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收、民族、漢化,東魏北齊為何會灌溉出專屬的食乾製度!

“食幹”制度是東魏和北齊時期社會中特有的一種任官制度,其中“食幹”的意思是享受幹祿,在歷史傳記中有相關的記載,《北史·恩幸傳·齊諸宦者》中有

“武成時有曹文標、夏侯通……亦有至儀同食幹者。”

的說法。

稅收、民族、漢化,東魏北齊為何會灌溉出專屬的食乾製度!

食乾製度是一種東魏和北齊時期國家授予給各級官吏以勞役人口的制度,

根據官員的功勳大小,由皇帝決定賞賜,可分配一州或者一郡、一縣等。

諸州刺史守令以下,幹及力皆聽敕乃給。食幹有類食邑、食封,並可列入官銜,所授之幹由州、郡、縣所部之民(即隸戶)充當。

為所有給之官員從事無償勞動,或每幹輸絹十八匹,幹身始能放免。這種只在東魏和北齊時期施行的特有的官吏制度是如何產生的,其背後又存在什麼樣的緣由呢?一、提高國家財政收入的需要

實際上,在食乾製度也就是幹祿制度產生並在國家開始實施之前,地方官員原本是沒有俸祿供給的,

而因此同時地方官員也沒有義務收繳百姓的財物上交給政府,但這並不代表地方官吏不會這麼做。

北朝時期的幹祿制度,這裡的“幹”既包括公田給予的由農業活動產生的絹物,也包括地方官吏所役使的雜役,也就是說百姓不僅要上繳絹物,還要為地方官員服力役。

稅收、民族、漢化,東魏北齊為何會灌溉出專屬的食乾製度!

國家這麼做,一方面解決了地方官員因為沒有政府給予的俸祿而產生的暴戾行為和混亂,對地方各個地區的官員進行了掌控,同時另一方面,對於百姓來說,或許上繳俸祿並不能算得上是一個好的結果,但至少比無限制的給予地方官員要好得多。

在政權建立初期,社會混亂和複雜的社會背景之下,能夠有一個制度能夠同時調和中央之間,地方之間,中央和地方之間,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包括民族之間的矛盾和衝突,

同時還能夠增加國家財政收入,幫助發展國家經濟。

食乾製度並不能說是一個完全完美的制度,甚至在做到上述方面的同時,國家政治穩定,經濟得到發展之後,社會總人口也得到了大數量的增加,

因此,食乾製度在某種程度上不止是侷限於是一種任官制度。

二、東魏、北齊統治者的封建性:為了維護和鞏固自身統治

1.透過分配“幹”,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稅收、民族、漢化,東魏北齊為何會灌溉出專屬的食乾製度!

“幹”,中國古代歷史上,從秦漢一直到魏晉時期,政治上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官府中一直存在有“幹”這種低階職役性的官員,他們雖然成為官吏,但實際上既沒有官員的社會地位,

也享受不到國家給官吏的俸祿,其地位等級和待遇都十分低下。

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北朝時期,進入北朝以後,乾的社會身份和地位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這種升級得益於北魏時期食乾製度的推行和實施,

食乾製度首先是北齊統治者為了增加國家稅收收入而對一些官員進行的一些限制性的規定。

北魏建立初期,國家政局一片混亂,社會百廢待興,在官僚方面曾經一度有百官無祿的情況,而國家建立初期,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各級官吏幾乎都脫離的國家控制。

中央官員貪求賄賂,地方官員暴力掠奪,諸如此類各種現象頻繁發生,給社會安穩造成了不小的麻煩,因此無論是東魏還是北齊的統治者,

首要的任務都在於將權力收回來,食乾製度恰好起到了這樣的作用。

稅收、民族、漢化,東魏北齊為何會灌溉出專屬的食乾製度!

“食幹”即是食取幹所繳之絹,而北齊的食幹者大致分為三類:

中央文武官員,緣邊州刺史、郡太守,以及皇帝的恩寵近臣和左右手。

因此食乾製度本質上是封建統治者對社會中勳貴階層的一種特殊的獎勵手段,從中央來說,皇帝透過分配給貴族階層州郡等統治區域以及其地區所屬的人員,來掌控和約束中央官員,而同時透過收繳地方官員和百姓的“絹物”來約束地方官吏。

所以,也就是說,東魏和北齊的統治者只是透過一個實幹制度,

就將國家建立初期政治上的混亂局面進行了整理,中央和地方從軟化和硬化的角度進行管理和掌控,加強了皇權的同時也維護了統治者的利益。

2.民族衝突:“胡化”還是“漢化”

東魏和北齊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一個特殊時期,北齊是古代中國南北朝時期建立起來的北朝割據政權,由東魏的權臣高歡的次子高洋建立起來的,

而北齊和東魏的政權,在某種程度上都是以鮮卑族為核心的。

稅收、民族、漢化,東魏北齊為何會灌溉出專屬的食乾製度!

