誇張而無節制的魏晉南北朝,才會出現“何不食肉糜”這種荒唐對話

南北朝:線性朝代史架構下的特殊例外中國傳統的朝代史架構中,朝代既有政權單位的意義,也有時間單位的意義。例如,漢代是一個連續的劉家政權,同時也指涉了橫跨大約四百年的那段時間;明代是從明太祖一路傳承到崇禎皇帝的朱家政權,同時也指涉了從西元一三六八年到一六四四年的這段時間。

誇張而無節制的魏晉南北朝,才會出現“何不食肉糜”這種荒唐對話

這兩種意義不完全一樣,有時甚至會有衝突。“魏晉南北朝”的說法就顯現了這樣的衝突。“魏”是一個政權,“晉”是一個政權,“南北朝”卻是好幾個政權彼此重疊集合在一起的,毋寧指的是一個時代。“南北朝”的概念,源自唐代李延壽所寫的《南史》、《北史》。我們必須感謝李延壽,《南史》和《北史》最大的特色就在於南北並重,現實地承認了南北政治分裂的事實,這和後世的“正統史觀”,即一定要建構一條單一的朝代更替線的做法很不一樣。南北朝時南北不僅分治,而且對立。北人習慣稱南人為“島夷”,南人則稱北人為“索虜”,當然都不是什麼好聽的名詞。線性的朝代史架構,很容易便取消了這種複雜的政治、文化並存和競爭的現象。

誇張而無節制的魏晉南北朝,才會出現“何不食肉糜”這種荒唐對話

在歷史事實中,夏、商、周是三個不同地域發展出來的文明,在時間上互有重疊,但後來納入了朝代史架構中,夏、商、周就被改變為先後相續的概念,失去了空間分配的性質。以至於要等到兩三千年後,才能藉著考古發掘的成果,重建這段歷史記憶。在朝代史觀強烈的線性時間觀念下,南北朝明確的空間並列,成了極為特殊的例外。而讓這段時期在理解上更加複雜的,是除了南北朝之外,還有“五胡十六國”。這是從北魏崔鴻的《十六國春秋》傳留下來的說法。“國”和“朝”是有區別、對比的:“國”的概念延續自上古封建時代,那是複數並列的;而“朝”則是單數,是統轄全幅全境的概念。南北朝則表示了連“朝”都不再是單數的,而是有南有北,而且除了這已經是複數的“朝”之外,還有許多分立、錯落的“國”。其實“南北朝”再加上“十六國”,都還不足以完整顯現當時政治上的混亂狀況。例如,鮮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既是“國”,也是“朝”。這個政權曾經是北方先後林立的諸“國”之一,後來擴張、統一了北方,成為主要的“北朝”政權之一。面對這樣的歷史情境,我們要有基本的認知,那就是簡單的歷史架構絕對無法幫助我們掌握這個時代的實際情況。不論用什麼方式整理,都一定會出現無法方便分類的諸多例外。肯定非常個性,誇張而無節制的時代對應於在此之前和在此之後的中國歷史,中國的基本文化形態在這段時期也是個明顯的例外。表現得最突出的就是——這是一個相對誇張而無節制的時代。誇張無節制的風格,顯現在人的行為上。值得被看見、值得被記錄、值得被模仿的人。這樣的人和之前、之後的時代都不一樣,不是中正平和的人,而是在能力和性格上有所集中、偏倚的人。《世說新語》之所以成為一本空前絕後的奇書,正在於收錄的都是這種偏材的示範。這是中國歷史上少數肯定人的非常個性、非常行為的時代。在此之前,春秋也曾是個看重獨特人格的時代,不過在周文化的影響下,春秋時期畢竟還是講究人的忠正和平教養,典型王官學教育下的理想人物,仍然是符合“禮”的規範的。而在魏晉南北朝,普遍的典範不再居於核心地位。從實然面看,這個時代出了好多偏材,他們做了好多稀奇古怪、非比尋常的事;不過更重要的,從應然面看,這樣的人做出這樣的行為,被認為是值得記錄、值得彰顯的,這就使得這些人、這些行為取得了極高的能見度,而不是把他們趕到邊緣,進而被忽略、被遺忘。有意思的是,用來記錄這些奇言怪行的文字,本身也呈現出同樣的誇張無節制的風格。六朝文學遠比之前的漢代文學來得華麗鋪張,在修辭上明顯出現了對於“語不驚人死不休”效果的追求。行為上的誇張無節制,也就進一步和修辭上的誇張無節制彼此加強、互相纏繞。這個時代留下了許多誇張行為的記錄,用傳統中國價值觀讀來,會覺得很不習慣,而且很難判斷其真假。然而不論行為本身是真是假,這種誇張、無節制的風格,卻是這個時代再真實不過的歷史個性。

誇張而無節制的魏晉南北朝,才會出現“何不食肉糜”這種荒唐對話

說到統治者和社會脫節,直到今天我們立刻會想起晉惠帝的名言:“何不食肉糜?”百姓餓肚子沒有飯吃,皇帝問的竟然是:“沒飯吃?那幹嘛不吃肉粥?吃肉粥不也可以吃飽嗎?”這夠荒唐、夠誇張吧?說到奢侈,很多人心中立即浮上的名字裡,一定會有石崇吧?尤其是石崇和王愷鬥富的一連串故事,千百年來一直是中國文化意識中非常重要的負面教材。事實上,很多六朝人物與六朝故事都是以荒唐、負面教材的形式在中國社會中流傳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六朝整體的時代價值觀和之前、之後的時代如此相異。六朝的歷史記錄中,有空前聰明的人、有極其廉潔的人、有最英勇的人等等,但更多的是最愚蠢的人、最邪惡的人、最浮誇的人、最放誕與瘋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