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北盟會編》:起於青萍之末,終至天翻地覆,聯金滅遼之議實錄

《三朝北盟會編》是宋代史學名著。三朝,指的是北宋徽宗趙佶

欽宗趙桓

以及南

宋高宗趙構三朝;北盟,指的是從政和七年

(1117

宋朝遣使與金國結“海上之盟”約與滅遼,至紹興三十一年

(1161

金國海陵王完顏亮被殺,次年宋、金恢復和議止,兩國之間風起雲湧的一系列和、戰史事。

這一段史事,發端於偶然事件,漸而發展壯大,繼而斗折蛇行,終至天翻地覆。風捲殘雲狂飆直上,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升斗小民,無數人命如草芥般裹挾其中,百轉千回身不由己,釀就了一幕幕人間悲劇。中間又以金國毀約侵宋、徽宗欽宗二帝被擄、北宋亡國的“靖康之變”達到悲慘屈辱的最高峰!

風起於青萍之末,追根溯源,這一出悲劇源自宋廷聯金滅遼戰略決策,這個錯誤的決策又始於一件偶發的小事。

《三朝北盟會編》:起於青萍之末,終至天翻地覆,聯金滅遼之議實錄

一、緣起。

徽宗政和元年(

1111

年),以軍功著稱的大宦官、檢校太尉童貫奉旨出使遼國。半路上,有個叫馬植的偷偷求見。馬值本是漢人,家族世代居住在遼國都城燕京(今北京),史書稱他“才能文辭,長於智數”。此時女真人已崛起於遼東白山黑水之間,建立了金國。遼國屢次被金國侵伐落敗,國勢漸趨於衰弱。馬植由此判斷遼國久之必亡,他見幾而作,未雨綢繆,為免於戰禍,秘密謀劃舉家南歸宋朝。這次秘見童貫,他獻上聯金滅遼之策。童貫這次出使遼國,本奉有藉機窺探遼國虛實的密旨,聞言大喜,與馬植一拍即合,就將他偷帶回國,藏匿於自己家中。

馬植入宋後,在童貫的安排下,數次向朝廷上書,建議與金國結盟滅遼。宋廷對這個建議非常重視,徽宗親自在延慶殿召見馬植,禮遇甚是優待。馬植趁機當面遊說皇帝,說:“遼國現在的國主天祚皇帝耽於酒色,昏庸無道。近年以來,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叛亂,屢次興兵侵略遼國,攻陷了很多州縣,遼兵戰敗後往往竟轉為盜賊,一路燒殺搶掠,人民深受其害。遼國國勢已衰,長此以往必定亡國。幽雲十六州現今水深火熱,生靈塗炭。願陛下念在幽雲是中國舊日的疆土,人民是陛下的子民,請速發兵北伐,收復故地,拯救人民於水火之中。王師一出,幽雲人民必定擁戴,壺漿簞食來迎接。所謂先動則制人,後動則制於人,請陛下早做決斷,如果拖久了,恐怕會讓女真人先得志了。”宋徽宗賜馬植名為李良嗣,封他做官。

《三朝北盟會編》:起於青萍之末,終至天翻地覆,聯金滅遼之議實錄

二、動議。

收復遺失在外近

200

年的幽雲十六州,完成太祖太宗未竟的功業,對於宋廷而言,無疑是個巨大的誘惑,似乎也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徽宗隨即詔令朝廷大臣就此事秘密開展討論。

朝堂之上議論紛紛,多數人認為這是天授的良機,天授不予反受其咎,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最高行政長官蔡京、最高軍事首腦童貫都力主秘密派遣使者赴金國接觸,商量與金訂立聯合攻遼的盟約,以圖收復幽雲十六州。軍政重臣薛嗣昌、和詵等人,揣測到朝廷有收復幽雲的意圖,都一起迎合附會,積極擁護對遼用兵。薛嗣昌當時任河東經略使,每次皇帝召見,論及軍國大事,動輒慷慨請命對遼國用兵。他又多次委派任職在邊境的下屬代州(今山西忻州代縣)安撫使王機,指示王機頻繁開展針對遼國的諜探偵察,謀劃攻遼的策略。和詵當時任雄州(今河北保定雄縣)知府,雄州也處於與遼國接壤的前線。他時常開展“金元外交”,以厚金賄賂結納遼國方面的人士,遼國人多有向他投附的。和詵趁機打探軍政資訊,後來竟給他搞到了幽雲十六州的軍事地圖。另外中山守張杲、高陽關安撫使吳價等官員,也都積極獻議說燕雲可取。一時間廟堂之上主戰的論調頗為喧囂。

政和七年

(1117

,此時距馬植入宋已經六年。這一段時間,宋廷一直在做租稅、軍隊、糧草等方面的戰爭準備,伺機而動。

一日,登州(今山東蓬萊市)上報說漂來遼人船二隻,船上有高藥師、曹孝才及僧人郎榮等率其親屬老幼二百人,為避戰亂原欲前往高麗,遇大風漂到登州。據高藥師等言,遼人屢遭女真侵暴,已丟失了大幅國土。

