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見:“三川”寶地,古今偃師

在歷史的最遠端,磚石隱隱,築建雕砌的,是華夏城邦的青城丹闕,飄絮杳杳,卷繞結綴的,是風流宮苑的綺麗彩練。

華夏曆史,極為寬闊浩大,漫長喧嚷,但“三川”會聚,以偃師為吉祥的聖地。

“三川”中第一川是黃河。黃河從西天來,水珠子們非常興奮地結伴衝鋒,到了一個地方,散開玩耍,玩成了一張網,不亦樂乎。人們把這片水網縱橫之地叫“河套” 。套過了又集合出發。聽說長安和洛陽氣派,便一路南奔,撞到了華山的腳。

長安在西邊,往上走,走不動,那就往下,洛陽——偃師。

宮殿崛峨,簷牙高啄,城郭連環,紅綠耀眼……合起來隱隱約約兩個字:“權勢” 。闊氣、煊赫、強梁和跋扈讓流水產生了天然的驚恐,拔腿跑往東北方向,進入大海的懷抱。這就是地圖上那個“幾”字的右邊一畫。

洛水,纖小,雅緻,黃河撞到華山腳的聲音驚醒了它,一路向東跑出山來看熱鬧,路上收養個小妹妹伊河。姊妹倆看到黃河大姐,親熱地擁在了一起。

三川相擁的地方,就是古洛陽——今偃師。

古洛陽今偃師是古中國名副其實的文化淵藪。很多年來,一直有人在那一帶彎著腰挖,想挖出兩塊牌子,上面分別寫著“夏朝人民政府”和“商朝人民政府” ,那就清楚明白了,開會的時候免除爭吵。

皇上陛下是少數人,百姓黎民是多數人,他們關心的東西,當然不一樣。“夏朝人民政府”和“商朝人民政府”呢,是專家學者辨析研究的物件。闊氣、煊赫、強梁、跋扈和朝代的更迭續替,既冷冽又遙遠,跟我們平等、平行的歷史男人、歷史女人,才是我們真正的友好。

今天的“三川”寶地偃師,長虹臥波,霜橋詩行,小菜美酒,裝飾滄桑。

其實在鑿井技藝出現之前,水是非常遙遠的古代人的災患,正所謂近水樓臺先泡塌。水災之中,身處下游的蚩尤將軍帶著族人上行逃難,遇到老酋長黃帝,掐得不可開交。小氣又兇惡的黃帝據有一塊“臺地” ,外人想分一片做宅基哪有門兒啊。

古時候的水,還是交通,交通越暢,敵人來得越快,故而強者“佔山為王” ,皇帝貓在關中、洛邑,後來有了水上部隊,才敢走出山窩子,在開封、南京拉開攤子辦公。

大洪水為全世界的古人帶來災難,《摩西書》 、《創世紀》 、《古蘭經》和《山海經》裡均有記載。

三川也曾漫水成海,人為魚鱉,氾濫持續日久,八方愁苦無計。盼到大水褪去,人煙復甦,生齒增長,不知幾多世紀被“泡”過去了。而洪荒之後,百姓黎民的聚落向心之處,又是三川相擁的古洛陽今偃師。

今天,這片東方奇異大地上的人,喜水成癖,可以驕傲地說“葉公好水” 。原因是學會了建造疊加式居屋,再就是有環境汙染。堆壘十幾層幾十層,住在上面,拉開窗子一看,視野中有水,感覺挺美。自己的居屋在高處,發大水即使淹沒了樓腳也不怕;由於看到了水,心理上覺得環境汙染不那麼嚴重了。

疊加式居屋,像似柱子,矗在那裡,違揹人性的程度值得研究,至少人性被擰巴又被梳捋之後才會接受吧?

人的肉身沒有翅膀。放眼地球,哪種沒有翅膀的動物膽敢住在幾十米、幾百米高的柱子上?考拉、猴子、松鼠,有時候爬高,靠鉤爪行動,以“居柱”為豪的人類,借賴豐碩的大腦和想象的翅膀。

昨天是今天的儲蓄,明天是今天的進階。“三川”寶地,古人的地窩棚深隱遠去了,惟見城市化美景絢爛。

2007。04於瑞歐村

《河洛菁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地方文化讀本

《牯嶺秘紀》:一位英國巨人,一座中國名山,一段歷史實情,一部反思圖卷

存在主義:優秀的情侶,荒誕的歌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