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試過銷聲匿跡,原來我真的無人問津

今天剛看了部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我們就聊聊討好型人格吧!故事的主人公松子就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

我曾試過銷聲匿跡,原來我真的無人問津

電影女主人工叫松子,她在一個學校裡當老師。年輕的她在學校裡也遇到了自己喜歡的同事,過著平穩的生活。

松子窮盡一生都在討好他人,總是用一種自我犧牲的態度來對待感情。

她一生追求愛卻不可得。接二連三的遇人不淑,讓她的生活充滿了坎坷,最後一個人孤苦伶仃地爛在邋遢破爛的出租房內。

我曾試過銷聲匿跡,原來我真的無人問津

在早年的生活經歷中,松子只有在討好的情況下才獲得了關注,這樣的經歷讓她逐漸形成了一種“要討好”的驅力。但過度地討好他人就會忽視了自己,也會讓生活特別累。

討好型人格的主要特徵到底有哪些呢?

從心理學的角度進行系統地分析歸因後得出:討好型人格通常人際心理邊界較弱,與之伴隨出現的是人際敏感程度、人際疏離感程度或人際洞察力程度較高。

相比於大多數人而言,討好型人格的心理邊界較弱,人際依賴程度偏高,他們常常過度地把自己和別人聯絡在一起,有些“拎不清”。外界的指責和批評常常讓他們感覺很受挫,有時會為此難過好久。為了贏得他人的認同,他們甚至願意放棄之前的立場。他們潛意識裡覺得別人的喜怒哀樂是和自己息息相關的,自己要為之負責。

在做任何事之時,他們都會下意識地考慮到別人的想法和感受。他們會害怕因為他們做過的一些事或者說過的一些話讓別人有不好的印象。常常關注別人是否對他們有所迴應,下意識透過別人的反應對自己做出評價。在行為表現上像“討好”別人,他們內心十分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讚揚和尊重,為此揣摩別人的心思、瞭解別人的興趣,迎合別人的心理,做一些能夠讓對方開心的事。

我曾試過銷聲匿跡,原來我真的無人問津

高度敏感性表明他們是極度渴望被別人認同的,更願意將自己的需求放在從屬於別人的位置上以使別人快樂且認同自己,以此保持良好的關係。

大多數時候,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更像一個“獨行者”,他們的內心世界比較孤獨,外界環境在他們看來是不安全的。這使得他們在建立親密關係時比較困難。他們人際疏離感較高,常常感覺一種不可抗的孤獨感。

但疏離感高的人洞察力也強,他們非常擅長對事物的細緻觀察。在現實生活中,與人交往時他們下意識會透過細節揣摩對方的想法。

從外在行為表現來看,對別人心理活動的準確把握讓他們成為一個情商較高的人。他們懂得如何傾聽和共情,懂得如何給人以恰當的安慰。

這些表明他們對外界的資訊所抱有的態度是非友好的,所以才會對其進行全面的分析和了解,以便獲得一種掌控力。而背後真正的原因可能是他們防衛意識很強或者安全感不夠。

這種付出討好型人格不僅太容易讓人喪失自我,還會加深焦慮感,甚至會對自己展開不斷地自我否定,認為一切得不到對方迴應的原因,都是自身的無能。

在這討好的背後有時我沒多愛對方,我只是更愛不斷付出的自己。只有這種討好型地付出,才會讓自己安心。

在傾情付出時,我們很難界定衡量是否值得。說這些不是提倡大家不付出,等著別人來愛,不存在的。

《奇葩說》裡肖驍說的一句話個人比較認同:我們要在付出討好一個人的時,學會:什麼時候說我愛你;什麼時候我們該說再見。

我曾試過銷聲匿跡,原來我真的無人問津

有的人討好後,心甘情願是值得且被珍惜的。

但有些人,你該想想是不是真的能配得上你那份超越愛自己的喜歡。

不要為了維護和諧的關係,變得沒有原則和底線,一味討好別人,委曲求全。

我們需要知道如何正確表達情緒需求,而不是透過討好的方式。習慣性討好,是因為不停的追逐著別人對你的認可。你習慣於優先滿足別人,在你的世界裡,永遠以別人為中心。

可事實上,總會有人不論怎麼樣都討厭你。你彷彿走進了一個怪圈,越是不認可你的人,你越要討好,到最後你的精力都用在了無關痛癢的人身上,也迷失了自己。

沒有人是十全十美的,你不需要察言觀色,讓“別人開心”也不是你的責任。

我曾試過銷聲匿跡,原來我真的無人問津

我們都應該明白,真正的愛是沒有籌碼的,在愛你的人眼裡,你再醜態百出,他也甘之若飴;在不愛你的人眼裡,你再唯唯諾諾,也只是個懦弱的“老好人”。

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只有懂得凡事先護住自己的人,才能有護住別人的能力,才能為真正需要你的人赴湯蹈火。

善良和周到是你的教養,不應該是別人拿來無限制索取的武器。面對無理的、涉及原則性的要求,你要學會恰當的拒絕。懂得拒絕不是無情。

用討好別人的時間善待自己。

願你從此討好自己,而且樂此不疲。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