徽宗命蔡京與童貫商議此事。二人商議後上奏說:建國初期,女真人常遣使前來朝貢,而太宗朝也有“市馬”制度,與女真人經常交易馬匹,後來馬政萎縮漸至於無,已多年未與女真接觸。現今要抓住機會,不如再以市馬的名義,派人前去探訪虛實。徽宗遂詔令登州守臣王師中募人同高藥師等,攜帶著市馬詔從海路過去探訪女真。

三、論辯。

也有頭腦清醒的人認為倘若妄動刀兵,恐致患害不測。

太宰(副宰相)鄭居中聽說朝廷欲遣使女真,即上奏請求停止,還在朝堂上直接責備蔡京說:朝廷欲派遣使者到女真軍前商議夾攻大遼,不過是源自馬植欲逞私意罷了。當年章聖皇帝與大遼昭聖皇帝立誓結澶淵之盟後,兩國百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國家和人民因此受益良多,這比漢唐和戎的策略還好。您是首席大臣,國家元老,怎能帶頭不遵守兩國盟約而興兵制造事端呢?今日若主導官家棄約復燕,恐怕會招致天怒人怨。事系宗廟,一定得深思熟慮,免得將來後悔。蔡京推託說:官家厭惡每年要向遼國納歲幣二十萬匹兩,故有此意。鄭居中說:歲幣即使達到五十萬匹兩,比起漢朝和單于所納歲幣的數量,也未為算是失策,況且用兵耗費恐怕更多。古之帝王以愛惜人民為本,些許小錢何足吝惜,這些都有前例載在史策,不是我妄言也。蔡京說:官家心意已決,豈能阻止!鄭居中說:倘若將來事敗,致使百萬生民肝腦塗地,實是您一手所致。不知到了那個時候,您何以自處?蔡京聞言勃然變色,拂袖悻悻而去。

掌管軍政的樞密使(國防部長)鄧洵武屢次反對蔡京用兵伐遼。蔡京遂密奏皇帝,不讓鄧洵武參與其事。鄧洵武無法,於是約童貫到樞密院,反覆曉之利害。童貫反而勸說洵武不要相拗官家。鄧洵武見蔡、童兩個主事之人都不聽,只得請見皇帝,力陳宗社大計需從長計議,並請皇帝招蔡京當面辯論。又上奏疏說:太祖雍熙年間曹彬、潘美出兵欲伐遼,以圖恢復幽雲。前任宰相趙普在南陽鄉下聽說此事,當即上疏勸諫不可,曹彬、潘美最終無功而還。他還找出趙普的疏本和曹彬、潘美的傳記獻給皇帝閱讀,說:陛下審視今日,謀議之臣哪個比得上趙普

將帥之良哪個比得上曹彬和潘美

甲兵精練比起立國之初時如何

以太宗的神武、趙普的謀略、曹彬、潘美的將才,百戰百勝之師征伐四方,戰無不克而唯獨受挫於幽雲,何況今日朝中無人,這等軍政大事豈可輕議?而且百年盟誓,一朝棄之,理虧在我不在人,如何再去動員我之軍隊人民呢?必定會反令敵國上下一心同仇敵愾!誠恐兵革一動,中國昆蟲草木皆不得而休息矣。皇帝對鄧洵武的勸諫頗有所悟,第二天就對蔡京說:如果北事難做就暫緩吧,祖宗訂立的盟誓,違之恐怕不祥。蔡京頓時色變,其議遂暫停。

四、結盟。

不久,宋廷偵知的遼、金戰事情況越來越詳實,得知遼國屢戰屢敗之下國勢大衰。以當時的宰相王黼為首,又興起了滅遼復幽雲的議論。鄧洵武等朝臣雖反對,甚至有布衣草民如安堯臣的冒死上書勸諫,徽宗還是動了心,朝廷上主戰派漸漸佔了上風。

政和八年(

1118

年),童貫獻上平燕策,初步制定了分兵撓襲燕、薊,重兵收取幽、雲的策略。

八月四日,朝廷遣使攜帶禮物從登州出發,渡海去女真部聯絡。此去明面上是商量“市馬”,暗中帶著皇帝口諭,表達對女真部宣撫之意,繼而商討結盟攻遼的可能,女真如有意向,可遣使到宋朝商議。

《三朝北盟會編》:起於青萍之末,終至天翻地覆,聯金滅遼之議實錄

十二月,女真部派李善慶為使者,攜帶北珠生金貂革人參松子等禮物,隨宋使一道返回宋廷還禮朝覲,徽宗遣蔡京童貫等親自出面接洽。由此,雙方頻繁渡海往來議事,最終締結盟約,史稱“海上之盟”。聯金滅遼這一出歷經幾十年腥風血雨、二個國家摧枯拉巧般相繼淪亡、數以千計貴胄皇族粉骨碎身、無數軍民百姓血流漂杵的人間悲劇正式拉開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