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之首之《史記》誕生記

愛好歷史的朋友都知道二十四史,都知道《史記》是二十四史的開篇之作。《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的史學和文學研究價值。《史記》不僅首創了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還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足見《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發展產生的影響之深遠。

說到《史記》就不得不說其作者司馬遷,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前87年?),字子長,西漢夏陽人(今陝西省韓城市),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後世尊稱為太史公。司馬遷用其畢生所見所聞及所學,歷經萬千磨難才鑄就了這部跨越3000多年的史詩級鉅作。讓我們一同來了解一下!

二十四史之首之《史記》誕生記

公元前145年,司馬遷出生於黃河邊上夏陽一個叫龍門的地方(今陝西省韓城市),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上有記載:“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年十歲則誦古文。”可見司馬遷自小就開始接受良好的教育,司馬遷能夠從小接受完備的教育與其家境家風有著直接關係。同樣是《太史公自序》講到,司馬氏的祖先源自顓頊(zhuān xū)帝時的重黎氏,重黎氏的後人程伯休甫在周宣王時擔任司馬一職,後因不世之功,被周宣王賜姓司馬“世典周史”。

周朝衰落以後,司馬氏後人分散於衛、趙、秦等諸侯國,其中秦國一脈司馬氏在秦惠文王時出了一代名將司馬錯,也就是司馬遷的八世祖。司馬錯的後人還出過秦國名將司馬靳,主管冶鐵的司馬昌。到了西漢,司馬昌之子司馬無澤負責管理市場,相當於管理經濟;司馬昌之子司馬喜,也就是司馬遷的爺爺,司馬談是司馬喜之子,司馬遷的父親。透過司馬遷家族史的變遷可見司馬家家境之顯赫,家學家風之淵源,這也為司馬遷創作《史記》的歷史責任感和思想深刻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十四史之首之《史記》誕生記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對司馬遷創作《史記》起到了直接的推動作用。司馬談在漢武帝時擔任太史令,司馬談也是一位學識淵博的人。司馬談為官一生,不僅把修史作為自己神聖的使命,他還有自己的政治見解和哲學思考,其所著《論六家要旨》就是其對諸子百家思想的概括總結。他這種相容幷包的學術精神就是司馬遷創作《史記》的重要思想來源。

司馬遷十幾歲時跟隨司馬談到了京城長安,在京城司馬遷師從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國等多位名師,學業突飛猛進。到二十多歲學有所成時,司馬遷又開始了他嚮往已久的遊歷生活,他從京城出發,先後“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過樑楚以歸。”司馬遷追尋遠古聖祖先賢的足跡走遍了當時多半個中國,透過遊歷走訪為創作《史記》準備了詳實的一手資料。

司馬遷遊歷回到長安後,因為司馬談的緣故入仕擔任郎中。期間多次跟隨漢武帝東巡並出使西南。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元封元年,漢武帝決定封禪泰山,這是大漢朝建立以來的首次封禪,也是繼秦始皇封禪泰山之後的第二次。作為史官,司馬談本應從行,可是卻因病滯留在周南(今河南洛陽)無法參加,司馬談內心憤恨,病情更加嚴重。幸運的是奉使西南的司馬遷在完成使命後奉召參加泰山封禪大典,途徑洛陽時見到了他彌留之際的父親司馬談。

二十四史之首之《史記》誕生記

正是這次會面,才有了父子兩個動情感人的一次談話。大意是司馬談對司馬遷說:“我們祖先是周朝的太史,早在遠古的虞夏時代,司馬家族就靠著執掌天文取得功名。雖然後世也曾衰落,但一直傳承到今天,難道要斷送在我的手裡嗎?你接替我做太史令,祖先的事業也就後繼有人了。我不能跟隨天子去泰山封禪,這是天意。在我死後,天子會讓你接替我做太史令,你做了太史令,千萬不要忘記我未完成的著述啊!況且最大的孝道在於侍奉雙親,侍奉君主,光宗耀祖。天下稱頌周公,是因為他讓先祖得到了尊崇。孔子編纂整理的《詩》《書》《春秋》,直至現在還是禮樂的準繩。之後四百餘年,諸侯兼併,典藏盡失。如今漢朝統一天下,君明臣賢,我作為太史對這些卻沒有記錄,對此我深感不安,你一定要把我的話記在心上啊!”司馬遷雙眼垂淚說:“兒子雖然駑笨,但我定會完成父親整理記載歷史的心願,不敢有任何缺漏。”

司馬遷在司馬談去世後做了太史令,他一直沒有忘記父親的遺志,在公元前104年,司馬遷主持曆法修改工作的同時,逐步開始了偉大著作《史記》的創作。

正當司馬遷全身心投入《史記》創作之時,公元前99年卻飛來橫禍:當年漢武帝派兵北擊匈奴,李廣之孫李陵主動請纓帥兵五千出擊匈奴,不料匈奴以八萬騎兵圍攻李陵。經過八晝夜戰鬥,李陵斬殺了一萬多匈奴,但由於孤軍深入得不到主力部隊後援,最終戰敗被服。當滿朝都認為李陵投降匈奴之時,只有司馬遷認為李陵是假降,而且為李陵向漢武帝辯護,加上小人從中挑撥,最終漢武帝以“誣罔”(欺騙皇帝)的罪名將司馬遷投入牢獄並判處死刑。當時死刑有兩種方式可以充抵,一種是“令死罪入贖錢五十萬減死一等”,另一種是“死罪欲腐者,許之”,處以腐刑(閹割)。面對死刑,司馬遷想到:如果為了明志死了,名節是保住了,但是他的著作還沒有完成,這樣的死就像牛少了一根毛,就像螞蟻的死一樣沒有意義。由於司馬遷清廉家裡沒錢,於是他為了繼續創作毅然選擇了腐刑。

二十四史之首之《史記》誕生記

公元前96年,漢武帝太始元年改元大赦天下,時年五十歲的司馬遷被赦免出獄,出獄後司馬遷又當了中書令。出獄後,司馬遷專心著書,終於“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史記》全書130篇,52萬餘字,從司馬遷擔任太史令開始,到公元前91年前後基本完成全部創作,前後耗時近二十年。在完成著作後不久司馬遷去世。司馬遷用其一生精力,忍受了肉體上和精神上的巨大傷痛,不僅完成了一個兒子對父親的夙願,也完成了一部記錄前人啟示後人的偉大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