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怪孫悟空要大鬧天宮,不是給的官職小,你得看上一任弼馬溫是誰

孫悟空作為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形象,人們對他的印象大多停留在齊天大聖、鬥戰勝佛上。其實除此之外他還有許多其他外號,諸如孫行者、美猴王等等,要說孫悟空最不願意提起的一個名頭,當屬弼馬溫。

難怪孫悟空要大鬧天宮,不是給的官職小,你得看上一任弼馬溫是誰

想當初玉帝欺負孫悟空不懂官職大小,給了他一個沒有品的官,讓他去天庭御馬監當個弼馬溫。從此之後這段經歷就成了猴哥的黑歷史,甚至西遊路上的妖怪大都以此來嘲笑他。也因此猴哥一氣之下大鬧天宮,攪他個天翻地覆。

但是孫悟空大鬧天宮僅僅是因為官職太小嗎?其實並不如此,如果你知道了“弼馬溫”的真正含義,得知了上一任弼馬溫是誰,就會懂得孫悟空氣得大鬧天宮的真正原因。

難怪孫悟空要大鬧天宮,不是給的官職小,你得看上一任弼馬溫是誰

小說源自真實,藝術源自現實,四大名著雖然都是小說創作,但是卻都沒有脫離現實。《三國演義》源自波瀾壯闊的三國曆史,《水滸傳》也有宋江起義的原型,《紅樓夢》更是以作者自家三代的興衰史做列,《西遊記》當然也不例外,原型是唐朝高僧玄奘,然後融入了各地的傳說故事,才匯聚成這本經典傳奇。

在《西遊記》中有許多可考究的事情,也有許多設定源自於現實生活。諸如火焰山、通天河、女兒國等都有原型,而孫悟空的官職“弼馬溫”也確有其物,只不過在民間傳說中,弼馬溫並不是一個官職。

關於弼馬溫的來源,民間一般有兩種說法,相傳東漢時期飼養的馬匹容易得瘟疫,而人們在馬廄中養猴子就能避免馬瘟。另外一種說法與之類似,只不過馬廄中的猴子特指母猴子,因為母猴子的尿和馬尿混合之後,可以有效防止馬的瘟疫,由此而來“弼馬溫”。

在《西遊記》中,天庭的官制與明朝相似,但是明朝體制內並沒有弼馬溫這一官職,因此吳承恩在創作西遊記時將其設定為無品級的小官。所謂“弼馬溫”的“弼”,其實是一個通假字,與“避”相同,意思是避免。

《馬經》中記載這樣一段話:

“馬廄畜母猴闢馬瘟疫,逐月有天癸流草上,馬食之永無疾病矣。”

意思是馬廄中經常養母猴子,為的就是讓母猴子的天葵流到草上,馬吃了之後就不會得病。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也曾經引用這句話,由此可見“弼馬溫”不僅是一個小到沒品的官,就連之前擔任的都是母猴子。

可想而知孫悟空在知道真相後會多麼氣惱,不僅給了自己個小官騙自己,還讓自己當一個母猴子專門擔任的官職,簡直欺人太甚。難怪孫悟空後來要大鬧天空,堂堂美猴王,天生地養的靈明石猴,卻被玉帝這般羞辱,甚至讓他當一個母猴子當過的官職。

其實這正是玉帝的本意所在,為的就是嘲弄悟空,藉此來體現自己的統治權。為了給孫悟空安排一個適合他本身的官職,卻又充滿嘲弄意義,吳承恩查遍了資料,最終將古籍上的“弼馬溫”這一民間習俗化作官名。看似幽默詼諧的筆調其實卻充滿科學性,因為現科學家發現,母猴子排洩液體的氣味,確實可以有效防止馬瘟的爆發。

而吳承恩為何要安排玉帝戲耍猴子的這一幕呢?其實這與他本人的遭遇息息相關。玉帝讓孫悟空當弼馬溫,內在含義是說玉帝沒有識人之明,不懂得用人以賢。實際上是在諷刺當時的皇帝不會用人,吳承恩自己就是一個出名的文人才子,卻在40多歲才得了“歲貢生”,六十多歲當個小小的縣丞。

看似是孫悟空不滿足官職大小大鬧天宮,卻真正諷刺了沒有眼光的統治者忽略了自己這個人才,也同時為天下鬱郁不得志的才子佳人鳴不平。或許這才是古典名著的魅力,看似普通的情節,實際卻暗藏玄機,不查詢資料或許還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