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頻治療技術疼痛科專家共識

標準與規範.射頻治療技術疼痛科專家共識.

射頻治療技術疼痛科專家共識

引用本文:

中華醫學會疼痛學分會。 射頻治療技術疼痛科專家共識 [J] 。中華醫學雜誌,2019,99( 45 ): 3547-3553。 DOI: 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9。45。004

射頻治療技術是透過專用裝置和穿刺針精確輸出超高頻無線電波作用於區域性組織,起到熱凝固、切割或神經調節作用,從而治療疼痛疾病。該微創治療方法分為標準射頻(熱凝)模式和脈衝射頻模式。自19世紀開始已有使用電流損傷神經系統的動物實驗,到20世紀中葉製造出第一臺具有商業應用價值的射頻發生器[1],使射頻治療技術付諸臨床應用。1997年荷蘭醫師Sluijter和工程師Rittman首先提出脈衝射頻(pulsed radiofrequency,PRF)技術[2],因其不毀損神經,不出現神經熱離斷所造成的感覺減退、痠痛、灼痛和運動障礙,又具有顯著療效,因而在疼痛疾病治療方面擁有巨大潛力和應用價值,是對傳統的射頻治療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補充。經過多年的持續改進和發展,射頻治療技術的臨床應用範圍不斷擴大,現已成為治療多種頑固性疼痛的有效手段。

射頻治療技術在疼痛治療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和良好的研究發展空間,目前,已在各級醫院廣為應用。為明確射頻治療技術在疼痛治療領域應用的特點、優勢與不足,進一步規範其在疼痛治療領域的應用,中華醫學會疼痛學分會特別組織國內部分專家學者制定了本共識。

一、射頻治療基本原理

射頻治療儀產生射頻電流,此電流在置於患處的工作電極尖端與置於其他部位的彌散電極之間透過身體組織構成迴路。射頻電流流過組織,產生不斷變化的電場,電場對組織中的電解質離子產生作用力,使其以很快的速度前後移動。離子流在組織內的摩擦和撞擊產生磁場/熱量,在組織內表現為場效應/熱效應[3]。射頻電極尖端的溫度感測器實時將治療區域的溫度回傳給射頻治療儀,當治療區域溫度達到設定溫度時射頻儀會自動調節電流強度以保持工作區域的溫度,避免產生波動,達到治療目的[4]。

在射頻治療中究竟是射頻電流的場效應還是溫度的熱效應決定了射頻的療效,一直存在爭議。早期射頻使用的是直流電,其所產生的治療作用主要是源於人體組織電阻耗能而轉化的熱能。高頻交流射頻儀出現之後,治療區域內的熱能主要是由於交流電的作用使工作電極與彌散電極間的組織分子互相撞擊而產生。分子相互撞擊使致痛因子分子結構及理化特性發生改變,神經傳導的順應性及神經細胞膜的通透性也發生改變,從而產生治療作用。受以前直流射頻的影響,人們早期所注重的是射頻熱凝作用。隨著人們對交流射頻工作原理的日益瞭解,加深了對射頻工作時三個重要引數(頻率、場強和溫度)之間關係的認識,脈衝射頻治療模式越來越受到重視。在脈衝射頻治療模式時射頻治療儀以脈衝形式發出電流,使針尖周圍組織維持較低的溫度,可較長時間地減輕疼痛,同時減少標準射頻熱凝後的併發症。近年來經過臨床醫生和科研人員的深入研究,許多新的射頻治療模式不斷湧現,如單極、雙極水冷射頻,單極、雙極手動脈衝射頻,四針射頻等,都取得了很好的療效[5]。

二、常用射頻治療模式與引數

(一)射頻治療模式[1]

1.標準射頻模式:

又稱射頻熱凝或連續射頻模式,是一種連續的、低強度的能量輸出模式。標準射頻透過電流產生的熱效應導致蛋白變性、神經纖維破壞,從而阻斷疼痛訊號的傳導。

2.脈衝射頻模式:

