

吃一場宋朝宴席 品兩宋飲食文化

宋代青釉酒缸

如果你不小心遇到了《水滸傳》裡的梁山好漢,拉著你一碗一碗地喝,你也不要太緊張。因為宋朝的酒水度數都很低,當時蒸餾酒還沒有普及,最高也不超過15度,一般的酒都在10度以下,所以你可以放心地大口喝酒。

說到這裡,如果你想給別人斟一杯酒,那得注意一定要斟的滿滿的,滿到溢位來,因為宋朝人講究“酒斟滿,捧觴必蘸甲”,端起一杯酒,酒水溢位來,灑的指尖上全是酒,叫做“蘸甲”,這樣才是有誠意!不然的話倒不滿酒,別人會以為你捨不得給他喝呢!

吃一場宋朝宴席 品兩宋飲食文化

南宋金菊花酒盞 用來給客人勸酒 四川彭州博物館藏

可能你要問,那不喝酒的人怎麼辦?不喝酒的人就不配吃吃喝喝了嗎?當然不是,這就來上飲料嘞!

宋朝沒有可樂雪碧果粒橙,但是有涼漿、果汁渴水、香花熟水、紫蘇熟水、豆蔻熟水等等,宋人陳元靚的《事林廣記》收錄了多種製作飲料的方子,請讓我一一為你展示。

所謂“涼漿”是用大米或者小米加水熬成黏黏的米湯,然後再加涼水混合,蓋起來發酵五六天,然後取上面的湯汁就是涼漿了,夏天可以放在冰裡面鎮一鎮,酸酸甜甜很開胃。

“渴水”是將新鮮多汁的水果肉加水熬成果膠,喝的時候可以加涼水拌勻,算是宋代版的濃縮果汁。

而“熟水”不是煮熟的水,是把豆蔻、紫蘇等等帶有芬芳氣味的葉子、花朵等先用火稍微炙一下,然後放進開水瓶裡,蓋上蓋子悶一悶,最後再加點兒糖就行了,如果要喝涼的,可以把熟水裝入瓦罐用繩子吊進水井裡冰一冰。

那時候宋人幾乎家家戶戶招待客人時都會準備飲料,當然也會做一些自己喝,李清照寫過一首《攤破浣溪沙》:

“病起蕭蕭兩鬢華,臥看殘月上窗紗。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枕上詩書閒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終日向人多蘊藉,木犀花。”

這首詞說到,李清照生病的時候,怕喝茶傷身,只喝些豆蔻熟水,可見熟水是很養生的,所以請你不要客氣,可以多喝幾碗。

吃一場宋朝宴席 品兩宋飲食文化

清人摹宋人的《賣漿圖》,幾個賣飲料的小販正在互相品評

玩什麼?

吃吃喝喝還不夠,還要來點娛樂!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有一段就描寫了他主辦的一場宴席,我們可以從中看看宋朝人吃宴席的時候都玩什麼:

“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也。”

這裡的“射者中”和“觥籌交錯”代表的是兩種酒令玩法,第一個考驗你的技能,第二個則考驗你的運氣。

先來說第一種“射者中”,這可不是射箭,而是指“投壺”。投壺是很古老的酒令,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很流行了,北宋名臣司馬光是個投壺愛好者,他還專門寫了一部《投壺新格》來總結和規範投壺的規則。

宋代投壺的基本玩法是在地面上立一個細身小口的高身壺,壺口旁有兩隻壺耳,參與者離壺一定距離向壺內投擲弓箭,以投中多少和投中位置定勝負,輸了的就得罰酒,不過歐陽修文章裡的這個人顯然是投中了。

吃一場宋朝宴席 品兩宋飲食文化

電視劇《知否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裡就有一集還原了投壺場景

如果你擔心自己的投壺技術不過關,沒關係,可以玩第二種“酒籌”,觥籌交錯的“觥”是指酒杯,“籌”是指用來計數和行酒令的小棍子。

有一種籌比較簡單,就是一根光棍,喝了幾杯酒就放幾根,用來計數,看誰的籌多,就說明誰酒量高。

還有一種就比較有意思,在籌上面刻字,如果你抽到“年長者飲”,那麼在座誰年紀最大誰喝,有的刻一句謎語,猜不中就得喝一杯,有的刻一句古詩,背不出來下一句也得喝一杯,這種酒令誰都能玩,所以大家都能玩得很高興。

吃一場宋朝宴席 品兩宋飲食文化

酒籌 宋朝也有金銀做的酒籌

除了這兩種,還有第三種玩法就很有難度了,那就是北宋名相、婉約派著名詞人晏殊代表作《浣溪沙》的第一句寫到的:“一曲新詞酒一杯”。

宋代以詞著稱,我們今天讀宋詞就跟唸詩一樣念出來而已,但在宋朝,每一首詞的詞牌都代表一種曲譜,每一首詞都可以歌唱。

唱詞也有講究,分“清樂”和“小唱”。所謂清樂是有伴奏的,這邊在輕輕唱,那邊吹個笛子、彈個古箏什麼的伴奏;而小唱則是歌者自己拿著拍板邊打邊唱,唱的很慢,餘音嫋嫋,令人陶醉。

不過,你可不要偷著樂,只覺得聽得舒心,別忘了晏殊說的一曲新詞酒一杯,文人們作了一首新詞,再讓人當場唱出來,唱一曲你就得喝一輪。

很多有名的宋詞都是在宴會上作出來的,詞要與宴會的主題、氣氛、還有賓主的身份乃至性情、愛好相合,才是好詞,非常考驗詞人的文學功底。

吃一場宋朝宴席 品兩宋飲食文化

李世達 《西園雅集圖》區域性 蘇州美術館藏

送客

好了,到這裡我們金銀餐具體驗過了,美食吃了,美酒、飲料也喝了,玩了投壺、酒籌,也聽了美妙的宋詞,正如歐陽修《醉翁亭記》裡說的:“眾賓歡也”!

大家都很盡興,這時候主人家端上來一碗湯,這碗湯,它可不是番茄雞蛋湯,根據南宋朱彧的《萍洲可談》記載,這是一碗用甘草、陳皮、白檀、藿香等有甘香味的藥材為主料,再加上竹葉、杏仁、蓮子、金銀花等配料,熬成的一碗美味滋補湯。

看到這碗湯,你我就要注意了,別磨蹭了,趕緊喝完湯識趣地告辭吧!為啥?宋代朱弁的《曲洧舊聞》寫了:

“客去則設湯……上至官府,下至里閭,莫之或廢。”

因為宋代習俗是端湯送客,上了這碗湯就是主人在暗示你可以走了,從官場到民間都是這樣的習俗。所以,我們今天就到這兒吧,下次再見!

參考書籍:

《終朝採藍》揚之水

《吃一場有趣的宋朝宴席》李開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