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愛州刺史韋公幹想將馬援立在交趾的銅柱破壞,在壓力下才停止

從秦始皇派任囂、趙佗征服百越,到五代十國中後期吳權擊敗南漢、建立吳朝,在長達千餘年的時間裡,越南都接受中原王朝的直接統治,此後又向中原王朝稱藩900餘年,直到中法戰爭結束。因此,無論怎樣看,越南都跟中國有著牽扯不斷的聯絡。作為宣示主權的象徵,中原王朝在統治越南期間,都在當地留下過很多標的物,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東漢名將馬援樹立的兩根銅柱。

建武十六年(40年),為反抗當地漢朝官員的橫徵暴斂,交趾豪族姐妹徵側、徵貳姐妹舉兵造反,一舉攻克郡治,並殘殺太守蘇定等官吏。隨後,九真、日南、合浦等郡的土著也紛紛舉兵造反,並依附於徵氏姐妹,漢朝在當地的60多座城池一時間全部淪陷。光武帝聞訊後既震驚又憤怒,在斟酌再三後,決定派遣名將馬援率大軍征剿。

馬援率軍進入交趾境內後,並沒有採取一味強攻的戰略,而是大玩“攻心術”,宣佈在交趾境內廢除苛捐雜稅,允諾修改不合理的法規,並對貪官汙吏實行懲戒。與此同時,馬援還實施“分而治之”的計策,積極拉攏交趾各部的溫和派,讓後者幫助漢軍攻打叛軍。馬援的策略果然奏效,很多追隨徵氏姐妹叛亂的部落紛紛歸順,使她們的勢力迅速衰落。

唐朝愛州刺史韋公幹想將馬援立在交趾的銅柱破壞,在壓力下才停止

馬援

建武十八年(42年),馬援在浪泊(在今越南首都河內市西北)擊潰叛軍,“軍至浪泊上,與賊戰,破之,斬首數千級,降者萬餘人。援追徵側等至禁溪,數敗之,賊遂散走。”建武十九年(43年)正月,“斬徵側、徵貳,傳首洛陽。封援為新息侯,食邑三千戶。援乃擊牛釃酒,勞饗軍士。從容謂官屬曰:‘吾從弟少遊常哀吾慷慨多大志,曰:“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乘下澤車,御款段馬,為郡掾史,守墳墓,鄉里稱善人,斯可矣。致求盈餘,但自苦耳。”當吾在浪泊、西里閒,虜未滅之時,下潦上霧,毒氣重蒸,仰視飛鳶跕跕墯水中,臥念少遊平生時語,何可得也!今賴士大夫之力,被蒙大恩,猥先諸君紆佩金紫,且喜且慚。’吏士皆伏稱萬歲。”

平定二徵叛亂後,馬援著手開展戰後恢復工作,“援所過輒為郡縣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其民。條奏越律與漢律駁者十餘事,與越人申明舊制以約束之,自後駱越奉行馬將軍故事。”

建武二十年(44年),在完成各項善後工作後,馬援正式班師回朝,只留下部分兵力駐守交趾。在此之前,馬援命人在交趾最南端樹立兩根銅柱,這樣做的目的,除了跟南邊的西屠國(越南南部的古國)確定分界線外,還在於誇耀漢朝的戰功。為防止交趾原住民出於羞憤而拆毀銅柱,馬援又特意命人在銅柱上刻下“銅柱折,交趾滅”的六字咒文。“建武十九年,馬援植兩銅柱於象林南界,與西屠國分疆,銘之曰:銅柱折,交趾滅。越人每過其下,以瓦石擲之,遂成丘。”

唐朝愛州刺史韋公幹想將馬援立在交趾的銅柱破壞,在壓力下才停止

在此後的數百年間,土著民一直把馬援樹立的銅柱視作屈辱的象徵,想把它們拆毀的大有人在,但每當他們看到銅柱上的六字咒文時,卻又打起了“退堂鼓”。因為,在迷信思想盛行的古代,土著民肯定害怕咒文真的存在著魔力,一旦將它們砸毀,很可能會遭到天譴。只能扔石塊洩恨了。

不過到了唐朝年間,一心想砸毀銅柱的人卻換成了朝廷任命的漢族地方官愛州刺史韋公幹。原來,韋公幹是個貪財如命的官員,“韋公幹者,貪而且酷,掠良家子為臧獲,如驅犬豕。有女奴四百人,執業者太半,有織花縑文紗者、有伸角為器者。有熔鍛金銀者。有攻珍木為什具者。其家如市,日考月課,唯恐不程。”當得知所轄的軍寧縣(今越南清化市以北,約北緯20度處)境內發現馬援所立的兩根銅柱後,竟然想把它們錐碎、熔鍊,然後把賣與商人的錢收入私囊。訊息傳出後,當地民眾群起反對,“公幹前為愛州刺史,境有馬援銅柱。公幹推熔。貨與賈胡。土人不知伏波所鑄,且謂神物,哭曰:‘使君果壞是,吾屬為海神所殺矣。’公幹不聽”。

為此,各部落首領便向韋公幹的上司、安南都護韓約進行申訴,要求他阻止韋公幹的莽撞之舉。韓約覺察到問題的嚴重性後,便立即派人到愛州,“百姓奔訴于都護韓約。約遺書責辱之,乃止。”

特別宣告: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新浪網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作品發表後的30日內與新浪網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