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二百年科舉,無數人前赴後繼,為何如此吸引人

自隋朝開創科舉,到二十世紀初,越南最後一場科舉考試,歷經一千二百餘年。科舉制作為我國古代封建社會選拔人才的重要途徑,不僅對我國意義深刻,甚至周邊國家也多有影響。

為何它魅力這麼大?不僅僅是因為他是寒門子弟,士族鄉紳得到上升的重要途徑,也是因為它所帶來的特權足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誘惑力之大,無人能拒絕。

一千二百年科舉,無數人前赴後繼,為何如此吸引人

古代科舉如同打怪升級一般,歷經鄉試、省試、殿試,要先後獲得秀才、舉人、進士的功名稱號,才算是功德圓滿。但是,並不是成了進士,才可以做官,成為人上人,基本上有了功名的生員就已經開始成為了特權階層。

僅以明朝為例,有了功名,那麼你的社會地位就會急劇上升,可以說算是進入了統治階層的範圍了。各種特權自然而然的就來了

一千二百年科舉,無數人前赴後繼,為何如此吸引人

在封建社會,平民是有徭役賦稅的,其中,徭役是國家指派的義務勞動,全程自費。許多老百姓一趟徭役,能夠直接破產。服役中,不僅僅有各種生活支出,甚至還要面臨官員的盤剝和甩鍋。

而一旦成了秀才,便可免去兩人的徭役,免去了不小的開銷。當老百姓累死累活的時候,秀才們卻可以在家讀書、玩樂。這一點是可以隨著功名和官位提升不斷增加的。

一千二百年科舉,無數人前赴後繼,為何如此吸引人

而且家庭貧困的秀才,還可以免除糧稅,這一點,在明中後期,特權範圍不斷擴大,進而變成一種潛規則,是個秀才都可以免糧。也是今人認為明朝秀才賦役全免的認知由來。

這一結合,成為有功名的人的好處便可想而知了,甚至有不少農戶為了躲避賦役,主動將田地掛靠在這些人身上,這也是明朝土地兼併嚴重的原因之一。此外,生員定期還有皇糧可領。

一千二百年科舉,無數人前赴後繼,為何如此吸引人

我們常聽戲文和電視劇中,秀才老爺上的公堂,一句學生功名在身,可見堂官而不跪,好不威風。而這就是秀才的特權了,見官不跪(還是得看官員品級),事實上和官員已經是一波人了。

另外還有免刑的優待,生員犯事可不用上刑,若是一般重罪,也只是交由教育部門處理。若要用刑,須得上報省級學政,革去功名才可動刑。

一千二百年科舉,無數人前赴後繼,為何如此吸引人

明朝路引嚴格,出遠門需要上報官府,開具證明,寫明時間地點,而生員的路引則無需限制,天涯之大,皆可去得。

除了這一點,秀才還可以使用奴婢,人數隨著功名和官位可以得到提升。這便是正式進入統治階層的標誌,因為一般的老百姓,就算是豪商富賈也不可以私續奴婢,至少法律上是這般。

一千二百年科舉,無數人前赴後繼,為何如此吸引人

明朝的平民在服裝上也有嚴格規定,什麼樣式什麼顏色,選擇餘地有限。而有了功名之後,你可以多出幾套象徵身份的不同服裝,這幾件可不能亂穿,不同的功名衣服也是不一樣的。穿著這幾身衣服出門,小老百姓多半會在行禮的同時暗自羨慕。

一千二百年科舉,無數人前赴後繼,為何如此吸引人

封建社會的科舉考試,誕生了一張龐大的關係網,他們互稱同年,拜閱卷官為坐師,同鄉同省之間往往互相幫扶。可以說從中舉開始,你就真正有了政治資本。你可以不是官,但是你一定認識許多當官的,在中國這個人情社會,這便是極大的好處。況且成為舉人後,往往地方官就可以給你安排一些政務幫忙處理了。

一千二百年科舉,無數人前赴後繼,為何如此吸引人

中舉開始,你就有了做官的資格,三科不中,也可以去戶部排隊選官。有句話說得好,官員去世,門口偷看偷笑的,不是仇家,就是等待選官的舉人。

至於進士,雖然多為小官,大多是翰林院裡的清閒工作或者地方上的小官,但是已經進入了統治集團。最重要的一點,明朝的內閣,一國宰輔,必定出自翰林院,這一點是明朝的潛規則,而翰林院只有進士才有資格去。

一千二百年科舉,無數人前赴後繼,為何如此吸引人

總結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從明朝生員的各種特權好處中,我們不難發現,參加過科舉考試,獲得功名在身的讀書人,實際上已經算是“統治階層預備隊”了,他們往往可以干涉地方上的政務執行。 一旦科舉功成,社會地位便會大大不同。所以人們都會前赴後繼,那怕傾家蕩產,七老八十都要參加科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