其政權的統治者是鮮卑化的漢人,佔據國家大多數軍事力量的人民主要是六鎮流民以及關東貴族,而他們基本上偏向鮮卑化。

東魏和北齊政權建立初期,尤其是北齊政權,

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在經濟上都並不穩定和發達

,而官員上的問題想要解決,其關鍵的根源在於解決民族之間的矛盾,尤其是鮮卑族的勳貴階層和漢族的高門望族之間的衝突。

社會地位、聲望和權力在社會中如何劃分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事實上,鮮卑族和漢族官員在中央階層的勝負,也直接決定了地方官員和下層百姓之間就漢化還是鮮卑化的問題。

畢竟儘管統治者是鮮卑族還是漢族,漢族百姓佔據著人口的大多數,而食乾製度在某種程度上就是透過一些柔和的政策來緩和鮮卑族和漢族官員之間的矛盾和爭議,這不是一種強制性的手段,

更多的是透過給予這些官員以不同程度的獎賞來拉攏他們,最後達到統治者維護自己的統治利益的目的。

稅收、民族、漢化,東魏北齊為何會灌溉出專屬的食乾製度!

而中央官員受到的獎勵和封賞儘管很大程度上都是由皇帝做主

,但這些物質和權力獎勵大程度上都是來源於地方官員所屬的領地和百姓,因此,最終落腳點還是在漢族百姓和鮮卑族民眾之間的矛盾。三、社會大背景:漢族封爵食邑制度的恢復

北齊和東魏時期食乾製度的產生,在某種程度上得益於北朝時期的社會大背景,

北魏太和十六年實施了“改降五等”的舉措,北朝時期政權建立的主體是拓拔族,而他們佔據了北魏前期統治集團的頂層。

與此同時,這也使得爵位和官位相同,且貴族階層軍號和官位世襲,導致了政權建立初期社會呈現的局面就是,皇權受到了極大的限制,社會政局呈現出貴族政治的形態。

事實上,我們可以看出政權建立初期,社會面臨的矛盾主要在於民族之間的衝突,而北齊政權既需要依靠鮮卑族,

因為他們佔據著社會中主要的軍事力量,在政府恢復了漢族原本的封爵食邑制度之後,就發生了鮮卑族或者是鮮卑族化的漢族人的六鎮起義。

稅收、民族、漢化,東魏北齊為何會灌溉出專屬的食乾製度!

這樣的社會局面迫使著政府根本無法放棄來自鮮卑族注入給社會的力量或者是給社會穩定帶來的威脅和傷害。

然而,同時漢族擁有著社會將近多半數的人口,漢族的高門望族在鮮卑族對皇權造成威脅的同時,就成為了恢復皇權的另一種助力,

因此,在北齊統治者透過五等改降和分定姓族將鮮卑族的勢力分散化,首要的一步就是將鮮卑的勳貴替換成為漢族的貴族階層。

而在進行完這一步的改革之後,皇帝和政權面臨的威脅並沒有就此減少,統治者可以讓鮮卑族和漢族在中央官員和勳貴階層進行對立,最後坐收漁翁之利,

但本質上,兩個民族之間的衝突給社會政治和經濟帶來的知識無止境的危害。

因此食乾製度就是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之下就此產生並且開始在社會中實施的,為了緩和鮮卑族和漢族之間的矛盾,同時收回皇權的控制,

在某種程度上食乾製度的施行在後期加強了民族之間的融合,或者是加劇了漢化的程序。

稅收、民族、漢化,東魏北齊為何會灌溉出專屬的食乾製度!

總而言之,東魏和北齊之所以發展出獨特的食乾製度,最初都是因為其政權處於一種特殊的社會背景,

民族分類、衝突和融合,混亂的管理制度,以及皇權缺乏對中央的地方的控制等等。

政權的統治者在推行這種制度之初,是為了緩和社會矛盾,加強皇權對社會政局的控制,但實際上,食乾製度在社會中的推行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包括促進了民族融合和漢化程序,促進了人口的增加,國家財政收入的增多等等。

食乾製度的推行後期產生的積極作用不止是體現在官員方面,甚至涉及到社會政治、經濟的各個方面,而民族矛盾絕對佔據了很大方面的因素,無論是起因還是影響,

這是東魏和北齊政權最大的特點,也是這一時期食乾製度能夠產生和推行的主要因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