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中裕王為什麼要多次冒險參與倒嚴鬥爭?

從開頭周雲逸被杖斃於午門,到改稻為桑、毀堤淹田,再到血經一案,可以說裕王自始至終都站在了嚴黨的對立面。按說以裕王的咖位,完全沒必要這麼急著和嚴嵩反目,直接等著自己即位之後,下一道旨倒嚴不就可以嗎,為什麼非得冒著巨大風險去跟嚴嵩鬥呢?

問題是:第一,如果不去鬥,裕王能順利上位嗎?第二,裕王就算上位了,嚴黨是想除就能除掉的嗎?

裕王上位的艱難

《大明王朝1566》中裕王是嘉靖唯一的兒子,也就是帝國合理合法的儲君。嘉靖為培養裕王傾斜了不少政治資源,比如派給他的徐高張三位師傅,都是清流領袖;改稻為桑的國策也是因為裕王一派舉薦了譚倫、海瑞和王用汲,在他們三位的阻擾下最終才流產的;百官雪夜逼宮遭陳洪毒打,也是裕王出面慰問,才稍稍安定了人心。

《大明王朝1566》中裕王為什麼要多次冒險參與倒嚴鬥爭?

這些都顯現出裕王舉足輕重的政治影響力,可並不意味著裕王的上位就那麼輕鬆。

血經一案中,在嘉靖閉關十五天後,嚴嵩最終把血經的真實來歷稟告給了嘉靖。其實嚴嵩也是在賭嘉靖更看重自己,而不是裕王。血經是怎麼來的並不重要,關鍵是嘉靖更看重誰:如果他覺得嚴嵩更重要,那裕王鐵定要被廢;反之,則要倒嚴。

可能有人覺得嘉靖用不著糾結,嚴嵩怎麼可能比自己的兒子還重要呢?

可我們翻一下史書就知道,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徵和二年,由巫蠱之禍引發太子劉據被殺,當時在位的可是與始皇帝並稱的漢武帝,何其賢明,最後還不是懷疑太子趁著自己年老病危奪權,從而痛下殺手,自己多年培養的接班人就此毀於一旦;同樣作為明君,後世的玄燁在康熙四十七年和康熙五十一年也兩次廢了太子胤礽,彌留之際才選了四阿哥胤禛作為嗣皇帝。

同樣是作為乾綱獨斷的嘉靖,他要是懷疑裕王勾結大臣、結黨逼宮,想廢儲君行不行呢?可能有人會說,不行,因為嘉靖只有裕王一個兒子。說這話的可以回去翻翻史書,看看嘉靖是以什麼身份登基的?

因此,裕王這個儲君的位子並沒有那麼穩。

倒嚴對於裕王的重要性

嚴嵩雖然是嘉靖的白手套,可這是一隻有腦子的白手套。嘉靖獲得血經,命令全體京官上賀表,結果嚴黨控制的近半數官員都不上表。要知道,這會兒在位的依然是嘉靖,嚴嵩都敢硬剛。這要真是等裕王即位了,那不得天天看嚴嵩嚴世蕃的臉色行事?

《大明王朝1566》中裕王為什麼要多次冒險參與倒嚴鬥爭?

而且裕王也有自己的一套行政體系,那就是徐高張領導的清流派。清流跟嚴黨勢同水火,當然這裡面少不了嘉靖的故意為之,他就是喜歡看底下的人鬥來鬥去,然後自己總攬乾坤,坐收漁翁之利。

可隨著楊繼盛、沈煉、周雲逸一個個在清流支援下試圖倒嚴的人最後都被嚴黨弄死,那清流和嚴黨之間不就再是簡單的政治分歧,而是夾雜著個人感情的血海深仇。這種時候,兩幫人誰都退不了,一退就是萬丈懸崖,死無葬身之地。而且在劍拔弩張之後,兩幫人的矛盾只會越來越大,無法消弭。

從朝堂之上高拱和小閣老的對掐,以及紫禁城大道上小閣老和高張的爭論,都能看到這兩派人都已經殺紅了眼。

《大明王朝1566》中裕王為什麼要多次冒險參與倒嚴鬥爭?

裕王作為清流派實際意義上的領袖,他必須要打贏同嚴黨的這一仗,才能在清流內部以及朝堂之上建立起自己的威望。

哪怕貴為天子,要想手下人心服口服、威德遐被,也得靠自己去血海里拼殺,方能駕馭群臣。而打倒嚴嵩,就是裕王建立威信最重要的墊腳石。

裕王本性純良

《大明王朝1566》中,裕王自始至終都是一個偏“軟”的角色。可他也能夠接納害死忠臣的馮保,忍耐李妃的僭禮,自始至終都恭順於嘉靖。可以說,裕王是一個有德的人。嘉靖臨終之際也對裕王說:“朕躬德薄,你有德,海瑞可以為你所用。”

《大明王朝1566》中裕王為什麼要多次冒險參與倒嚴鬥爭?

嚴嵩雖然能維護皇上的臉面,也能撈錢。可很多事做得確實過分:比如逼死那些上諫言的忠臣,為了撈錢完全不顧百姓的死活。這些行為,裕王就是不分析利弊,從他個人的本性出發也會十分反感。

政治人物一般難以用道德標準去評判之,可如果裕王也是一位心狠手辣的主,那恐怕他手下的徐高張都得不到庇護,甚至早就和嚴黨搞在一起密謀逼宮。所以道德評判雖然對外不重要,可對內,人還是會受自己性格里善惡的影響。

嘉靖還是幸運的,雖然他自己二十年不上朝,朝政一灘死水,帝國烏煙瘴氣。可幸好他繼位的兒子是個不折騰的主,又碰到了徐高張這些個有能力的臣子,大明朝才得以續了一波命,否則還不一定能撐到吊死在歪脖子樹的那位呢?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