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寧變法:急於求成、用人不當,最終走向失敗

大宋立國百年時,整個國家面臨著\“百年之積,惟存空簿\”的場面。剛即位的宋神宗立志改變朝廷積貧積弱的現狀,於是重用臨川先生王安石並大力支援王安石變法改革以期取得顯著成果。公元1069年,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拉開了熙寧變法的序幕。

王安石變法伊始,便採取了一系列經濟、政治方面的改革措施以企圖達到清除時弊讓宋朝國富民強的目的。然而好景不長,熙寧變法只持續了十五年便失敗了,深入分析王安石的各項舉措,不難發現,熙寧變法的失敗是具有必然性的。

熙寧變法:急於求成、用人不當,最終走向失敗

王安石變法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急於求成。王安石在開始變法時,清楚的意識到當時宋王朝的積弊只有來一劑猛藥才能夠消除,同時他也清楚的知道,自己之所以能變法是因為宋神宗那份一時的信任。因此,王安石為了能夠用一個顯著的成果用來得到神宗的充分信服和群臣的信服,加速了變法的程序。以變法第一年為例,他在七、九、十一月,每隔兩月連續三次下令敦促全國各地推行均輸、青苗、農田水利等一大批改革法令,二月開始推行變法新政,四月就派遣劉彝、謝卿材等八人巡行全國,考察農田水利、賦役事宜,妄圖督促地方快速實施相關法令。這些法令涉及當時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涉及範圍之廣乃北宋立國以來首例。

按照正常情況,這種涉及面廣、牽扯人員多雜的基本民生政策,一般需要經過多次討論,上層經過深思熟慮制定出完備方案後進行試點完善方可在全國範圍內頒佈推行。然而,王安石沒有選擇常規辦法,而是採取了最激進的辦法直接強制各地推行新政。新政一出,完全超出了社會的承受能力,以至於小到鄉野村夫大至地主富豪甚至朝中官吏都怨聲載道抵抗新政,這導致變法在一開始就埋下了註定失敗的伏筆。

熙寧變法:急於求成、用人不當,最終走向失敗

由於王安石變法時朝中老臣支持者寥寥無幾,導致了王安石身邊無人可用的境況。這時候部分奸佞之人抓住機會以支援變法為名投靠到王安石陣營以企圖取得高位謀取私利。如蔡卞、蔡京、李定、鄧綰、薛向等人品私德多有問題的人大都成為了變法的堅定支持者甚至成為了變法事宜中的重要人物。朝中蘇洵等人雖然勸誡王安石注意分辨奸佞之人,可王安石不以為然,以至於這些人在當權後將變法操縱成為了在朝中大肆剷除異己、謀取私財的工具。後世統計變法時期王安石重用的人中大多被列入了奸臣傳。

熙寧變法:急於求成、用人不當,最終走向失敗

朝中政策制定者品行不當直接導致了下面地方官也作風不正。在地方推行新政的官員有兩種。一種是大力支援變法的新銳之士,這批新銳之士既沒有經過系統的新政相關培訓也沒有為官一方的經驗,導致推行新政時只憑感覺,只知紙上談兵,也不去了解實情及時調整政策。另外一種則是原有的地方官吏,這種官吏混跡官場多年,對於為官處事之道頗有心得,也是和稀泥的高手,能夠充分利用新政存在的漏洞殘害百姓謀取私利;同時這些官員有著雁過拔毛的習慣,導致新政規定的稅收等一層貼一層,到了民間已經是一筆足以壓垮百姓的鉅款。

眾所周知,再完美的政策,都需要正派無私且深諳世事的官員去落實,反觀王安石用的人則要麼正派無私不諳世事要麼深諳世事卻一身歪門邪道。這直接導致了王安石推行的新政反讓權力的猛虎衝出籠子,各級官員與地主豪紳利用政策漏洞沆瀣一氣、欺壓百姓、盤剝百姓、藉機斂財,導致了新政的推行完全違背了變法前王安石\“濟貧困、抑兼併、促生產\”的初衷。王安石用人不當,導致政策違背初衷,民不聊生,更是讓變法陷入了崩潰的漩渦中。

王安石在變法之時,對於自己變法政策以及各項事宜處理中抱有極大的自信,以至於到了剛愎自用的程度。這個主要體現在政策推行中。王安石變法的初衷是\“抑兼併,濟窮困\”,然而其新政的推行卻與這個初衷相差甚遠。有人針對這個情況向王安石進言,希望王安石能夠及時調整政策,而王安石卻依然自信的認為政策已經很完善不存在任何問題,就算是有問題也是偶然突發的小問題,無需整改。就這樣王安石始終一意孤行、掩耳盜鈴、置若罔聞,當王安石發現政策確實存在問題想整改時已經無力迴天。

熙寧變法:急於求成、用人不當,最終走向失敗

熙寧變法:急於求成、用人不當,最終走向失敗

再者,王安石並不是一個心胸廣闊之人。變法伊始,朝廷重臣司馬光便連發數封信件幾千字和王安石探討變法利弊,王安石僅用寥寥幾百字《答司馬諫議書》回覆,且話鋒犀利,

一副傲氣凌人的樣子,並且從此意氣用事和司馬光開始了朝堂上的鬥爭。不僅如此,變法初期,針對那些對變法存有疑問和非議的人,王安石必然會想方設法的除去他們,以免他們阻撓自己的大計。王安石甚至連曾經舉薦他的人、昔日好友都不放過,凡是提出不同意見者,皆被打壓。就這樣,王安石把原本支援的老友和那些中立的朝臣全部推向了自己的對立面。心胸之狹隘至此,樹敵太多,怨謗盈朝,讓原本支援變法的神宗皇帝也有所猶豫,自然就給變法的道路徒增了困難。

王安石的盲目自信不周知,讓民間怨聲載道;他的心胸狹隘更是讓自己在朝堂上四處樹敵。這兩者可以說是為變法失敗埋下了重大隱患。

熙寧變法:急於求成、用人不當,最終走向失敗

在變法之初,王安石便和朝廷重臣司馬光在改革上有了分歧。雖然司馬光早些年提出的免役法與王安石的想法相同,但是在採取上司馬光主張節流而王則主張理財。這就造成了兩者在理念上的分歧,發展到後來,這已經不僅僅是兩人在改革理念上的分歧,甚至成為了變法派和反對派之間的爭權奪利。加之王安石把原本許多支援變法的能臣推向了對立面,造成了反對派勢力遠大於變法派,讓變法派在朝堂上處於了下風。

王安石推行新政操之過急加上部分政策嚴重違背了當時的經濟發展規律和當時的社會現狀,給社會各界都帶了巨大的損失,直接導致社會各界聯合起來反對變法。最嚴重時,甚至會有幾千人進京到王安石府邸討要說法。反對派充分利用了民間怨聲載道,不斷在神宗皇帝面前彈劾王安石,直至神宗瞭解到民間實情後,內心感覺愧對百姓,因此罷免王安石並不斷廢除新政。

縱觀熙寧變法失敗的原因,其中既有王安石激進執拗、剛愎自用的性格因素,更有其用人不當導致新政偏離初衷的影響。加之王安石心胸狹隘、排除異己,不斷讓反對派力量壯大,即使神宗皇帝想讓王安石將變法堅持下去也不太可能。最主要的是,新政的推行導致了民間怨聲載道,已經大大違背了神宗支援變法時讓大宋國富民強的初衷,就此看來,熙寧變法在當時的大環境中必然會是失敗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