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到秦始皇,秦國僅有七人獲得最高爵位徹侯,沒有白起、張儀

公元前221年,臨淄城門被緩緩開啟,齊國最後的王齊王建向秦通武侯王賁獻降,在大秦銳士兵鋒之下苟延殘喘的最後一個諸侯滅亡了,七雄並立的戰國時代結束了,在擊敗了所有對手之後,秦國終於變成了秦朝。從戰國初年的“天下卑秦”,到秦王嬴政“一統六合”,秦國能成為笑到最後的諸侯,最根本的原因是那一部最切合戰國大爭之世的秦法。為了鼓勵秦人“耕戰”,秦法設定了“二十等軍功爵制”,士卒參與公戰,斬首立功即可獲得爵位,這為秦軍提升戰鬥力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內在動力。在“二十等爵位”中“徹侯”(也稱列侯、通侯)是最高等級,擁有實際封地,可任免封地官吏,比下一等的“關內侯”僅虛領封地,有天壤之別。與此同時,“徹侯”也是獲得難度最大的爵位,秦孝公到秦始皇,史書中明確記載的也僅有七人而已。

秦孝公到秦始皇,秦國僅有七人獲得最高爵位徹侯,沒有白起、張儀

一、商鞅

商鞅雖常常被人稱作“商君”,但其實他的爵位是“二十等爵制”的最高等“列侯”,《史記·秦本紀》中記載“二十二年,衛鞅擊魏,虜魏公子昂。封鞅為列侯,號商君”。商鞅是秦國崛起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人物,他所主導的“商鞅變法”是秦國擺脫窮弱,走向強盛的根本原因。商鞅在秦國的二十多年間,對秦國的戶籍制度、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進行了深刻而徹底的改革,徹底改變了秦國面貌,將秦國打造成一個人人畏懼的“虎狼之國”。變法大成之後,商鞅親率秦軍擊敗魏軍,收復大片河西失地,完成了秦國曆代君主的夢想。

二、魏冉

魏冉號稱穰侯,其封地在“穰”和“陶邑”,《史記·穰侯列傳》中記載:“其明年,燭免,復相厓(魏冉),乃封魏厓於穰,復益封陶,號曰穰侯。”魏冉與秦國宣太后羋八子同母異父,算是秦昭襄王的舅舅,屬於楚系貴戚的一員。魏冉能夠封侯,絕不僅僅是因為他的外戚身份,在秦國崛起的過程中,他同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說他對秦昭襄王的擁立之功,但就他在掌政的二十多年裡,與白起默契配合,對六國造成一次又一次的致命打擊,累積的功勞就足以封侯了。

秦孝公到秦始皇,秦國僅有七人獲得最高爵位徹侯,沒有白起、張儀

三、范雎

范雎稱“應侯”,其封地為“應邑”,本是魏人,《史記·範睢蔡澤列傳》記載:“秦封範睢以應,號為應侯。”范雎早年在魏國做大夫須賈的門客,有過一段極為慘痛的經歷,九死一生輾轉來到秦國,被秦昭襄王賞識,才將其才能徹底地發揮出來。范雎最主要的歷史功績是為秦國提出了著名的“遠交近攻”戰略,為秦國一統天下指明瞭道路。李斯說“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范雎憑著這些功勞和昭襄王的崇信,得到了“列侯”的爵位。

四、呂不韋

呂不韋稱“文信侯”,秦王嬴政之“相父”,衛國濮陽人,其封地在洛陽,《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莊襄王元年,以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食河南雒陽十萬戶。”呂不韋早年在陽翟做生意,後來在“立國之主,獲利無數”的夢想下,到趙國邯鄲找到了“奇貨可居”的秦國公子異人,最終輔佐他成為秦王,被封為“列侯”。除了“立國之主”,呂不韋還有許多功績,曾帶兵攻取周國、趙國、衛國土地,分別設立三川郡、太原郡、東郡,並主持編纂了\\\\\\\“兼儒墨,合名法\\\\\\\”的《呂氏春秋》。

秦孝公到秦始皇,秦國僅有七人獲得最高爵位徹侯,沒有白起、張儀

五、嫪毐

嫪毐稱“長信侯”,秦王嬴政之“假父”,其封地在山陽,《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嫪毐封為長信侯。予之山陽地,令毐居之。宮室車馬衣服苑囿馳獵恣毐。事無小大皆決於毐。又以河西太原郡更為毐國。”與其他封侯的人相比,嫪毐顯得十分另類,他不僅沒有為秦國立下過尺寸之功,還依靠著趙太后崇信禍亂宮廷,甚至圖謀顛覆秦國。秦王政九年,嫪毐叛亂,兵敗被殺,夷三族。

六和七、王翦與王賁父子

王翦稱“武成侯”,王賁稱“通武侯”,史書明確記載二人為列侯的史料來自《史記·秦始皇本紀》,其中有“列侯武城侯王離(此處應作王翦)、列侯通武侯王賁……卿李斯、……與議於海上。”王翦和王賁父子是秦王嬴政攻滅六國最大的功臣,除韓國外,山東六國的五國都滅亡在這父子二人之手,是典型的“滅國將軍”。王翦作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戰勝並攻滅了最為強大的趙國、楚國成為秦王嬴政最倚重的重臣。

秦孝公到秦始皇,秦國僅有七人獲得最高爵位徹侯,沒有白起、張儀

“二十等軍功爵制”為提高秦軍的戰鬥力和參與戰爭的積極性而生,也為提升秦國的綜合國力和戰爭潛力而生,因此取得其中最高爵位“列侯”,也就成了每一個文臣武將的夢想。然而,想要成為“列侯”真的是太難了,強如武信君張儀、武安君白起、嚴君樗裡疾、司馬錯、魏章、甘茂等人都沒有走上那最後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