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間斜插名人扇,鬢邊常簪四季花",淺談唐宋時期男子簪花風俗

引子

《水滸傳》中,對幾個人物有這樣的描寫。浪子燕青—腰間斜插名人扇,鬢間常簪四季花;短命二郎阮小五—斜戴著一頂破頭巾,鬢邊插朵石榴花;小霸王在劉太公莊上搶親的時候——小嘍囉頭巾邊但亂插著野花;劊子手蔡慶,被稱之為“一枝花蔡慶”。

起初只以為這只是文學作品、影視作品故意為之,實際上這只不過當時最常見的習慣風俗。作品源之生活,這不過是將當時的社會風俗再現而已。

"腰間斜插名人扇,鬢邊常簪四季花",淺談唐宋時期男子簪花風俗

以詩示之,簪花盛行

唐朝簪花已經是一件十分流行的事情,並且時常出現在詩句之中,如“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塵世難逢開口笑,十里珠簾半上鉤”。

不難看出,唐朝男子簪花已漸成風俗。其實,男子重陽節插茱萸,在漢代就形成了一種風俗。在《西京雜記》中記載:

漢武帝宮人賈佩蘭,九月九日佩茱萸。

但“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對於簪花這般事物,還是被視之為“為美而生”,所以直到唐朝,男性簪花才真正流行。在《開元天寶遺事》中有言:

“帝覽之,嘉賞焉,遂以御花親插頲之巾上,時人榮之。”

此時簪花,還是以頭花為主,其餘也就是每逢佳節,才會佩戴簪花。

"腰間斜插名人扇,鬢邊常簪四季花",淺談唐宋時期男子簪花風俗

若是簪花最開始只是為了傳遞一種美,到唐朝中後期時,簪花的意義就變了。在《景龍文館紀》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唐中宗召近臣學士宴飲,宴席上眾人問景作詩,以武平為最。唐中宗隨即賜花一朵,以示獎勵!

而在唐朝科舉制中,也有“探花”一事。不同於宋朝晚期的“探花”,這並非名次,而是一種風俗。當士子高中之後,就要在杏花園舉行探花宴。之後遊遍花園,沿途採摘鮮花,並用鮮花迎接狀元。由此,簪花不單單是美的象徵,也是高潔、榮譽的代表。而唐滅亡之後,中原地區陷入戰亂之中,但是簪花依舊沒有斷絕。此間有詩稱:夏狂衝雨戲,春醉戴花眠。足以看出,簪花在民間已經有傳播的勢頭。

"腰間斜插名人扇,鬢邊常簪四季花",淺談唐宋時期男子簪花風俗

禮制、風俗

簪花在唐朝有發展的勢頭,那到了宋朝則是變得普遍。簪花是漢族婦女頭飾的一種,用作首飾戴在婦人頭上。凸顯生機勃勃、生機靈動之意,因此古人以此為美。喜慶之日,朝廷百官帽上都會簪花。若細究簪花的歷史,可追溯到兩三千年前,只是在唐宋時期達到鼎盛。在《簪花仕女圖》中,唐朝婦女簪花戴彩的形象被再現。似乎簪花是屬於女子的專利,男子以陽剛的外表示人,又怎麼會和簪花扯上關係?實則不然,在唐宋時期,男子簪花也是常事,這在當時儼然“流行”。在《宋史》中記載:

“禮畢,從駕官、應奉官、禁衛等並簪花從駕還內。”

在唐朝的隨意賜花,在宋朝也形成了一套禮制。宋朝規定,皇帝賜花以羅花最貴,欒枝次之。在《宋史·輿服五》:

“羅花以賜百官,欒枝,卿監以上有之;絹花以賜將校以下。”

在正史中,但凡男子簪花,無不都是和禮制有關。唐朝如此,宋朝更是有專門的禮儀制度,那在民間呢?

"腰間斜插名人扇,鬢邊常簪四季花",淺談唐宋時期男子簪花風俗

前文也說到《水滸傳》中有大量簪花的情節,這並非子虛烏有,而是源之生活。《水滸傳》的時代背景,正是宋朝。由此可見,宋朝時期的男子有多喜愛簪花。唐宋簪花風俗發展到頂峰,之後便走向了沒落,但是這並不代表簪花風俗不存在了。在《西遊記》中有這樣一段:豬八戒走在山路上,隨手採了幾朵花插在帽簷上。

而元代的戲曲中,也多見這種橋段。可以說,簪花直到元明兩代,都時有發生。但是在清朝時期,男子簪花現象暫無,甚至女子簪花現象也不再盛行。這也難怪趙翼發出:今俗唯婦女簪花,古人則無有不簪花者的感嘆。

"腰間斜插名人扇,鬢邊常簪四季花",淺談唐宋時期男子簪花風俗

時至今日,簪花現象更是不多見,即便是妙齡女子簪花,也被認定為“少見多怪”。這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性,因為隨著時代發展,大量的裝飾品出現。簪子、珠釵等相繼產生,女子想要裝飾頭部,這些裝飾品就完全夠了。而男子,隨著時代發展,蓄髮逐漸不再盛行,清朝時期更是興起辮子,現代流行短髮,簪花也就成了不必要的累贅之舉。既如此,簪花也就在歷史的潮流中逐漸消散。

參考資料:《宋史》、《水滸傳》、《西遊記》、《開元天寶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