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 | 拿破崙在耶拿戰役中將普魯士打得有多慘?《帝國的崛起:從普魯士到德意志》帶領讀者重返戰場

《帝國的崛起:從普魯士到德意志》涉及的歷史,是我們思考戰爭與和平問題不得不去反思的一段歷史。世界近現代史就是一部帝國崛起與爭霸的歷史,而其中德意志帝國的崛起,不僅是一段尋找自我的國家歷史,更是一樁改寫世界史的重大歷史事件。我們知道,現代世界是在一戰和二戰的一片廢墟上建立的,而這兩次世界大戰都與德國有著莫大關係。

牛津大學近現代史導師馬里奧特和羅伯遜合著的這本書,將普魯士放到歐洲500年來的格局中進行書寫,試圖彌補近現代歐洲史中尚且缺乏的篇章——普魯士崛起史,從而對什麼是普魯士、為什麼普魯士會崛起為德意志帝國進行了反思。

本書從15世紀初普魯士的前身勃蘭登堡開始,寫到20世紀一戰爆發前,其間普魯士無時無刻不處在強國環伺與內部分裂的內憂與外患之中,並數次經歷存亡考驗,但這些苦難最終也鑄就了歐洲近現代歷史上繼法國、英國、俄國等國之後最年輕的強國——德意志帝國,它很快就參與到歐洲和世界的政治、經濟、軍事的競爭之中,並深刻影響了近現代歐洲和世界歷史的發展。

讀書 | 拿破崙在耶拿戰役中將普魯士打得有多慘?《帝國的崛起:從普魯士到德意志》帶領讀者重返戰場

《帝國的崛起:從普魯士到德意志》

[英]約翰·馬里奧特

[英]格蘭特·羅伯遜  著

褚嘉君 譯

重慶出版社

北京華章同人文化公司出版

1806年,因漢諾威主權歸屬問題,拿破崙的法國與腓特烈·威廉三世的普魯士之間爆發了一次大戰——耶拿戰役。在這次戰役中,普魯士被拿破崙打得慘敗,損失慘重:人口從近1000萬降到了不到500萬;普魯斯士兵人數減少了4/5……黑格爾,將這次戰役視為“歷史的完結”,因為拿破崙在耶拿戰役中打敗了普魯士君主政體,由此把法國大革命的原則傳播到世界的偏僻角落,即是說人類社會將會趨向我們日後所稱的“自由民主制”。普魯士一向以“軍事強國”著稱,為什麼被拿破崙打得如此慘敗?

神聖羅馬帝國消亡兩個月後,拿破崙在耶拿戰役重創普軍。現在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這次慘敗的前因後果。奧斯特里茨之戰後,儘管奧地利和拿破崙簽訂了和平條約,但是英國和俄羅斯仍然堅持同拿破崙作戰。而普魯士國內的戰爭氛圍很快冷卻下來,奧斯特里茨大戰後,普魯士對拿破崙的態度由防衛轉為了祝賀。拿破崙認為普魯士很有利用價值,於是接受了普魯士的道賀,並指使普魯士與英國開戰。普魯士也不敢違背拿破崙的指令。同時,在豪格維茨努力維持同法國的友好關係時,哈登貝格(當時與豪格維茨共理外交事務)繼續和俄羅斯 談判。事實上,普魯士奉行的是腓特烈·威廉三世慣用的“兩面討好”策略。當時拿破崙的態度雖然很輕慢,但還可容忍。拿破崙其時正忙著重組德意志,他認為普魯士和英國一旦決裂,其他事務可以暫緩進行。拿破崙甚至還考慮對普魯士施以安撫政策。1806年春,談判開始,內容是組建一個霍亨索倫家族統治之下的北德意志聯邦。為了對抗南邊的新奧地利帝國,這個新的北方聯邦甚至可能被允許使用帝國稱號。從後面的歷史發展程序來看,這個想法挺有意義;但在當時,因為薩克森、黑森-卡塞爾和梅克倫堡的堅決反對,這個提議最終胎死腹中。

