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越來越多的人患癌?體檢時別忘了這4個專案,可以及時查癌

為何越來越多的人患癌?體檢時別忘了這4個專案,可以及時查癌

為何近年來,患癌的人數就越來越多呢?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過這樣的念頭?

但據Globocan 2012曾公佈一組資料,研究人員採用世界人口標化率來進行統計癌症發病率,同時發現——-

-隨著社會的發展,老齡人口越多,癌症的發病率也就越高

為何越來越多的人患癌?體檢時別忘了這4個專案,可以及時查癌

(男性的癌症總髮病率)

為何越來越多的人患癌?體檢時別忘了這4個專案,可以及時查癌

(女性的癌症總髮病率)

而在看我國的癌症新增情況,

乳腺癌、大腸癌和前列腺癌的發病率不斷增加

,而其他癌症的發病率卻不斷下降。

為何越來越多的人患癌?體檢時別忘了這4個專案,可以及時查癌

(我國癌症發病率與年齡關係)

死亡率呢?

可以看出總體死亡率在增加,但若採用固體人口做成參照物,死亡率在1990-2005年間,卻有小範圍的下降。

這也就意味著——

雖說癌症死亡率看似在增加,但增加的那部分基本都是老年人

,人口比例中,癌症比例最高的老年人數量也就增加。

因此,隨著我國人均壽命不斷增加,癌症的發病率、死亡率也就隨之增加。

為何越來越多的人患癌?體檢時別忘了這4個專案,可以及時查癌

(中國癌症死亡率)

為何老年人的癌症,發病率、死亡率會增加?

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癌症是

“基因型疾病”

,隨著人體不斷衰老,細胞產生的消亡、變異的機率也會增加。

再加上醫學不斷髮展,檢測專案不斷精準,因此以往很多癌症都查不出的,如今都能查得出,這也導致老年人新增癌症數也不斷增加。

為何越來越多的人患癌?體檢時別忘了這4個專案,可以及時查癌

做好癌症篩查,有哪些癌症可以發現?

定期進行體檢是一種預防癌症的方式,但普通的體檢並不能起到防癌的效果。

據瞭解,平常的普通體檢大多是一些基本的檢查專案,比如

彩超、血常規以及CT

等。這些檢查雖然能夠發現各種疾病,比如

高血壓、高血脂

以及

各種血液疾病

等,但對於各種內臟器官的癌變是很難確診。

要知道,大多癌細胞在早期的時候體積比較小,普通的檢查根本就無法對其進行篩查,再加上患者自身的症狀表現不怎麼明顯。

因此,要想真正起到防癌的效果,患者最好進行專門的防癌檢查。

為何越來越多的人患癌?體檢時別忘了這4個專案,可以及時查癌

在體檢的時候多查下面這4個部位。

一、胃部

透過胃鏡來直觀地對胃部黏膜的病變情況進行了解,並且對疑似病變的部位進行進一步的活檢,從而及時發現一些潛在的疾病,比如胃癌來進行確診。

與此同時,如果患者的胃部病變情況不太嚴重,那麼醫生可以透過胃鏡的幫助直接將腫瘤切除,以免病情進一步惡化。

為何越來越多的人患癌?體檢時別忘了這4個專案,可以及時查癌

二、腸道

腸癌雖然常見於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不過最近幾年逐漸呈現年輕化的趨勢。

在體檢的過程中可以適當地加上腸鏡檢查專案。有研究表明,患者一般從50歲開始,每10年做一次腸鏡檢查。

若患者自身存在一定的遺傳病史,家族裡面曾經有人患上過腸道疾病,最好早期就進行防癌篩查。

為何越來越多的人患癌?體檢時別忘了這4個專案,可以及時查癌

三、肝臟

據瞭解,肝癌的發病人群主要集中在40歲-60歲左右的中老年人中,這類患者最好每年到醫院去進行一次

甲胎蛋白的測定

,從而對肝癌疾病進行預防。

甲胎蛋白AFP是一種特殊的蛋白質,一般會在胎兒出生之後逐漸減少,以至於消失。

因此,透過檢查AFP的具體數值,醫生能夠及時對患者是否患有肝癌進行判斷。

為何越來越多的人患癌?體檢時別忘了這4個專案,可以及時查癌

四、肺部

肺癌是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多發於中老年人群。

主要和患者平時的生活習慣有很大的關係,因此

這類患者在體檢的時候要適當地進行肺部CT檢查,從而達到篩查肺癌的目的

研究表明,這種肺部檢查主要是對肺部是否存在肺結節以及腫瘤等病變問題進行了解。

為何越來越多的人患癌?體檢時別忘了這4個專案,可以及時查癌

不過,在正式進行檢查之前,患者要及時將過往的家族遺傳史以及其他病史告訴醫生,然後積極地配合醫生的安排。

總的來說,防癌篩查和普通體檢是不同的,由於每位患者的健康狀況存在一定的區別,因此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來制定詳細的篩查專案,從而降低患病的風險。

當然,還是需要強調的是,這些癌症篩查也只是早期為了能夠發現癌症,從而提供線索,但並不能最終診斷為癌症。

所以咱們也不能過度依賴這些癌症篩查,還需要及時養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降低患癌風險。

為何越來越多的人患癌?體檢時別忘了這4個專案,可以及時查癌

參考文獻:

【1】Report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 Cancer Registries,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