脈衝射頻模式是一種不連續的、脈衝式的電流在神經組織周圍形成的高電壓、低溫度的射頻模式。射頻儀間斷髮出脈衝式電流傳導至針尖,在神經組織附近透過電壓快速波動引起的場效應而起到鎮痛效果。同時電極尖端溫度保持在42℃,不會破壞運動神經功能。脈衝射頻治療可取得鎮痛效果且不出現神經熱離斷效應。

3.雙極射頻模式:

由兩根電極針形成射頻迴路,可產生更加廣泛的射頻治療範圍。根據引數和治療目的不同又可分為:雙極標準射頻和雙極脈衝射頻。

(二)射頻治療引數

射頻治療技術中常用的引數包括:針尖溫度(℃)、射頻時間(s)、脈衝頻率(Hz)、輸出電壓(V)和脈衝寬度(每次發出射頻電流的持續時間)[6]。

1.標準射頻模式:

標準射頻治療過程中,治療區域溫度超過60 ℃可破壞傳導痛溫覺的神經纖維,高於85 ℃則無選擇地破壞所有神經纖維。可根據治療目的選擇合適的射頻溫度[7]。

2.脈衝射頻模式:

最早提出的脈衝射頻引數是電極尖端溫度42 ℃、脈衝頻率2 Hz、脈衝寬度20 ms、輸出電壓45 V、治療時間120 s[2]。近年來高電壓長時程脈衝射頻(增加脈衝射頻中輸出電壓和脈衝時間等引數)開始在臨床上應用。有報道將雙極脈衝的治療引數設定為:電極尖端溫度42 ℃、脈衝頻率2 Hz、脈衝寬度20 ms、輸出電壓50~90 V、治療時間900 s,獲得了滿意效果[7]。

3.雙極標準射頻模式:

雙極標準射頻治療時,可根據射頻針裸露端長度、兩針之間的位置關係、治療部位及目的來確定針尖距離,兩針尖距離通常為4~10 mm。為增加熱治療效應,採用90 ℃熱凝120~150 s可產生範圍更大的帶狀毀損區域[1]。

三、射頻治療技術應用的原則

1.診斷明確,疼痛位於相應神經支配區域。

2.疼痛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或工作。

3.疼痛經藥物等保守治療效果不佳或不良反應無法耐受。

4.診斷性神經阻滯有效且疼痛侷限。

5.治療前根據病情準確預判毀損的溫度和範圍,治療中加以選擇和控制。

6.應在電刺激和電阻監測下準確定位神經。

7.疼痛復發時可重複射頻治療。

8.射頻治療時,應嚴格控制以下引數:(1)溫度:脈衝射頻溫度為42 ℃,標準射頻選擇85 ℃左右[8,9]。(2)射頻治療時間:標準射頻一般每個週期60~90 s,實施2~3個週期;脈衝射頻持續6 min效果更佳[10,11,12]。(3)射頻電極大小及形狀:作用範圍的大小取決於電極裸露端的厚度和長度[13]。(4)組織特性:可根據組織電阻大小判定電極所在位置。(5)測試:在治療前須進行感覺及運動測試,判斷射頻針與神經的相對位置。

9.對於疼痛脈衝射頻治療應該儘早開始,而進行標準射頻治療的時間有待進一步研究[14]。

10.採用標準射頻治療時,區域性應注射局麻藥以減輕熱凝時產生的疼痛。

11.標準射頻治療慎用於含運動成分的神經,避免影響運動功能。

12.目前射頻治療引數設定無金標準,需大量高質量的研究提供最佳治療引數。

13.安裝起搏器的患者射頻治療可能會發生心跳驟停,需慎重。

14.安裝脊髓電刺激器的患者,在頸部射頻治療時應預防電流沿著脊神經刺激器的方向透過而牽連脊椎神經索。

15.射頻治療前應保證凝血功能正常,穿刺部位及全身無感染,無精神障礙等。

四、射頻治療在周圍神經中的應用

(一)脊神經根射頻治療[15]

