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為何將國號定為周,放棄長安在洛陽建都,為何又復周為唐

武則天參與大唐朝政是公元655年,從她被立為皇后開始的。她假手性格懦弱、體弱多病的唐高宗,開始在枕邊上左右政局,事實上逐漸造成了“政歸中宮”的局面。

到公元664年(唐麟德元年),善於應變的武則天在政治鬥爭中使唐高宗不僅沒能廢掉自己的皇后之位,並且反而抓住了高宗的把柄,從而牢牢握住了朝政大權,開始垂簾聽政,與唐高宗並稱為“二聖”。

公元675年(唐上元二年),唐高宗重病在身,以致於頭暈目眩,到了目不能視的程度。這期間朝廷所有的軍國大事,均由武則天以高宗的名義代為處理,武則天便自然成了高宗皇帝的全權代表了。

公元690年,武則天改唐為周,從此李唐江山成了武周天下。從這一天起到公元705年,武則天稱帝16年,開始親自執政。

因此,儘管武則天是從公元690年開始當皇帝的,但她實際執政卻應從“政歸中宮”的公元659年算起,就是說武則天執政達半個世紀之久。

武則天為何將國號定為周,放棄長安在洛陽建都,為何又復周為唐

武則天為什麼把國號定為周?

公元690年重陽節,在神都洛陽金碧輝煌的永珍神宮前,是萬頭攢動、人潮洶湧、儀仗如林。這一天,大周女皇帝的登基典禮,也是武周的開國大典將在這裡舉行。

氣宇軒昂的聖母神皇武則天,前呼後擁的出現在裝飾的極為富麗堂皇的則天門樓上。

當武則天宣佈順應天意民心建立大周國時,門樓上“呼喇”一聲,一面繡著“周”字形的紅色旗幟迎風展開,十分引人注目;樓下,上千名手揮綾羅綵帶的舞伎在舒緩柔曼的音樂聲中邊舞邊跳,不一會兒,一個巨大的“周”字赫然出現在永珍神宮前的廣場上,場面是如此的壯觀震撼。

站在高聳則天門樓上的武則天,望著樓下廣場上巨大的“周”字,臉上露出了一絲不易察覺的微笑……

武則天為何將國號定為周,放棄長安在洛陽建都,為何又復周為唐

言歸正傳,武則天為什麼對“周”字有著這麼濃厚的興趣呢?這裡面還有這麼一個有意思的故事。

傳說,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後不久,就被入侵的犬戎所殺,京城鎬京也遭到了破壞。周幽王的兒子宜臼倉惶出逃,後來在河南南陽即位,不久後遷到洛陽,史稱為東周。

這個宜臼就是東周的第一個皇帝周平王,周平王的小兒子姬武出生後手掌紋路呈現出“武”字形狀,於是他的後代就用“武”作為自己的姓氏。

聰明絕頂的武則天知道自己公開稱帝,必然會受到很多人的反對。武則天出身寒微、門第低下,在當時的社會風氣又非常講究這一點的情況下,她的出身門第便是反對者的一個重要攻擊目標。

大家都知道的兩句唐詩“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中的“王謝”,就是指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王家和謝家。

這兩個姓在當時屬於極有名望的兩個大姓,公侯將相十有七八都出自這兩姓。到了隋唐時,名門世族雖屢受打擊,但姓氏等級觀念已深入人心,這種印象是非常根深蒂固的。

武則天當然深諳此理,於是故技重演,她抓住這個周平王小兒子那則子虛烏有,並且無法考證的傳說不放,煞有介事的推算出自己是周家的第40代子孫。同時,又追尊周文王為始祖文皇帝,周平王的小兒子姬武為睿祖康皇帝,追封自己的父親武士彠為太祖孝明高皇帝。

這麼一來,武則天就儼然成了周家正宗的後代,由她當皇帝,就似乎是天經地義、名正言順的了。

因此,武則天之所以用心良苦的將國號定為“周”,其奧妙正在這裡。

武則天為何將國號定為周,放棄長安在洛陽建都,為何又復周為唐

武則天為什麼放棄長安而在洛陽建都?

唐代的長安城,是在隋朝首都大興城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是當時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安城不僅有高大的城牆、雄偉的城門,以及寬闊的街道、整齊的坊市,還有壯美的宮殿皇苑、宗廟社稷和眾多的庵堂寺觀等等建築。當時長安城的人口已近百萬,所以它也是聞名世界的第一大城市。

那麼,武則天稱帝時,放著現成的長安城不用,卻改洛陽為“神都”,並以此作為大周帝國的首都,使久負盛名的長安城降到了陪都的地位,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有人認為:武則天之所以要把洛陽做為首都,是因為長安曾經發生過幾次災荒,而洛陽靠近洛河,有水路可通南方各省,遇到災年時可以陸路、水路一齊上,及時將糧食運到都城來,不至於發生缺糧斷炊之上虞。

