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均田制”入手——聊一聊北魏至唐朝前期的賦役制度

從“均田制”入手——聊一聊北魏至唐朝前期的賦役制度

均田制是古代中國農業、經濟、人口發展的又一重要土地制度。同時,也是古代封建社會不斷剝削民力和財力的主要賦役手段之一。從公元485年即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頒佈頒佈均田令開始標誌“均田制”正式誕生。

從“均田制”入手——聊一聊北魏至唐朝前期的賦役制度

北魏孝文帝是一位心懷“大一統”思想的開明之君,他在位期間透過施行一系列改革,讓處於劣勢地位的北魏一躍成為強國之列。他在位期間採納漢臣李安世的建議,將北魏實行多年的“計口授田制度”,演變為更適合王朝發展的“均田制”。

所謂“均田制”指的就是一種,可以“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在錢穆《國史大綱》中說:“此田制用意並不在求田畝之絕對均給,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貧者亦有一最低之水準。”從北魏開始一直到唐朝前期,“均田制”一直都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僅鞏固了國家統治,同時也為經濟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一、北魏均田制產生的背景以及現實意義

北魏孝文帝可以稱得上是一位改革皇帝,他在位的時候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主要的目的就為了改變北魏積貧積弱的國家現狀。因為北魏自“永嘉之亂”後,再到孝文帝統一北方併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不僅經歷了多次戰亂而且經濟和民生,也都處於一群混沌的狀態。

從“均田制”入手——聊一聊北魏至唐朝前期的賦役制度

尤其是北魏國內人更是出現了口凋敝,大量土地荒蕪沒有人耕種,以及富豪兼併土地等一連串的問題。為了改變國家現狀並且促進人口和經濟發展,北魏孝文帝絕地採納並實行“均田制”。北魏太和九年孝文帝頒佈均田令,並以法令的形式宣佈“按人口數來分配田地”。

從“均田制”入手——聊一聊北魏至唐朝前期的賦役制度

如果用一種比較淺顯易懂的話說,其實就是讓“耕者有其田”。這樣不僅可以解決土地大量荒蕪的問題,同時還可以增加糧食產量,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讓國家有“賦”可收。這樣不僅可以增加國家賦稅來源,同時也為促進國家強大做出了很大貢獻。

但是“均田制”的本質是“土地國有制”,雖然獲得土地的農民在耕作一定年後,國家可以讓其擁有形式意義上的“所有權”,但實際上土地依然為統治者所有,而且在實行“均田制”的時候也進行了區別對待。

原來擁有土地的地主階級,他們的土地並不在“均田制”的範圍之內。透過實行“均田制”將無主的土地,按照人口數量分配給小農耕種,這在客觀意義上實現了所謂的“平均”化。

北魏孝文帝在實行“均田制”的時候,主要的做法就是把土地分配給農民,然後耕種土地的農民向國家交納租稅,然後承擔適度的徭役和兵役。這其實也是北魏孝文帝前期,大力推行並堅決實行的一種“賦役”制度。

二、均田制的演變和廢止

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開始實行“均田制”,到北魏覆滅隋朝結束“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之後,“均田制”在隋唐時期依然富有鮮活的生命力。這主要因為無論隋朝還是唐朝,都是在不斷戰亂中建立起來的國家。所以依然需要“均田制”增加稅收。

“均田制”在隋唐的主要作用,除了可以讓荒蕪沒有主人的土地重新得到耕種,同時在這個基礎上也設立了很多,關於“賦”、“役”方面的制度。在北魏孝文帝時期,“均田制”規定“奴婢和牛隻亦得受田60畝,以四牛為限共240畝”。

從“均田制”入手——聊一聊北魏至唐朝前期的賦役制度

而在隋唐時期對“奴婢受田”,已經做出了比較明確的限制。隋朝時期“丁牛受田”制度基本廢止。而唐朝時規定“奴婢及牛固不得授田”,這除了與當時的社會制度有關係之外,還與封建思想逐漸模式化有關係。