脊神經根的射頻穿刺應在影像引導下進行,將針穿刺至相應椎間孔外口上1/3處;骶神經與其他脊神經不同,應將針穿刺至相應的骶孔內。針尖到達靶點後,進行感覺和運動測試,測試時可誘發相應脊神經支配區的麻木、疼痛、異感或相應神經支配區的肌肉跳動。脊神經根的射頻治療應根據疼痛情況選擇合適的射頻模式。脈衝射頻可用於治療帶狀皰疹後神經痛、神經根性疼痛、神經損傷後疼痛、術後切口痛等。癌性疼痛患者多采用標準射頻,但應慎重評估相應神經支配區的運動功能,以及標準射頻可能造成的運動功能障礙,是否對患者生活產生不可耐受的影響。

(二)神經幹射頻治療

1.三叉神經分支:

包括上頜神經、下頜神經、眶上神經和眶下神經等,根據病情可以選擇標準射頻或脈衝射頻。在X線等影像引導下確定圓孔位置,根據影像引導調整針尖方向,進針深度5~6 cm時可至圓孔外口,會出現上頜神經分佈區的放射痛。下頜神經的穿刺應在影像引導下采用顴弓下入路(進針深度5~6 cm),或經傳統Hartel前入路(進針深度5~8 cm),穿刺針觸及下頜神經會出現下頜神經分佈區的放射痛。眶上神經穿刺採用眶上孔入路,穿刺針與面板垂直刺入進針0。5~1 cm可至眶上神經。眶下神經穿刺採用眶下孔入路,穿刺針進入面板後斜向後上方進針約1~3cm時即可進入眶下孔,進孔約1~2 cm即可,不宜過深以免損傷眼球。穿刺針到達靶點神經後均應進行感覺和運動測試,感覺神經測試時可誘發相應神經支配區的麻木或疼痛;運動測試時除下頜神經可誘發出下頜的跳動外,其他三叉神經分支無運動反應。標準射頻引數常選擇60~80 ℃,60~90 s。脈衝射頻引數常選擇42 ℃,時間120~240 s,脈寬20 ms,頻率2 Hz,脈衝射頻2~3個週期。三叉神經分支射頻可用於治療三叉神經痛、三叉神經源性疼痛、三叉神經帶狀皰疹後疼痛、癌性面痛、非典型性面痛等[16]。

2.舌咽神經[17]:

在影像引導下從乳突尖端和下頜角連線中點垂直進針,刺向莖突,進針1。5~3 cm可遇到莖突,然後稍向前上方滑過約0。5 cm到達頸靜脈孔下方。經進行感覺和運動測試尋找舌咽神經,感覺測試可誘發咽喉部麻木或疼痛;運動測試可誘發咳嗽,若誘發膈肌抽動,應調整針尖位置。舌咽神經射頻治療建議優先選擇脈衝射頻。射頻引數同上。舌咽神經射頻可用於治療舌咽神經痛、咽喉部癌性疼痛、顱底腫瘤所致的咽喉部疼痛。

3.脊神經後支[18]:

脊神經後支包括頸、胸和腰部共31對,常選擇頸神經後支和腰神經後支進行射頻治療。C1神經後支為枕下神經,是運動神經;C2神經後內側支為枕大神經;C3以下頸神經後支靶點位於相應關節柱中點。腰神經後支靶點位於相應椎體上關節突根部和橫突交界處。穿刺時在影像引導下將針尖穿刺至相應脊神經後支的靶點。針尖到達靶點位置後應進行感覺和運動測試,感覺測試可誘發相應神經支配區的麻木、酸脹或疼痛;運動測試可誘發椎旁肌肉跳動。脊神經後支可選擇標準射頻,也可選擇脈衝射頻。射頻引數同上。脊神經後支射頻可用於治療頸肩痛、腰腿痛、腰椎小關節綜合徵、脊神經後支卡壓綜合徵等。

4.其他周圍神經:

隨著脈衝射頻的普及,對周圍神經越來越多的開始使用脈衝射頻治療,例如枕神經、肋間神經等。枕神經穿刺可在超聲引導下進行,於頸後乳突與樞椎棘突連線的中點處為進針點,垂直於枕骨骨面穿刺,與脊柱縱軸平行,緩慢深入到達枕骨骨面。肋間神經穿刺也可在超聲引導下進行,將穿刺針沿肋骨下緣向頭側約20°角方向進針,滑過肋骨下緣,再進針2~3 mm到達肋骨下溝。針尖到達靶點神經後均需進行感覺和運動測試。枕神經射頻可用於治療枕神經痛、頸源性頭痛[19]、C2神經分佈區的帶狀皰疹後神經痛等;肋間神經射頻可用於治療帶狀皰疹後神經痛、術後切口痛等。

(三)末梢神經射頻治療

1.頭皮末梢神經:

頭皮末梢神經瘤發生率較低,但疼痛較劇烈[20],確診後阻滯有效但療效不能鞏固者,可考慮行頭皮末梢神經射頻。局麻穿刺點,射頻穿刺針沿穿刺點進入皮下,邊進針邊進行感覺測試,誘發到原有疼痛或異感時停止進針,再進行運動神經測試,以避免損傷運動神經。頭皮末梢神經射頻可採用脈衝射頻或標準射頻的模式,引數同前。

2.殘肢末梢神經:

主要用於治療殘肢痛和幻肢痛患者。患者殘肢末梢神經射頻治療多采用超聲引導進行穿刺,局麻後穿刺針進入殘肢神經瘤,患者通常會有疼痛反應。然後進行感覺和運動測試,感覺神經測試能誘發原有疼痛或異感,運動測試能誘發肌肉顫動。可採用標準射頻或脈衝射頻的方式。標準射頻下采用60 ℃,90 s,然後逐漸提高溫度,每10 ℃為一個階段,直至溫度到90 ℃,多次迴圈治療,直至超聲結果顯示患者的整個神經瘤轉化為強回聲團方可結束手術[21]。脈衝射頻引數同前。

五、射頻治療在神經節中的應用

(一)脊神經節射頻治療[22,23]

脊神經背根神經節多采用脈衝射頻。在影像引導下進行,將射頻穿刺針穿刺至椎間孔上1/3後方(上位椎弓根下切跡的下方)。C2背根神經節位於寰樞關節後方中部,位置固定,穿刺時應在影像引導下從後路將射頻穿刺針穿刺至寰樞關節中點。針尖到達靶點後,進行感覺和運動測試。感覺測試可誘發相應脊神經支配區的麻木或疼痛;運動測試有時可誘發相應脊神經支配區肌肉跳動。脊神經背根神經節脈衝射頻可用於治療帶狀皰疹後神經痛、神經根性疼痛、頸源性頭痛、神經損傷後疼痛、術後切口痛等。對癌性疼痛患者也可採用標準射頻。

(二)顱神經節射頻治療

1.三叉神經半月節:

三叉神經半月節射頻技術已成為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主要治療手段之一[24,25,26],其主要適應證為:(1)累及三叉神經第Ⅱ、Ⅲ支區域的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經藥物治療效果不佳、不能繼續行藥物治療或周圍支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2)非典型面痛伴三叉神經Ⅱ、Ⅲ支支配區疼痛;(3)晚期癌痛涉及到三叉神經;(4)繼發性三叉神經痛手術治療效果不佳;(5)復發的三叉神經痛患者。單純三叉神經第Ⅰ支支配區疼痛,原則上不行三叉神經半月節內射頻。射頻治療方法包括標準射頻[26,27]和脈衝射頻[28,29]。簡要操作步驟如下:患者取仰臥位,如採用X線引導操作,取頦頂位30°,側位21°投射角度,顯示卵圓孔,面頰部卵圓孔投影點為穿刺進針點。如採用CT引導,可經傳統Hartel前入路或改良Hartel前入路,選擇病側口角外側2。5~3。0 cm處作為穿刺點進行穿刺。一般穿刺到卵圓孔後會誘發患者面部劇烈疼痛,針尖落空,有刺入橡皮的韌感。阻抗值一般在300~500 Ω左右;感覺測試:可誘發出受累三叉神經分支支配區疼痛;運動測試:三叉神經Ⅲ支有受累者誘發出相應咀嚼肌運動,單純Ⅱ支受累者則無明顯咀嚼肌運動。標準射頻引數同前。與標準射頻相比,脈衝射頻組織損傷程度較輕,發生併發症的可能性低。但對於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採用脈衝射頻治療效果差於標準射頻,長期療效還有待進一步評估。