也有人認為:唐太宗死後,武則天曾入感業寺為尼,這是她最感到恥辱的一段生活,為了儘量減少對那段難堪而痛苦生活的回憶,武則天才放棄了長安,以洛陽為都。

還有一種說法,雖不太流行,但也不無道理:說是武則天當年為了和王皇后爭奪皇后之位,曾將自己心愛的大女兒親手掐死,雖然武則天后來如願以償的當上了皇后,但卻為此事常常感到難過與內疚。為了避免觸景生情,武則天才不惜大興土木在洛陽建都。

武則天為何將國號定為周,放棄長安在洛陽建都,為何又復周為唐

除了以上三種說法外,還有一個恐怖的傳說:武則天在殺王皇后和蕭淑妃時,蕭淑妃曾咬牙切齒的詛咒武則天,祈願武則天來生轉世為鼠,她轉世為貓,將永遠咬住武則天的喉嚨不放,讓其痛苦一生。

武則天的確屬相為鼠,後來她常常做惡夢,夢見蕭淑妃披頭散髮像一個兇鬼,又像一隻惡貓來找她報仇,攪得武則天一天天膽戰心驚、難以安眠。以至於武則天不得不下令,嚴禁宮中養貓。說正是出於這種恐懼的心理,武則天才無可奈何的躲開長安,另擇新都。

除了以上幾點外,還有一個原因也是不容忽視的:洛陽曾經是東周王朝的建都之地,而武則天又以周為國號,並生拉硬扯的把自己說成是周王室的後代,以求得名正言順當皇帝。將都城遷至洛陽,有利於平穩實現從唐到周的過渡。

應該說,武則天放棄長安以洛陽為都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武則天作為中國古代一位比較成功的政治家,在選擇新都上,真可謂是費盡心機;其用心之良苦,手法之高明,審時度勢之精微細緻,所做所為之謹慎小心,由此也可見一斑。

武則天為何將國號定為周,放棄長安在洛陽建都,為何又復周為唐

那麼,武則天執政時為什麼不斷更換年號?

年號,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帝王用以紀年的名稱。

歷史上自漢武帝劉徹開始使用年號起,到最後一個皇帝宣統為止,無論是正統的封建王朝,還是歌劇一方的所謂“僭竊”政權,除個別者之外,幾乎歷朝歷代的皇帝都有自己的年號。

這其中所不同的是,有的皇帝一生只用了一個年號,有的皇帝則用了幾個甚至十幾個年號。比如,好大喜功的漢武帝就用了11個年號,明、清兩代的皇帝一般都是一個年號。

但武則天從公元690年改唐為周,到公元705年去世,在位16年竟用了15個年號;加上她正式稱帝前,臨朝稱制時用過的3個年號,共用了18個年號。

而在唐高宗時期,武則天又14次改元,這樣合起來前後共更換年號32次,其數量之多,是歷代帝王所望塵莫及的。

由此可見,不斷更換年號,確實是武則天的一個特別嗜好。武則天為什麼會產生這麼一種奇怪的心理呢?撇開唐高宗時的14個年號不談,我們僅就對武則天親自更換的18個年號做一番探討,就能窺知這其中的奧妙。

武則天為何將國號定為周,放棄長安在洛陽建都,為何又復周為唐

公元684年,唐高宗撒手歸天,臨終遺詔曰“有軍國大事不決者,兼聽天后進止”。從此,武則天有了這把尚方寶劍更是如虎添翼,開始任所欲為起來。

唐中宗李顯在龍座上尚未坐穩,武則天就找了一個藉口把中宗趕下臺,改立睿宗,並宣佈年號為“文明”。時隔僅僅8個月,武則天又別出心裁更換了部分官署的名稱,改旗幟為金色,換年號為“光宅”。

第二年,在平定了徐敬業的揚州之亂後,武則天又大赦天下,並頒佈了一種新刑法《垂拱格》,於是就更換年號為“垂拱”。四年之後,武則天侄兒武承嗣為了討武則天歡心,進獻了一塊所謂的“瑞石”,石上刻有“聖母臨人,永昌帝業”八個字,武則天便又換年號為“永昌”。相隔數月後,又改夏曆為周曆,再換年號為“載初”。

公元690年9月9日,武則天終於實現了多年的宿願,改國號為周。由於在此之前大臣薛懷義與僧人法明偽託武則天為彌勒佛轉生,所以換年號為“天授”。

天授三年4月,為了進一步表示對佛的尊重,武則天下令禁止屠殺生靈,並改元為“如意”。這一年後期,已經73歲的武則天卻新長了二顆牙齒,於是又改元為“長壽”。

到了公元694年,武則天在東都洛陽建起明堂鑄成大周萬國頌德天樞,又加號自己為“越古金輪聖神皇帝”,為了紀念這兩件事,又改元為“延載”。不出一年,武則天又在自己的尊號前加上了“慈氏”兩個字,便更換年號為“證聖”。