因此普魯士和法國之間仍然矛盾重重。1806年8月6日,柏林接到訊息,在英法和談中,英國新任外交大臣提出的前提條件是把漢諾威歸還英國,而拿破崙居然接受了。用塔列朗的話說,“漢諾威不會成為問題”。但是如果漢諾威不再是英法和談的障礙,歸還漢諾威意味著英國和普魯士開戰。這是極有可能的。因為漢諾威是腓特烈·威廉三世用來掩蓋他所承受的無數屈辱的最後一塊遮羞布,而這個好不容易得來的地方就要歸還英國,事前居然沒和普魯士打一聲招呼。這一記意外的羞辱暴擊,很可能會成為壓垮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的最後一根稻草。8月9日,腓特烈·威廉三世釋出命令,開始動員年初被他愚蠢遣散的軍隊。謀求和平還是開戰?普魯士還在猶豫權衡之中。幾周後,拿破崙的又一次無禮冒犯,最終讓普法國的戰爭正式開打。8月25日,因為出售宣傳小冊子《深受凌辱的德意志》,紐倫堡書商帕爾姆被法國處決。這次事件引發的後果在普魯士持續發酵,10月1日,普魯士對法國宣戰。

不過,僅僅三週之內,普魯士這個曾經如日中天的軍事專制政權就迅速被擊垮了。此時距離腓特烈大帝去世才過去20年。這20年裡,普魯士的軍隊沒有任何改觀,可以說已經跟不上當時戰爭理論快速發展的時代節奏了。軍隊的組織、演習、戰略戰術等等,都還是腓特烈大帝留下來的老一套。除了時間過去二十載以外,軍官還是原來那一批,加上久未演練,能力早已退化。普魯士步兵軍團的七位將軍,五位年齡超過70歲;騎兵軍團的將軍中,只有兩位在65歲以下。正如羅伯茨勳爵所指出的:“普魯士國內極少數有遠見的人曾經意識到近在咫尺的危險,整個軍事體系需要重建,才能煥發生機和活力。在耶拿戰役發生前的幾年裡,曾經出現過很多改革方案,但是……什麼都沒有發生。”此中寓意,也許身處其中的人更能理解。 “從耶拿戰役的故事中……從普魯士1806年的悲劇中,每個人都會意識到什麼是……命運……如此急轉直下,如此嚴重危急,可能隨時傾覆一個國家。這個國家曾經有過英雄主義的傳奇過往,但是現在只有建立在虛幻基礎上的安全。這個國家如同鴕鳥一般,它自私自利、無動於衷地藏在自己的世界裡,拒絕正視一切危險,妄想只要一動不動便可苟且偷生。”

普魯士軍隊狂妄自負,事實上卻不堪一擊。正如呂歇爾將軍所言:“普魯士的幾個將軍加一塊也抵不過一個拿破崙。”普軍在人數上的劣勢不算太大。不倫瑞克公爵和霍恩洛厄親王統帥著14萬大軍(包括來自薩克森的2萬援軍)駐紮在薩勒河畔的耶拿附近。法軍有20萬之眾,駐紮在美因河上游。10月10日,兩軍在薩爾費爾德發生了第一次遭遇戰,普魯士軍隊慘敗。四天後,決戰時刻來臨。10月14日,拿破崙在耶拿給了霍恩洛厄親王致命一擊,同時達烏元帥在奧爾施泰特戰役擊潰了不倫瑞克公爵的軍隊。一次決戰便讓普魯士軍隊土崩瓦解;不倫瑞克公爵嚴重受傷;2萬士兵傷亡;200門大炮被繳獲,無數士兵被俘。但更糟糕的還在後頭。本來普魯士還有很多嚴密駐防的軍事要塞,如果下定決心堅決抵抗,即使不能擊敗法軍,至少可能可以無限期推遲拿破崙的進攻計劃。但是這些堡壘一個接一個地向法軍敞開了大門:10月25日,埃爾福特、哈雷、斯潘道投降;10月28日,霍恩洛厄親王在位於什切青西部30英里的普倫茨勞率部投降;什切青也於次日陷落;雖然布呂歇爾殫精竭慮,想要挽狂瀾於既倒,但也不幸於11月7日在呂貝克附近被俘。11月8日,在強固的馬格德堡,2萬名普軍士兵向法國的次等軍投降。在這之前的10月25日,達烏元帥已經率軍攻陷柏林,其間沒有遇到反抗。兩天之後,拿破崙勝利地進入了普魯士的首都柏林。

