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被咬了高燒40℃,重可喪命!這種討厭的蟲子還攜帶了新病毒

小心!被咬了高燒40℃,重可喪命!這種討厭的蟲子還攜帶了新病毒

花開樹綠,正是戶外活動好時光。

不少人有了野遊的打算,但是上山遊玩時大家要注意了!有一種蟲子,在這個時節也要出現了,它就是我們常說的“草爬子”。

草爬子學名蜱蟲。它是東北地區常見一種吸血蟲,雖無翅不會飛,但在草木間爬行迅速。

草爬子體型像常見的瓢蟲,但吸飽血後,蟲體可脹大100倍變成蜘蛛大小。

草爬子是一種有毒的吸血蟲。很多人被咬後都沒有感覺。因為草爬子血液中有類似麻醉劑的東西。

去年夏天,黑龍江省第二醫院接診了一位29 歲的男士,他在小興安嶺森林公園遊玩,被蜱蟲叮咬,回來3天后出現了發熱、肌肉痠痛、渾身無力及頭頸部疼痛等症狀。到醫院體溫高達 39。5 ℃。

綜合以上臨床診斷,中毒科和神經內科醫生確認其患上的是蟲媒傳染病——萊姆病。

根據我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訊息,蜱在我國分佈廣泛,在全球是僅次於蚊子的第二大病原傳播媒介,其叮咬可使人感染萊姆病、森林腦炎等多種疾病,嚴重時可致死。監測不明發熱病例,鑑定與其相關的未知病毒等蜱傳病原體,是控制新發傳染病的一個重要環節。

2019年5月30日,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劉全課題組與浙江大學周繼勇教授、內蒙古民族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王偉院長等團隊合作,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發表了題為A New Segmented Virus Associated with Human Febrile Illness in China的論文。該研究首次報道了阿龍山病毒(ALSV)——一種由蜱叮咬傳播的黃病毒科分節段RNA病毒,並提示該病毒可能導致我國東北部的某些發熱性疾病。

阿龍山病毒與許多症狀有關,包括髮燒、頭痛和疲勞,在某些情況下還與噁心、皮疹甚至昏迷有關。專家說,到目前為止,這種病毒只在中國東北地區發現,但可能有更廣泛的傳播範圍。

小心!被咬了高燒40℃,重可喪命!這種討厭的蟲子還攜帶了新病毒

“第一個”該病毒感染者最初是在一位來自內蒙古阿龍山的42歲農民身上發現的,他因發燒、頭痛和噁心而神秘患病。2017年4月,他去了內蒙古地區的一家醫院。這位農民還說了自己被蜱咬了,一開始,醫生認為病人感染了由蜱傳播的另一種病毒,即傳染性腦炎病毒(TBEV)。這種病毒是由蜱傳播的,是該地區的地方病。但病人的TBEV測試呈陰性,這導致研究人員尋找其他原因。進一步的研究顯示,病人感染了一種與其他已知病毒不同的病毒。

在發現新病毒後,研究人員開始檢查其他有類似症狀的病人的血液樣本,並報告有蜱叮咬的病史。他們發現,在接下來的5個月裡,在374名病人中,有86名患者感染了阿龍山病毒。報告說,幾乎所有這些病人都是農民或林業工人。當研究人員測試蜱和蚊蟲在這個地區,他們發現這兩種昆蟲都有這種病毒。

研究人員懷疑這種病毒是由泰加蜱傳播的,這種蜱分佈在東歐和亞洲的部分地區,包括中國、韓國、日本、蒙古和俄羅斯。儘管如此,這項研究不能證明這種蜱蟲確實傳播這種疾病,也不能排除蚊子傳播這種疾病的可能性。位於紐約伊薩卡的康奈爾大學獸醫學院的助理研究教授Laura Goodman稱這項新工作是一項“出色的研究”,但同時表示,這項研究留下了一些未回答的問題。至關重要的是,研究人員需要確認哪種疾病“載體”能夠將疾病傳染給人們。

Goodman說:“在我們真正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之前,我們無法完全確定病毒的潛在地理範圍。”然而,這項新研究的研究人員能夠描述阿龍山病毒的整個基因組,這些資訊將有助於更廣泛地監測這種病毒。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所有86名患者都根據症狀與抗病毒和抗生素藥物聯合治療,他們的症狀在治療6至8天后消失。報告稱,患者平均住院10至14天,所有患者最終都恢復了健康,沒有任何長期併發症。研究人員總結道:“我們的發現表明阿龍山病毒可能是一種先前未知的發熱病的病因,應該進行更多的研究,以確定這種疾病在其目前的鑑定區域之外的地理分佈。”

編輯:金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