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梁遺址考古:湖水上漲逼退泥河灣古人

張家口新聞傳媒集團記者魏民通訊員仝輝

過去泥河灣考古主要圍繞距今一百萬年以前和十多萬年以後的遺址展開,距今一二十萬年到百萬年間的發現較為罕見。

近幾年,泥河灣馬梁遺址附近發現了9個文化層,時間段約為距今八九十萬年至三四十萬年間,取得重要突破的2020年馬梁遺址考古發掘,完善了泥河灣盆地中更新世即距今百萬年到二三十萬年間的文化序列,填補了泥河灣古人類遺存空白。

馬梁遺址考古:湖水上漲逼退泥河灣古人

馬梁遺址文化層及出土遺物。

考古發掘取得重要突破

2020年,泥河灣馬梁遺址考古發掘工作取得重要突破。

馬梁遺址位於陽原縣大田窪鄉東谷坨村北約500米處,遺址地處泥河灣盆地東端,桑乾河南岸。

孫永春,泥河灣遺址群保護區文物與環境保護局副局長。他介紹,去年5月2日至12月31日,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馬梁遺址群——-馬梁10號舊石器地點進行發掘。

這次發掘依照地形走勢,在馬梁10號地點所在的陡坎上近南北方向布方,南、西兩個方向為開放式,直接衝向大溝,保留東、北兩個探方壁。探方開口部位面積約20平方米,依照地形坡度,向下面積擴大,整體發掘深度16米至18米。

為防止塌方,保持探方安全,在東、北兩壁保留多層土臺,增加對探方壁的支撐力度,發掘面積至底部縮小至50平方米左右。

這次發掘共確認了4個文化層,發現文化遺物1652件。第一文化層發掘動物化石104件、石製品172件;第二文化層發掘石製品305件、動物化石81件;第三文化層發掘石製品187件、動物化石190件;第四文化層發掘石製品318件、動物化石295件。

石製品原料就地取材,多為附近的白雲岩、燧石、石英砂岩、玄武岩、火山角礫岩等,多數節理髮育,優質原料較少;石製品型別主要為石核、石片、斷塊、斷片、石器等,第二步加工修理的石器數量較少,主要為刮削器。總體觀察,石器工業屬於小石器工業型別,但是石製品整體加工技術較簡單。

動物化石多風化嚴重,可能經歷了較長時間的暴露;破碎嚴重,可鑑定種屬者數量較少,主要為草原猛獁象、馬、鹿、羊等。

第一文化層的文化遺物埋藏於BM(早中更新世分界)線附近,依據該區域已有的古地磁測年資料,時代為距今78萬年前後。其餘文化層埋藏於更靠下的部位,最早的第四文化層低於第一文化層3米多,時代可能達到距今90萬年前後,整體文化層處於早更新世末期至中更新世初期。

本次發掘獲得了泥河灣盆地完整的中更新統地層剖面,確認了馬梁遺址群的文化層位和相對年代,獲得了相對豐富的文化遺物,為研究早、中更新世之交古人類的石器工業、石器技術演變、生業模式以及古人類對自然環境的適應等問題都具有重要意義。

馬梁遺址考古:湖水上漲逼退泥河灣古人

馬梁遺址出土的石器。

填補了泥河灣古人類遺存空白

早在1983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調查發現了馬梁遺址,隨後開展小面積勘察。

2006年和2008年發掘25平方米。2013年至2018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馬梁及東側的後溝一帶開展區域舊石器專題調查。2020年開展正式發掘。

專家介紹,中更新世是早期人類演化和擴散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直立人廣泛遷徙和演化,人類體質特徵較早更新世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在我國,這一階段人類化石和遺物的數量顯著增多,分佈範圍也明顯擴大,直立人加速演化並逐漸向早期智人過渡。

河北省泥河灣東方人類探源工程首席科學家、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謝飛介紹,過去泥河灣考古主要圍繞距今一百萬年以前和十多萬年以後的遺址展開,距今一二十萬年到百萬年間的發現較為罕見。近幾年,泥河灣馬梁遺址附近發現了9個文化層,時間段約為距今八九十萬年至三四十萬年間,完善了泥河灣盆地中更新世即距今百萬年到二三十萬年間的文化序列。

2020年的發掘獲得了泥河灣盆地東部馬梁剖面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早中期的完整地層剖面,地層序列清楚。早更新世末期至中更新世早期的4個古人類文化層,填補了這一時間段泥河灣古人類遺存的空白。

泥河灣古人類遷至北京周口店?

馬梁遺址考古:湖水上漲逼退泥河灣古人

馬梁遺址遠景。

馬梁遺址文化遺物分佈在黃棕色細砂層中,分佈範圍較廣,自馬梁向東延伸到距此500米左右的後溝一帶。

磁性地層學研究認為馬梁遺址年代應略大於78萬年。這個時期,泥河灣古湖水位較高,馬梁至後溝一帶甚至更大範圍處於古湖濱環境,周圍山體基岩露頭處可見白雲岩等可打製石器的原料。

古人類選擇這樣一處近水、有石器原料來源的地方作為活動場所,在此打製石器,肢解、加工獲得的古菱齒象、馬、披毛犀、鹿類等動物。

2005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考古隊調查發現了後溝遺址,該遺址位於陽原縣大田窪鄉東谷坨村北後溝東坡,並對遺址進行試掘。次年,與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聯合正式發掘,共發掘30平方米,發現石製品400餘件,齧齒類、馬、牛等動物骨骼、牙齒、角化石1200餘件。

經古地磁方法測定後溝遺址年代為39。5萬年,是目前大田窪臺地泥河灣層頂部位置最靠上的遺址。

專家推測,當時泥河灣古湖處於湖侵過程,適宜人類和哺乳動物活動的湖濱區域範圍逐漸縮小,泥河灣人選擇位置較高的後溝一帶作為臨時活動場所,將周圍狩獵、撿拾的馬、披毛犀、馬鹿和牛等動物拖至此處,自附近基岩露頭處採來石料,打製成石片、刮削器、砍砸器,肢解分配肉食,滿足自身的需要。

一段時期過去了,湖水繼續上漲,逐漸淹沒了人類活動的場所,古人類生活環境日漸惡劣,後來徹底淹沒了這片古湖濱,他們不得不離開這個千辛萬苦選擇的生活之地。

考古工作者曾猜測距今百萬年到二三十萬年間的泥河灣古人類的大多數,可能向距此100公里左右(直線距離)氣候溫潤、食物豐富的北京周口店地區遷徙,極少部分轉移到位置較高的後溝一帶活動。

謝飛認為,馬梁遺址的考古發掘解決了這一疑慮,北京周口店遺址與泥河灣屬同一文化系統,泥河灣與周口店是並行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