進入柏林後,拿破崙還和以前一樣,表現得像一個粗俗的征服者。他親手褻瀆了位於波茨坦的腓特烈大帝墓,派人把腓特烈大帝的劍和圍巾送回巴黎榮軍院;他在皇后露易絲的宮殿牆壁上塗抹了猥褻的侮辱性文字;他下令拆掉了羅斯巴赫戰場上的紀念碑;他把勃蘭登堡門上的勝利雕像掠回巴黎,並下令把普魯士衛兵們像驅趕牲口一樣在菩提樹大街遊行示眾——供市民們觀看嘲笑。不過,拿破崙並沒有把全部精力投入在上面這些行為中。他於11月21日在柏林釋出了著名的《柏林敕令》,正式確立了大陸封鎖政策,妄圖把英國踩在腳下。

接下來,拿破崙開始處置普魯士的盟友們。他對薩克森的處理相當仁慈,也為之後1813年薩克森對拿破崙的回報埋下了伏筆。薩克森選帝侯被升格為國王,但是薩克森和其他幾個境內的小諸侯國也被打包併入萊茵聯邦。黑森-卡塞爾和不倫瑞克被合併到由拿破崙的弟弟熱羅姆·波拿巴擔任國王的威斯特伐利亞王國。

但是,在維斯瓦河畔,俄羅斯軍隊仍然堅守在戰場上,普魯士王室帶著殘餘的普軍向俄軍方向撤去。與此同時,腓特烈·威廉三世有復興普魯士精神的跡象。11月21日,腓特烈·威廉三世拒絕了豪格維茨伯爵有關簽署一項和平協議的建議,並將伯爵解職。這項和平協議完全由拿破崙擬定,內容包括普魯士剩餘要塞全部投降、普魯士軍隊撤到東普魯士、腓特烈·威廉三世作為法國的附庸與俄羅斯作戰。腓特烈·威廉三世之所以敢於拒絕拿破崙,主要是受到斯泰因和哈登貝格堅決抵抗的鼓舞,認為這是一個好的兆頭。之後戰爭繼續進行。

作為勃蘭登堡的新主人,拿破崙率軍挺進波蘭,在那裡,他受到熱烈歡迎。拿破崙承諾給予波蘭獨立,但前提是要波蘭人出兵3萬。“我想看看你們是不是有資格成為一個國家。” 結果證明,拿破崙似乎並不滿意波蘭人的表現,因為在之後的《提爾西特和約》中,普魯士佔領的波蘭領土被割讓給了俄羅斯。12月18日,拿破崙進入華沙,他希望法軍能在那裡休整三個月。但是,在幾周內,他不得不又一次上了戰場。2月7日在埃勞,本尼格森率領的俄軍遏制了拿破崙的進攻勢頭。埃勞戰役後,拿破崙試圖引誘普魯士締結一個單獨的和約;但在哈登貝格的建議下,腓特烈·威廉三世拒絕了拿破崙的提議。相反,透過4月26日簽訂的《巴滕施泰因條約》,腓特烈·威廉三世鞏固了與俄羅斯的聯盟,並且努力尋求來自奧地利、英國、北歐諸國的進一步援助。不過在5月24日,擁有堅固防禦的但澤堡投降。6月14日,拿破崙在弗裡德蘭重創普軍。幾天後,俄羅斯請求休戰,拿破崙同意了。因為拿破崙已經很快決定了他的下一步行動計劃。畢竟,拿破崙的真正敵人不是俄羅斯,也非普魯士。普魯士只是意外被打垮而已;如果沙皇亞歷山大一世願意和拿破崙聯手,那麼法國可以和俄羅斯一起瓜分世界。