2.蝶顎神經節:

蝶顎神經節射頻治療的適應證為[30,31]:(1)叢集性頭痛;(2)偏頭痛;(3)頸源性頭痛治療後殘餘的前額部頭痛;(4)分佈在上頜神經區域的非典型面痛;(5)其他的疼痛綜合徵(定位不清的頭面部疼痛伴有副交感受累表現的疼痛、頭面部腫瘤引起的頭面部疼痛等)。在實施蝶顎神經節射頻治療前,應特別強調診斷性阻滯有效才可實施。常採用顴弓下入路,穿刺點位於患側耳屏前3~4 cm,顴弓切跡下0。5~1。0 cm處。影像引導確定穿刺針進入翼顎窩後,分別給予感覺和運動測試,感覺測試時患者會感到鼻根部深處的酸脹痛;在運動測試時,以1。0 V以上電壓無面部抽動為最佳穿刺位置。測試定位準確後,蝶顎神經節射頻治療多采用脈衝射頻模式。如採用標準射頻模式,治療引數選擇60 ℃ 60 s,70 ℃ 60 s過渡,逐漸升至75 ℃ 120 s,1~2個週期。

(三)交感神經節射頻治療

交感神經節射頻治療時可於超聲、透視或CT引導下完成穿刺。射頻熱凝頸、胸或腰交感神經節,可阻斷交感神經興奮的傳遞,治療神經病理性疼痛和複雜性區域性疼痛症狀[32]。腰交感神經節射頻熱凝對於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頑固性疼痛、糖尿病併發的下肢血管病變、周圍神經病、複雜性區域性疼痛綜合徵、頑固性下肢灼痛具有明確的療效[33,34]。由於交感神經作用比較廣泛,具有神經調控作用的脈衝射頻作用於頸交感鏈可治療複雜性區域性疼痛綜合徵。腰交感神經節脈衝射頻可緩解下肢神經病理性疼痛。奇神經節射頻可成功地緩解腫瘤所致的會陰部疼痛,初步報道對於尾骨疼痛可能有效。然而,目前交感神經切除術用於神經病理性疼痛和複雜性區域性疼痛綜合徵僅僅基於有限的高質量證據。交感神經切除術應謹慎應用,只有在其他治療方法無效時選擇。

六、射頻治療在椎間盤中的應用

椎間盤的射頻治療是一種常用的微創治療方式,具有操作簡易、術中損傷小、見效明顯、安全程度高、可多次重複治療、脊柱穩定結構不受損壞等優勢,已經比較成熟[35]。椎間盤的射頻應在透視或CT引導下完成。頸椎間盤單針射頻熱凝可治療頸椎間盤源性疼痛如上背痛、頸肩上肢痛。對於頸椎間盤突出的治療可採用頸前入路間盤的射頻聯合低劑量的膠原酶注射[36]。頸椎間盤的射頻消融髓核成形術還可治療頸性眩暈。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射頻熱凝包括單針射頻、雙針射頻、水冷射頻。其中水冷式雙極射頻應用水冷系統,在確保安全性的前提下又擴大了作用範圍,提高了作用效果。腰間盤的脈衝射頻是一種新穎的技術,可能成為間盤源性下腰痛患者的一種治療選擇。

七、射頻治療在關節中的應用

1.肩關節射頻治療[37]:

脈衝射頻在肩關節痛的治療中有較多的應用,包括肩胛上神經、關節內以及經皮脈衝射頻,其中肩胛上神經脈衝射頻運用最為廣泛。系統評價顯示,脈衝射頻治療肩關節痛使患者獲得至少12周的療效且無明顯併發症,但該療法效果是否優於皮質醇激素關節內注射、經皮電刺激等其他療法尚無定論。肩胛上神經脈衝射頻治療效果較為確切,關節內脈衝射頻有一定療效,但缺乏隨機對照臨床試驗(RCT)結果支援。總而言之,脈衝射頻是一種安全、可重複的長期控制肩關節疼痛的療法,其中肩胛上神經脈衝射頻療效較為確切。

2.骶髂關節射頻治療[38]:

10%~25%的慢性下腰痛源於骶髂關節,常規射頻模式對於骶髂關節的疼痛有一定的療效,近年來低溫射頻模式在臨床上有較多的嘗試,脈衝射頻用於骶髂關節痛的研究報道較少,其效果不確切。雙極射頻可以在骶髂關節後方形成帶狀的毀損帶,使關節的後方去神經化達到治療疼痛的目的。

3.關節突關節射頻治療[39]:

關節突關節紊亂是引起下腰痛的常見原因,透過標準射頻毀損阻斷脊神經的後內側支是一種有效的疼痛治療手段,其效果要優於傳統的糖皮質激素注射。脈衝射頻也被證實有較好的治療效果,但其疼痛緩解時間比標準射頻要短,由於其可重複、非毀損的特點,仍具有較好的臨床應用價值。

4.膝骨關節射頻治療[40]:

射頻治療在膝骨關節炎的疼痛治療中有針對關節內和關節周圍各支配神經的多種應用方式,都有一定的治療效果。關節內射頻是指直接穿刺或者透過關節鏡引導,消融關節內病變組織或者使用脈衝射頻進行調節。其他的射頻方式包括隱神經、坐骨神經、脛神經、腓總神經以及關節周圍神經叢的射頻調節。近年來,超聲引導被廣泛用於膝骨關節的射頻治療,使其治療更為精準有效。

八、射頻治療在軟組織中的應用

軟組織疼痛是疼痛科的常見病之一,引起軟組織疼痛的原因有很多,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原發性因素包括急性軟組織損害後遺症和慢性軟組織損害引發的疼痛反應;繼發性常見的有急、慢性軟組織損傷,繼發性肌肉痙攣或肌肉攣縮,由此引發神經損害或神經支配失調,導致脊椎骨關節之間發生一系列複雜的生物力學和神經生理學效應,形成廣泛的頑固的慢性軟組織疼痛。

軟組織疼痛的有效治療方法很多,主要包括針灸、按摩、推拿、理療、銀質針、針刀、神經阻滯等多種方法。目前軟組織射頻治療的主要根據為軟組織激痛點或壓痛點學說以及牽涉痛和肌纖維顫搐學說。治療的部位主要集中於肌肉的起止點,即肌肉與筋膜和骨膜的連線處、肌肉的肌腹部位、骨筋膜室或骨筋膜管、骨與肌肉筋膜間隔區域等。

射頻治療軟組織疼痛的方法有標準射頻和脈衝射頻[41,42]。目前在軟組織疼痛的治療中標準射頻較脈衝射頻應用更為廣泛。標準射頻治療時可在組織產生高溫,治療範圍內的蛋白凝固細胞毀損。治療中射頻針到達軟組織的相應治療點,可以產生分離組織粘連、鬆解攣縮和促進區域性組織血流供應的作用。標準射頻引數一般選擇溫度50~80 ℃,工作時間80~120 s。脈衝射頻治療時引數一般選擇溫度42 ℃,工作時間120~900 s,因其針尖的溫度維持在42 ℃,對周圍的組織和神經沒有任何損傷,因而在軟組織疼痛治療中前景廣闊。

九、射頻治療的併發症

常見的射頻治療併發症包括神經損傷、血管損傷和出血、低血壓、感染、面板燒傷等。

(一)三叉神經痛半月節射頻治療的併發症

1.面部感覺障礙:

在標準射頻熱凝時,發生率高達94%,大多數患者表現為觸覺減退或麻木。這也證明,在射頻治療時相應三叉神經支配區的感覺明顯減退或消失時疼痛才能去除。

2.眼部損害:

以角膜反射減退為主,其發生率為3%~27%,而出現明顯的神經性麻痺的發生率為1%~5%。角膜反射一旦消失,應立即帶眼罩或縫合眼瞼。複視的發生率為0。3%~3%。

3.三叉神經運動支損害:

主要表現為咬肌或翼肌無力,咀嚼障礙。這種情況一般在6~9周後恢復。

4.頸內動脈損傷:

少見,但十分危重,一旦發生,立即停止手術,密切觀察,出血嚴重者應手術治療。

5.腦脊液漏:

很少見,多在腮部形成皮下積液,經穿刺抽吸、加壓包紮一般可治癒。

6.其他:

包括顱神經麻痺、動靜脈瘻、腦膜炎、唾液分泌異常等。

(二)椎間盤突出症射頻治療的併發症

1.椎間盤感染:

應嚴格無菌操作,在手術前、後使用抗生素。

2.椎體終板的熱損傷:

使穿刺針位於椎間隙中間,針尖正位不超過椎弓內緣,側位位於椎間隙後3/4。

3.電極折斷:

在術前要仔細檢查,術中輕柔操作。

4.血管損傷:

可導致腹膜後血腫、腰大肌血腫、縱隔血腫等,發生率為1。7%。操作時儘量減少穿刺次數,穿刺針拔除後壓迫針道,防止針孔深部滲血形成血腫。

十、射頻治療的注意事項

實施射頻治療的前提包括:(1)侷限性疼痛,診斷性阻滯有效者。(2)明確疼痛來源於區域性原因,如脊椎小關節、椎間盤、肌筋膜、腫瘤或其他原因引起所在神經支配區域的疼痛。(3)慢性疼痛經非損傷性保守治療無效者,或對藥物治療不能產生良好效果,或者因藥物或治療的不良反應無法耐受,或者不願意應用藥物者。(4)疼痛已經影響患者正常生活或工作,如干擾睡眠,或者患者產生心理異常如焦慮、抑鬱、憤怒,需要實施行為治療者。(5)經其他保守治療效果不佳,而要求射頻治療者。(6)沒有穿刺治療的禁忌證,如凝血功能障礙、能予以治療合作者。

射頻治療可能會導致裝有起搏器的患者發生心跳停止。對於裝了脊髓電刺激器的患者,需要預防在頸部操作時,電流會沿著脊神經刺激器的方向透過而牽連脊椎神經索。

老年人血流動力學不穩定,射頻治療可能會因區域性血液迴圈的改變而影響臨近脊髓的供血而出現射頻部位對側的不全麻痺,應慎重。

十一、結語

綜上所述,目前國內外射頻治療技術已不再是單純的熱凝毀損,非毀損性的脈衝射頻治療應用越來越廣泛,從而擴大了射頻治療技術在慢性疼痛疾病治療中的應用。本共識綜合國內外射頻疼痛治療相關文獻及部分專家的使用經驗,對射頻技術的基本原理、常用射頻模式與引數、射頻技術應用的原則及部位,以及可能出現的併發症和使用注意事項做了歸納和總結,希望能對我國射頻技術治療疼痛性疾病起到規範和指導作用。

委員會成員

執筆者

:劉金鋒(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疼痛科)

共識制定專家委員會成員

(按姓氏漢語拼音排序):陳福勇(深圳大學總醫院神經外科);黃東(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疼痛科);黃佑慶(昆明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疼痛科);劉慧(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疼痛科);劉金鋒(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疼痛科);劉慶(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疼痛科);劉堂華(李莊同濟醫院疼痛科);劉延青(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疼痛科);申文(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疼痛科);宋濤(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疼痛科);陶蔚(深圳大學總醫院神經外科);吳大勝(吉林省人民醫院疼痛科);夏令傑(河南省人民醫院疼痛科);張小梅(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疼痛科)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