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最難說出口的是哪三個字?

原創:樸生心理

世上最難說出口的是哪三個字?

曾經看到朋友圈裡轉的一個影片,是一位男孩的媽媽因為自己的孩子被另一個女孩踩到要求對方道歉而引發的激烈爭執。影片在微博和微信中又一度引發熱議。

因為影片沒有完整記錄整個事件發生的經過,究竟“男孩被踩的”有多嚴重,我們無從判斷。因此,我們也不想參與對雙方的評判中去。單就影片呈現的情境,我們觀察到兩個比較明顯的問題:

01

踩人的女孩媽媽由始至終僅僅是自己表達了對男孩及其母親的道歉,卻一直沒有很嚴肅地跟自己的女兒溝通,讓她進行道歉。微博裡很多為女孩及其母親辯護的網友所聲稱的觀點是:這個年齡的孩子對於打人或衝突是沒有概念的,因此不能過分苛責小姑娘。的確, 2-3歲的兒童成長過程中,會有某個階段,在其發展自我及自我空間的時候,會表現出對領地的佔有感和攻擊性,這本身不是太大的問題。關鍵的是父母在這個過程中,應該及時地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規則,既捍衛了孩子應有的自我邊界,又懂得如何跟他人善意相處。

但是影片中女孩的媽媽明顯並未意識到。影片38秒左右,雙方家長在爭執過程中,小女孩又跑過去推了別的小孩。可見打人是對這個小女孩來說似乎是個很“順手”的行為。而她媽媽似乎也已經見怪不怪了,只是自然地拉回來,沒有給到應有的指責。或許正是這個情景,使得原本就已經很憤怒的男孩媽媽情緒更加激烈。

如何教育孩子,既尊重她的感受,又不縱容她的任性,一直都是為人父母所不能缺少的必修課。這裡,分享一個外國的小短片,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

“對不起”是這個世界上最難說出口的話。你也許不是故意的,但也必須為自己無意的錯誤負責。

02

男孩媽媽的情緒崩潰、強行拉扯女孩要求其道歉,並且攻擊並非當事者的黑衣女人,是整個影片中最為突出的焦點。微博上後續有人解釋說“男孩腹部是做過手術的,女孩多次推男孩,男孩媽媽勸阻多次,女孩不聽,男孩媽媽沒辦法把孩子抱下來玩,女孩跟下來還趁男孩媽媽不注意從男孩腹部踩過去,男孩媽媽要求去醫院,那個黑衣服女的說去什麼醫院,這點小事,路人是女孩媽媽的同事”,我們不清楚這是否是事情的完整真相,但是,即便真相如此,我們認為,男孩媽媽的憤怒確實情有可原,但她表達和處理憤怒的方式卻無法令人認同。雖然說男孩是“受害者”,但是男孩媽媽歇斯底里的反應,不僅無法帶來正面的效果,反而會讓很多不明就裡的吃瓜群眾混淆了爭執的焦點。她的這一系列激烈舉動,不僅沒有幫助到自己的孩子,還像孩子爸爸所說的那樣“反而嚇到了兒子!”

對於男孩媽媽而言,上面短片中這位外國爸爸的行為也同樣值得借鑑。他的作法恰好展示了在守護自我邊界時,常常提及的著名自體心理學家科胡特所提出的“不含敵意的堅決”這一重要原則。

03

此外,我們想說的是,從男孩媽媽的反應可以看出,她本身是存在一定情緒問題的。因此也有些網友猜測她是否有產後抑鬱。我們在此並不敢妄自斷言。很多媽媽在剛生完孩子的頭幾年,確實都會經歷情緒困擾,很明顯的一個反應就是“一點就著”,(臨床症狀叫“易激惹”),但這不一定代表她就患有產後抑鬱症。守護孩子是母親的天性,可是,假如缺乏自我覺察和調節能力,對孩子的關注和擔心很容易會造成情緒困擾,而情緒困擾又會對孩子產生消極的影響。

因為早期的親子互動模式,非常重要。

我們說,當一個嬰兒來到這個世界上,在他三歲之前,媽媽往往是最重要的人物,她們之間的互動關係,對孩子接下來行為模式和性格習慣的養成,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此時的媽媽能給予及時、積極的迴應和注意,並透過自己的眼神、表情、手勢和語言進行及時、真誠的交流,就等於為嬰兒提供了一個豐富的、充滿互動的環境,這就是客體心理學所稱的“好的媽媽”,這就是一種積極、良性的“客體關係”。

這種一來一往的母嬰互動關係,有助於增加嬰兒大腦內神經突觸的形成,從而促進他們的認知能力、社交能力發展。 而母親的抑鬱會明顯影響她的心情和行為,自然也就會減少對嬰兒的關注,或者乾脆對孩子不管不問,影響到最早期的,親子的互動模式。

充滿敵意的母親,會動不動就對孩子發洩憤怒情緒,而嬰兒在長期承受母親暴躁情緒的過程中,也會繼承其中的憤怒和不安,將其內化為自己的世界觀和處事方式。當孩子長期與易怒無常、充滿敵意的媽媽在一起,他們大腦會持續不斷分泌對大腦有害的壓力荷爾蒙。

我相信,天下每一位父母都希望為自己的孩子提供一個最好的成長環境。然而,我們誰都不是生來就會做父母的。特別如今已經成為社會中流砥柱的85、90後,我們初為人父、初為人母,在成長為“好爸爸”和“好媽媽”這條路上,還有很多東西需要不斷學習。樸生心理陪伴你,度過產後的那些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