7月9日,拿破崙與普魯士單獨締結了和約,和約內容充分反映了普魯士所遭受的莫大屈辱。拿破崙原本的想法是把霍亨

·

索倫家族的領地從歐洲地圖上徹底抹去,然後把維斯瓦河作為法蘭西帝國和俄羅斯帝國的界河。然而,出於對新盟友俄羅斯的提防,他最後同意給普魯士保留一塊領地。普魯士失去了易北河以西的所有領土,這些領土被併入威斯特伐利亞王國。 1772年以來普魯士吞併的波蘭領土則被劃給了薩克森王國;普魯士還要賠償一筆鉅款,在賠款付清之前,法軍會一直駐紮在普魯士;普魯士還被迫承認拿破崙在德意志和其他地方的各個附庸國,拿破崙還要求普魯士關閉所有港口的對英貿易。一年之後,普魯士的軍隊被削減到只剩下4。2萬人。

《提爾西特和約》簽訂之後,普魯士的國運陷入了最低谷。人口從近1000萬降到了不到500萬;普魯斯士兵人數減少了4/5;普魯士的國家聲望一落千丈。不久之前還能和奧地利分庭抗禮的普魯士,現在淪落到了德意志二流強國的地步。

普魯士的衰落是如此的迅速,可以說面臨的是滅頂之災,其原因究竟為何?部分原因在前文中已經交代得比較清楚,但還是有必要在這裡再次做個簡短的總結。

正如我們多次指出的,普魯士自然資源極度貧乏。這個國家沒有清晰的或者易守難攻的邊界;這裡土壤貧瘠,氣候惡劣;這裡海岸線短促,缺乏天然良港,彷彿是笨拙的造物主制 造出的一件劣質品。先天不足之下,普魯士之所以能夠崛起,應歸功於一個又一個傑出的統治者。歷代君主們前赴後繼、一以貫之、不斷堅持精心選擇的國家發展策略,發誓要在歐洲中部、在最貧困的物質基礎上打造出一個可以左右歐洲政治格局的大國。為達到此目標,普魯士舉全國之力,把所有的人口和經濟資源投入到軍事上。普魯士的整個行政系統都圍繞維持軍事效率來設計。財政和商業貿易也服務於同樣目的。正如米拉波所言:“戰爭是普魯士的民族產業。”為了保持普魯士的持續強盛,有兩件事情是最基本的:一連串能力傑出並且精力充沛的統治者,以及一臺高效而精確執行的戰爭機器。然而,在腓特烈大帝去世後的20年裡,這兩個最重要的基本條件慢慢消失了。普魯士的國王和重臣們皆是一群能力中下之人,普魯士的軍隊驕橫跋扈,戰鬥力急速下降。

普魯士在1806年的急速衰落,以上即為主要原因。但除此之外,還有別的原因。就國家層面而言,為了達成目標,集中大量資源於某一方面,是一個不錯的策略,對個體也是如此。 亞里士多德曾說過:“絕大多數此類軍事專制國家的安全只限於戰爭期間,一旦這些國家透過吞併別國成為帝國,就不可避免地會衰落;就像一把武器,在和平時期長久不用,必然會失去鋒芒;對這種情況,立法者應該承擔責任,因為立法者從來沒有教授過士兵們在和平時期該如何生活……儘管窮兵黷武一般而言是一件榮耀的事,但這並不是一個國家所追求的最高目的,只是一種手段罷了。”

在簽訂1795年的和平條約後,普魯士軍隊便逐漸失去了鋒芒。軍隊如此,其他方面亦如此。普魯士的行政系統依賴於統治者本人高效的身體力行。腓特烈·威廉二世行事隱秘、縱情酒色;腓特烈·威廉三世雖然品性正直,但卻愚蠢笨拙;兩位君主身旁都得力的缺乏肱股之臣幫助他們補足短板。加之普魯士的外交僵硬笨拙,一貫奉行自私自利的政策,因此1806年的普魯士被各國所孤立,可謂是罪有應得。普魯士缺乏遠見,優柔寡斷,小心翼翼地保持中立長達十年之久。最後,當真正的考驗來臨時,普魯士環顧四周,發現自己一個朋友也沒有。1806年到1807年間,普魯士經歷了煉獄般的歲月;而它只能獨吞苦果,無人施以憐憫,無人伸手相助。

——摘自

《帝國的崛起:從普魯士到德意志》,重慶出版社出版

編輯:蔣楚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