但是作為統治階級和貴族階級來說,為了能夠獲得更多的利益,他們不惜巧立名目抗拒“均田制”,還透過購置大量更牛和奴婢的方式,從國家攫取更多不義之財。這個階段“均田制”的作用正在不斷被削弱。尤其是在唐朝中期的時候,由於國家戰亂“均田制”形同虛設。

“均田制”在隋唐的延續和發展,雖然對鞏固政權、發展農業和經濟,都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但由於當時人口逐漸增加,而可以被“均田”的土地卻越來越少。尤其是唐朝中期的時候,貴族和地主階級的土地兼併行為日益嚴重,“均田制”已經開始逐漸走向落幕。

從“均田制”入手——聊一聊北魏至唐朝前期的賦役制度

“均田制”出現的主要社會背景是人少地多,為了能夠讓無主土地得到耕種,北魏孝文帝才採納漢臣建議,開始積極推行“均田制”。從這個角度可以得知,土地國有制是“均田制”施行的重要基礎。

而唐朝中期土地兼併嚴重,“均田制” 賴以生存的根本被釜底抽薪,至此實行了幾百年的“均田制”徹底走下歷史舞臺。公元780年唐德宗採納宰相楊炎的建議,開始實行“兩稅法”,這個稅法制度可以更好的維護統治階級利益。“兩稅法”開始實行之後“均田制”被廢止。

三、均田制與賦役制度

從北魏“計口授田制度”,演變而來的“均田制”,從根源上來講其實完全符合統治者的統治意圖。為了能夠儘快改變民生凋敝、經濟落後、國家羸弱的局面,這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制度,讓北魏從一個“五國合眾”欺負的弱國,變成了一個可以統一北方的強國。

從“均田制”入手——聊一聊北魏至唐朝前期的賦役制度

同時,“均田制”之所以能夠延續至隋唐時期,也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這種土地和賦役制度的先進性。從隋唐時期實行的“府兵制”,不難看出其實都是在“均田制”的基礎上,建立的一種“寓兵於農”的制度。

戰時農民可以當兵打仗,和平時期官兵復原耕種,既為國家養兵減輕了負擔,同時也可以避免土地大量荒蕪。這對於穩定社會秩序、增加賦稅收入都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四、結 語

古代中國“均田制”的實施和推行,是在“土地國有制”的基礎之上,而提出的一種“均田”策略和思想。但這種制度的前提必須是“土地國有”,否則就會出現唐朝中期,因為土地兼併過於嚴重而導致無地可“均”的局面。

從“均田制”入手——聊一聊北魏至唐朝前期的賦役制度

其實,從歷史發展角度來看待“均田制”,這種土地與賦役制度相結合的形式,不僅可以讓“耕者有其田”,同時也可以讓國家有稅可收,在當時的大背景下“均田制”,絕對是一舉多得的制度和政策。在有利於王朝發展的前提下,也對古代中國歷史發展起到了推進作用。

透過“均田制”不僅解決了土地荒蕪無人耕種的局面,同時也讓那寫沒有土地的流民,在重新獲得土地的同時得到了一定尊重。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均田制”有效減少了田產糾紛,這不僅有利於耕種活動順利開展,同時,也為國家的政治、經濟發展,打下了無比堅實的物質基礎。

從“均田制”入手——聊一聊北魏至唐朝前期的賦役制度

同時,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意義就是,“均田制”在保障稅收和賦役的前提下,讓小農階層更加依賴於統治者。這不僅可以鞏固統治,還為增強中央集權統治開啟了良好的開端。尤其是對於那些曾經沒有土地,沒有固定收入來源的階級來說,他們不僅對統治者感恩戴德,同時為了能夠創造財富以及建設家園也會更加努力。

參考文獻

1。 楊國華《北魏和唐朝均田制之比較》

2。 張金龍《北魏均田制實施考論》

3。 張金龍 《北魏均田制研究史》

4。 耿元驪《‘’土地還授‘’與唐代‘’均田制‘’研究——制度得以成立的實施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