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尊老、養老安濟天下年老者,鰥寡孤獨有撫卹,致仕有餘俸

籩實傍籬收豆莢,盤蔬臨水采芹芽。皇家養老非忘汝,不必青門學種瓜。—宋?陸游《上章納祿恩畀外祠遂以五月初東歸》

宋代的尊老、養老安濟天下年老者,鰥寡孤獨有撫卹,致仕有餘俸

中國自古就有尊老敬老的傳統,並深深地影響著現代社會的每一代人,將尊老敬老的美好品質代代相傳。現實生活中,無論是政府機構還是家庭及個人,皆十分重視“養老”,有對孤寡老人的關切,亦有對退休養老的生活保障,還有對年老之人的關懷。而實際上,這些深受重視的“養老”問題,並非是近現代才產生的,中國古代自先秦時期便開始有尊老之德,發展至宋代,已經有了相當完善的養老制度,其中的尊老敬老之德,值得學習與傳承。更為完善的養老制度,政府提倡,形式多樣

宋代的養老體系甚為完備,無論是時間安排還是具體措施,皆有系統的安排。即使是南宋時期,南宋政權在南方穩定下來之後,就立刻開始計劃恢復養老制度。根據史料記載,宋朝政府在每年的農曆十月份之時,會統計全國的鰥寡孤獨年老者的人數,範圍涉及京師及其他州縣。於次月,會由政府以皇帝御賜的名義,給這些老人發放糧食。其所展現的既有皇帝的愛民之心,亦有政府的社會責任與關懷。

宋代的尊老、養老安濟天下年老者,鰥寡孤獨有撫卹,致仕有餘俸

與此同時,宋朝政府還在京師建立福田院,在地方州縣建立廣惠倉、居養院和安濟坊,專門負責所在地區的養老一事,包括糧食、住所和醫療救助等方面,十分完善。在養老制度中,宋朝非常關注一些特殊群體,例如年老的科舉士人、僧人、軍人,以及戰亡將士的父母,皆會由宋朝政府出資撫卹。而家中贍養有八十及以上的老人的家庭,可以享受免除一到五人的徭役賦稅,這也算是對尊老敬老的一種鼓勵和嘉獎。

宋代的尊老、養老安濟天下年老者,鰥寡孤獨有撫卹,致仕有餘俸

宋代針對“體制內”的官員,亦有相應的養老制度,且有詳細的規則。古代官員退休,即為致仕,而宋朝以前,並非所有官員皆可以致仕並享受政府養老待遇,多是限制於五品以上官階較高的官員,且所得養老福利不超過四年。宋朝的養老制度打破前朝的官員等級的限制,所有官員皆可以享受致仕退休的養老福利。宋朝建國之初,便規定官員七十致仕:“應曾任文武職事官員恩許致仕者,並給半俸。”不僅如此,宋代的致仕養老福利不侷限於經濟,在政治上亦可恩蔭子孫,每逢節日還會得到朝廷的布帛糧食等賞賜,可謂是十分周全了。尊老養老,宣揚仁孝,安定四方

毋庸置疑,宋代的養老制度的完備離不開統治者以及政府機構的深度參與引導,而實際上,這種引導與傳統孝道的共同作用,使得宋朝社會的尊老養老風氣普遍存在。特別是在傳統的血緣觀念與孝道思想的維繫之下,尊老養老深受重視。宋朝的養老制度,亦會講究從血緣到地緣,再到官府有司的遞進關係。例如,鰥寡孤獨年老之人的的贍養,近親是首選,其次是鄉里,若前二者皆無法實行,才會由政府負責。也許是宋朝的養老福利制度相當完善,以至於大多時候,政府設定的養老機構已經成為社會主要的養老機構之一,“付親戚、村坊養恤”反而沒有那麼突出了。

宋代的尊老、養老安濟天下年老者,鰥寡孤獨有撫卹,致仕有餘俸

宋朝政府充滿仁愛的養老制度,有助於整個社會尊老敬老的風氣形成,尤其是對家庭供養老人的仁孝行為的倡導。這在官員家庭之中表現得尤為顯著。贍養家中高齡老人,可享受政府的恩蔭,對家族子弟的仕途有很大助益。而普通家庭之中,還可減輕徭役賦稅。這讓越來越多的人重視尊老敬老,併成為一種傳承。此外,宋朝政府致力於民間以及官員的養老撫卹,展現的正是統治者的仁政與愛民,極大地促進整個社會的穩定發展。政策難行,間有阻礙,實效非盡如人意

不可否認,宋朝政府的養老制度從條例明文上來看,頗為完備系統,這卻不代表著宋代養老情況的完善。畢竟,宋朝養老制度的制定並沒有完全解決社會中的養老問題,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時,也存在一定的侷限性。宋朝養老制度中,官員要到七十歲才可以致仕退休,享受政府的養老福利,而普通民眾的條件更難,需要到九十歲,甚至百歲的老人才有資格享受政府的養老福利。就算以現代的人均壽命情況和物質生活水平來衡量,這一條件就具有不合理性,何況是在千百年前。因此,真正可以享受政府養老福利的人數並沒有很多。

宋代的尊老、養老安濟天下年老者,鰥寡孤獨有撫卹,致仕有餘俸

而在京師以外的地方州縣,是否真正按照制度規定,建立安濟坊、居養院,並落實養老制度,這是很難確定的。地方州縣“山高水長”,在政策落實上,常有欺瞞謊報之弊,因此,宋朝的養老制度具有很強的地域限制和不平衡的發展狀態?

宋代的養老制度是相對於唐朝及以前的制度而言,更加完備系統,形式也更加多樣化。我們不能否認,宋朝政府的養老制度對當時社會的安定,尊老敬老的社會風氣形成與傳承有積極作用。同時,它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弊端,即值得學習,亦需引以為鑑。

參考資料:

《宋會要輯稿》

《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