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一次岳陽樓都沒去過,他是怎樣寫出名篇《岳陽樓記》的?

高中時在教科書裡讀到《岳陽樓記》時,深深被范仲淹的文筆和理想折服,那時候還在想,他一定是在岳陽樓呆了很久,才能寫出這樣深刻的文章。後來才得知,原來范仲淹終其一生,從沒到過岳陽樓,因此他對於岳陽樓景色的生動描寫很是令人詫異。

這篇《岳陽樓記》,是范仲淹受好友滕子京之託而作。慶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職到巴陵郡做太守。

滕宗諒是憋著一股怨憤之氣到嶽州的,到任後,他勵精圖治,體察民間疾苦,懲治惡俗,整飭獄訟。僅一年時間,便把嶽州治理得井井有條。

政務輕鬆後,滕宗京便著手重修岳陽樓。他是個挺有能力的人。修岳陽樓時,因為擔心被人舉報利用公款大興土木,於是滕子京想了一個點子—治理老賴。利用行政手段為民間處理壞賬死賬,代價是收取一定的手續費,做為重修岳陽樓的資金來源。

范仲淹是滕子京的死黨,特意在文章裡來了句“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這不僅僅是他給好朋友戴高帽子,也是防範有心小人藉此大做文章。

范仲淹一次岳陽樓都沒去過,他是怎樣寫出名篇《岳陽樓記》的?

那麼回到最初的問題,范仲淹從沒見過岳陽樓,他是怎麼有勇氣寫出這篇《岳陽樓記》的呢?

一有圖畫可以參照

他並不是毫無根據的瞎寫,在動筆之前范仲淹收到了滕子京託人送來的《洞庭秋晚圖》,這屬於看圖作文。

二根據自身經歷積累的素材

范仲淹在蘇州長大的,從小在太湖邊上看過不少太湖煙波,這些景緻他都記在心中。

況且說實在的,太湖和洞庭湖的景色應該沒有多大差距,都是個大湖,風景都不錯。看范仲淹《岳陽樓記》裡的風景描寫,主要都是從大處著手,地勢、晴天景色、陰天景色,這種景緻描寫可以通用。

而且范仲淹自幼跟隨繼父朱文翰做官,到過很多地方,雖說沒到過嶽州,但在洞庭湖區西北部呆過好幾年。

那時候繼父工作忙碌,就任由范仲淹(那時候叫朱說)自己溜達。范仲淹天資聰穎早慧,每天沉浸在湖光水色、朝暈夕陰之中,這些景色深刻印在了他的腦海裡,為他以後的寫作積累了良好的素材。

范仲淹一次岳陽樓都沒去過,他是怎樣寫出名篇《岳陽樓記》的?

三借鑑前人的描寫

這個真不是憑空想象的,是范仲淹自己告訴我們的。《岳陽樓記》在描寫完景色後,還跟了一句“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也就是說,岳陽樓的壯觀景象,前人已經詳細描寫過了,把讀來的好詞好句用在自己文章中,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但范仲淹最厲害的不是堆砌了一堆美景,這篇文章集“記敘、寫景、抒情、議論”融為一體的,重在書法感情,那些具體的景物,是為了與他的“悲喜”兩情融合。

那麼范仲淹的悲喜從何而來呢?

曲折身世和艱辛科考路

范仲淹2歲的時候父親去世,母親帶著他改嫁給一個叫做朱文翰的小官。朱文翰對范仲淹很不錯,看他是塊讀書的料,走哪都帶著他,還親自教他讀書。

從小到大,范仲淹一直以為自己是朱家的孩子,結果23歲那年,看見大哥跟人家吃喝玩樂,他好心勸大哥要節儉,卻被怒懟:“我花的是朱家的錢,你一個乾兒子插什麼嘴?”

從此,范仲淹明白,只有努力讀書參加科舉,才能養得起老母親,也才能抬起頭做人。

因為沒錢,努力讀書的他只能每天把粥分成4份,早晚各兩份,就著點鹹菜,這就是著名的“斷齏畫粥”的故事。

有一次宋真宗的車駕經過應天府,學子們都跑出去打算一睹天顏,只有范仲淹不為所動,安心讀書,還淡淡說了句:“天子真容,日後再見也不遲。”

范仲淹一次岳陽樓都沒去過,他是怎樣寫出名篇《岳陽樓記》的?

心懷大志向,讀書又努力的范仲淹,在27歲時考中進士,並且被授予正九品的官職。

在升遷和被貶中徘徊的職場路

范仲淹起初在官場上還是比較順利的,他遇到了伯樂晏殊,當時晏殊被貶到應天府任職,雖說被貶,但他是宋仁宗的伴讀,背景深厚,也就相當於到基層掛職鍛鍊了。

晏殊本來就有興辦學校的想法,在這個過程中發現了范仲淹這個人才,於是,他請范仲淹主持學校教務,宋代教育的興盛,這二人功不可沒。

按理說,范仲淹搭上了晏殊這條線,只要不犯什麼大錯誤,完全可以熬個朝廷大員安安穩穩退休,名利雙收多好,可是他性格太剛正不阿,看見不合理的事情總要上去參一本。

范仲淹一次岳陽樓都沒去過,他是怎樣寫出名篇《岳陽樓記》的?

宋仁宗繼位後,劉太后垂簾聽政,她身著皇帝服飾,大肆任人唯親。范仲淹原本是太后提拔上來的,對太后的行徑卻極端看不慣。

他寫了兩份奏疏,《諫仁宗率百官上皇太后壽疏》與《乞太后還政疏》,要求太后將政權還給皇帝,於是毫無意外,范仲淹被貶出朝廷。

太后死後,范仲淹又開始批評皇帝不關心民生,蝗災鬧得那樣厲害,宋仁宗卻無動於衷,於是耿直如他,直接懟了皇帝一句:“如果讓你和宮裡的人餓一天,會是怎樣的情景?”

罵完皇帝還不算,他又把矛頭直指當朝宰相呂夷簡,他指責呂夷簡把持朝政、培植黨羽,還給皇帝獻上一幅《百官圖》說明情況,結果被權勢熏天的呂夷簡先發制人,以朋黨為由把范仲淹和他的一眾好友都貶出朝廷。

范仲淹一次岳陽樓都沒去過,他是怎樣寫出名篇《岳陽樓記》的?

文人治軍,威震天下

1040年,宋朝和西夏邊境戰事吃緊,宋仁宗又想起了范仲淹,讓他戍守西北,震懾西夏。

按理說范仲淹文人出身,軍事並不是他的強項,但是他用實力證明了什麼叫全才。

他修建青澗城、大順城,做為軍事基地;更改軍隊舊制度,加強訓練;聯合與西夏有仇的少數民族部落,騷擾的西夏不得安寧;大力選拔人才,名將狄青就是在這時嶄露頭角的。

經過一系列的改革,西北局勢徹底穩定,直到北宋滅亡,西夏都沒能跨過范仲淹構築的這道軍事防線。

范仲淹一次岳陽樓都沒去過,他是怎樣寫出名篇《岳陽樓記》的?

其實憑藉范仲淹的能力,他完全可以高官厚祿錦衣玉食,但他為了實現自己心中那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夢想,他將自己的仕途活生生走出了波浪線。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去世後,宋仁宗親自書寫‘’褒賢之碑‘’,諡號文正,追封楚國公。不論是好朋友歐陽修還是政見不合的王安石,均對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不論做事還是做人,范仲淹都無可挑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