後來一場大火將明堂燒成灰燼,天樞頂上的金鳳凰也被燒成了鐵水。武則天內心十分驚恐,以為是上天在懲罰她,於是便去掉了尊號前的“慈氏越古”四個字。到了9月,武則天親自到南郊禮祀社稷,改尊號為“天冊金輪聖神皇帝”,改元為“天冊萬歲”。

公元696年,武則天祭封中嶽嵩山之神,改年號為“萬歲登封”。同年,新建明堂落成,改名字為通天宮,改元為“萬歲通天”。次年,因平息了契丹族李盡忠的叛亂,改元為“神功”。

公元698年,又改年號為“聖歷”。隔了不到二年,武則天生了一場大病,後來痊癒又大赦天下,改元為“久視”。

武則天為何將國號定為周,放棄長安在洛陽建都,為何又復周為唐

公元699年,一夥知道武則天崇尚佛教的囚徒在司刑寺裡偽造了一個五尺多長的大腳印,說是有一位聖佛告訴他們一句話:“爾等蒙冤,明日將赦”,說完後就隱身不見了。武則天聽聞後不僅相信了,還釋放了這一夥囚徒,並因此改年號為“大足”。

這一年的10月,武則天親率文武百官還師京城長安,並舉行了許多祭祀活動,同時改元為“長安”。這個“長安”年號是所有年號中使用時間最長的,但也只有4年而已。

列舉了武則天更換的這麼多年號,大家是不是都看累了?但是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武則天不斷更換年號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兩點:

1。武則天以女性稱帝而改唐為周,勢必遭到李唐宗室朝臣的頑固抵抗,她不得不為武周政權的命運而時時擔驚受怕,頻繁改元正是武則天焦慮不安心情的一種反映。

2我們從年號的由來和選用的字眼上也能看出,武則天用過的年號除了紀事(如、神功)和紀物(如、天冊萬歲)之外,更多的則含有祈求上蒼和神佛保佑的含義。但年號僅僅只是一個時代的標誌,本身與王朝的榮衰興替毫無關係。

總之,武則天煞費苦心的連線更換年號,與她希望國運昌盛、政權萬世長存的本意絲毫無補。同時,這也透露出武則天對文字具有神秘力量的信仰和崇拜。

武則天為何將國號定為周,放棄長安在洛陽建都,為何又復周為唐

最後,武則天為什麼改唐為周後,最終又復周為唐?

載初元年(公元690年)9月,武則天67歲時,在神都洛陽則天樓上宣佈改唐為周,自稱為“聖神皇帝”,改元為“天授”,並將兒子唐中宗李顯降為皇嗣,賜姓武氏。從此,“武周”取代了“李唐。”

武則天改朝換代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改變她由參政、輔政到執政的從屬地位,實現她親自稱帝治國的政治目標。

武則天改唐為周的主要原因有兩點:

一是為了顯姓氏,掌根本。據史書記載:“武氏出自姬姓。周平王少子生而有文在手曰武,遂以為氏。”所以,武則天也以周氏後裔自居。

唐顯慶初年,唐高宗曾封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彠為周國公。因此,以“周”為國號,顯然有尊崇和顯示根本的含意。

二是表示要效法古時盛業,從而創造新的奇蹟的意思。

中國古代的太平盛世,在唐代人看來唯有周、漢而已,而唐太宗治世推崇漢法。但武則天卻對此頗不以為然,她向來堅持應該繼承周朝的觀點,所以以“大周”為號,這也是為了表明自己承周律、治盛業的治國方略和政治抱負。

武則天為何將國號定為周,放棄長安在洛陽建都,為何又復周為唐

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武則天已經82歲了。這一年的正月22日,張柬之等人發動了政變,帶兵直襲武則天居住的迎仙宮,斬殺了武則天身邊的男寵“面首”張昌宗、張易之兄弟,逼武則天傳位於皇太子。

唐中宗李顯復位後,恢復了李氏的宗廟、社稷,而武氏的宗廟事實上已被廢棄,“大周”實際上已宣告結束了。

在這種情況下,武則天認為繼續保留帝號是有害無益的。而去帝號稱皇后顯得與李氏親近,留帝號則會增加李氏子孫對武氏的敵意。因此,武則天遺旨取消帝號,並以皇后的身份“附廟”、“歸陵”。

武則天改唐為周、後又復周為唐,這正是她作為一個優秀的政治家的明智之處。從公元655年武則天被立為皇后以來,她在政壇上活躍了大約半個世紀,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在實際的政治鬥爭中很善於審時度勢。

不得不說,武則天以卓越的政治鬥爭藝術,在武周與李唐之間建立了必要而適度的關係,從而在中國古代政治史上創造了奇蹟。同時,武則天傑出的政治家形象,也沒有因改朝換代而受到大的損害。

武則天為何將國號定為周,放棄長安在洛陽建都,為何又復周為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