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穿越到古代喝茶,我建議你去明朝

近年來大火的一批影視劇重新整理了很多人對茶文化的認知。

《知否》裡復原了宋代點茶法的精緻細節,《長安十二時辰》裡真實展現了唐人煎茶的程式。

這些美輪美奐的飲茶場景讓人好生羨慕,恨不能穿越到古代去體驗一把。但如果現代人真要穿越到古代飲茶,我建議明朝,而非唐宋。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明朝才是茶飲的黃金時代,集大成者。

茶雖然在中國存在了上千年,但學會“泡茶”,是從明朝開始。這種以幹茶置於茶壺、茶盞中,以沸水沖泡的簡便方法,從明清開始盛行,並且流傳至今仍是現代人喝茶的主流方式。

在唐宋時期,喝茶是一件很正式、很麻煩的事情。不說茶,光茶具一整套都有十來件,然後還有一套非常繁瑣的程式,可謂喝茶一分鐘,幹活一小時!看著是美,但平民百姓過日子怕是沒那個閒心。

布衣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對於這種奢靡浮華的茶飲方式非常看不慣,他認為貢茶團餅茶的製作更是耗費大量民力,於是大手一揮,下令廢除團茶,“唯採芽茶進貢”。

茶的製作方式因此發生了根本性變革:蒸青團餅茶逐漸退出,散茶逐漸成為主流。

散茶(芽茶、葉茶)的出現,茶風也為之一變。“撮泡”與“壺泡”開始流行起來。

“撮泡”就是將幹茶置於甌、盞中,然後沸水沖泡,非常簡單,受平民百姓的歡迎。

“壺泡”是將幹茶置於茶壺中,沸水沖泡,再分到茶盞、茶杯中飲用,名人雅士們都用這種泡法。

壺泡法其實就是現代“工夫茶”的雛形,現在的福建、廣東一帶,依然延續著這種泡茶方法。

明太祖的一紙政令改變了茶葉製作的方式,扭轉了飲茶之風。從明朝開始,喝茶變成了一件簡單的事。

明朝的茶才開始“好喝”。唐宋時期的茶,說是喝茶,其實都是“吃茶”。

即便是貢品“小龍團”,也只是嫩一點的茶芽,製作時攆得更細碎一些,最後還是連湯帶汁喝下去,更別提更早的“茗粥”,還會加許多調理一起煮,那味道想想都一言難盡……

朱元璋宣佈廢團進散後,葉茶流行起來,同時帶動了製茶技術的革命性進步:改蒸青為炒青。

炒青綠茶,鍋溫更高,高沸點的芳香物質散發出來,現代人熟悉的“茶香”開始出現。

再加上飲茶方式的變革,茶湯、葉底分開,返璞歸真之下,純淨美好的茶湯本真滋味才真正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明朝文人追求“自然樸素”的飲茶境界。他們認為,品茶的最高境界是獨飲,“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

這一點,在明代文人文徵明的《惠山茶會圖》中得到充分展現。

《惠山茶會圖》描繪了文徵明與二三好友遊覽惠山,在山下井畔飲茶賦詩的情景。

畫中二人坐於井亭之中,一人觀卷,一人賞卷。周圍是蒼松翠柏,群石環繞。二三童子,侍奉茶爐。

清淡的畫風與“清飲”的茶風相得益彰。從這點來看,明人對茶的理解,更接近現代人對茶的理解。

在明朝,茶不僅可以“高雅”,也可以“接地氣兒”。

在明清的白話小說裡,茶館、茶肆、茶攤經常出現。並且茶館的專業水準絲毫不遜於現代,對水、茶、器,都有一定要求。

明人張岱,在紹興城內發現一家茶館,茶好,水也講究,不管是器具還是泡法都甚得其心,於是就給這家茶館取了個“露兄”的店名,意思是“茶甘露有兄”。

為什麼去明朝喝茶?簡單、好喝,老百姓都普遍接受,這不就是茶飲的黃金時代嗎?

“山中何事?松花釀酒,春水煎茶。(張可久《人月圓 山中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