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億熱錢湧入咖啡賽道,供應商營收翻5倍

跟著瑞幸新咖飲們“有肉吃”?

百億熱錢湧入咖啡賽道,供應商營收翻5倍

年輕的中國消費者們,正對一種香氣馥郁的苦澀液體上癮。

僅僅今年上半年,他們就喝掉了超過6萬噸咖啡豆,這些豆子許多是來自於南美洲國家巴西。

在咖啡賽道迅速崛起的瑞幸,使用的阿拉比卡咖啡豆正是產於此。這家創立僅4年的企業調配的咖啡比星巴克偏甜。起初,一些資深咖啡愛好者對這種味道嗤之以鼻,但沒曾想,恰好是這種“不純正”的味道擊中了國人的味蕾,然後一發不可收拾。

可以用“瘋狂”來形容中國的咖啡市場:幾乎每個月都有至少20家咖啡店新開業;僅僅9個月,風險投資人為這個賽道注入了46億元資金;一家咖啡豆廠家今年4月產出了最後一批豆子,但是5月初已經售罄。

這是前所未有的速度。

熱潮沿著產業鏈層層傳導,工人們不得不三班倒來滿足不斷膨脹的市場需求。這種非正常作息為他們帶來的,除了眼裡的紅血絲,還有一次性發放的大幾千塊獎金。這相當於他們一個多月的工資。

一顆顆咖啡豆子被他們清洗、烘焙、打包,然後被運往大城市的咖啡店,豐盈了人們味蕾的同時,也填滿了供應鏈的錢包。最終,供應鏈廠商比資本和品牌方都更早嚐到了賺錢的味道。

至於賺了多少,這是個不容探聽的秘密。

01 “翻倍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這兩年生意很好做吧?”

“也還行”,老李用近乎平淡的語氣回答Tech星球。

年近40歲的老李深諳財不外漏的真理。他經營著一家飲品的原材料工廠,是瑞幸和“一點點”等多家知名飲品的供應商。

老李是瑞幸咖啡的忠實擁泵。去年,瑞幸財務造假風波,讓整個資本市場為之震盪,但老李很淡定:他堅信瑞幸是不會倒的。理由是咖啡是暴利生意,而依靠為瑞幸提供珍珠、果粒等原料,僅僅一年,他就賺了幾千萬。

到底賺了幾倍呢?“反正不少。”老李不願意給出具體數字。

不出意外,今年他的生意會更紅火。據倫敦國際咖啡組織資料顯示,與全球平均2%的增速相比,中國的咖啡消費正在以每年15%的驚人速度增長。

資本更是對咖啡品牌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熱情。叫得名字的咖啡品牌,幾乎都獲得了不菲的估值:半年融了4輪的Manner,估值已達180億;兩年半融了5輪的三頓半,估值45億;同樣兩年半融了5輪的時萃,估值也達到了50億。

幾乎產業鏈上的所有玩家都嗅到了熱錢的味道。

在國內,雲南是咖啡的集中產地,但因為數量有限,咖啡品牌的生豆供應更多靠進口。2021年1-6月,咖啡豆進口量同比增長104。3%,為6177萬千克,進口總額為2。38億美元,同比增長76%。

一位店主感嘆,開了四年店,第一次接到咖啡豆漲價的訊息。這是需求暴增,加上巴西產量降低的雙重影響。一位行業人士稱,今年生豆的價格大概上漲了三四成。

但這並不影響市場的熱情。一家咖啡豆廠家今年4月產出了最後一批豆子,在5月初就已經售罄。

伴隨著需求的暴增,基層銷售人員的KPI水漲船高。一位銷售人員向Tech星球表示,今年自己的KPI是完成過億銷量,這是去年的兩倍還多。為了完成業務目標,他在剛剛過去的一個月飛了8個城市。

“翻倍是再正常不過的了”,一位咖啡豆供應商表示,他們在2020年取得了十來家國際、國內著名品牌商的合作,他們今年營收已經翻了5倍。

為了完成上游的訂單,員工隊伍已經增加了60%左右,公司實行兩班倒制度,但依然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

“單子太多了,以前我們現在的生產能力,一天三班倒也就能幹4000噸,因為限電和生豆供應緊缺等因素,根本做不過來。”上述供應商向Tech星球坦言,這就好像到嘴邊的鴨子飛走了一樣可惜。

02 吃到更大塊的蛋糕

為了避免這種可惜再次出現,廠家的解決方法是擴產能。

一位供應鏈廠家正在建設自己的二期工廠。起初,他們的規劃是二期的年產能是6000噸,後來數目直接翻倍。

任何企業都想上下游通吃,這樣才能實現利潤的最大化。一家供應商原本只有生豆的加工產線,明年他們打算新增烘焙產線以及椰子粉產線。

擴張的一大隱患是一旦市場需求沒有這麼大,投入的時間、資源和資金都有急速貶值的風險。尤其是中國最大的新咖飲品牌瑞幸咖啡目前已經建設了兩個烘焙工廠,一個在屏南,一個在廈門,他們的年產能都達到了3萬噸。

“咖啡產業在全球來說是大品類,但是在中國來說是小品類。”天際咖啡李鵬告訴Tech星球,“國內咖啡供應大部分還集中在一些頭部企業,比如順大、天際、立宇、橋升、開展這幾家。”

3萬噸的產能對國內咖啡供應廠商來說,幾乎是個天文數字。“在國內,產能達到千噸的工廠屈指可數”,李鵬介紹說。上文提到的順大烘焙年產量超過10000噸。

國內最大豆粕電商平臺創始人劉雲表示,一個擁有200家店的咖啡連鎖品牌一年可以消耗200噸豆子。照此計算,門店總數為5259家的瑞幸,一年消耗的咖啡數量為5259噸,這遠遠低於目前它自建工廠的產能。

一個合理的猜測是,瑞幸很有可能為其他品牌提供生豆加工服務。

這吃走了部分供應鏈的生意。

但不少供應商表示,其實沒必要過度擔心。據倫敦國際咖啡組織資料顯示,2020年中國咖啡市場規模突破3000億元,預計2025年可以達到1萬億元。

今年上半年咖啡豆進口量同比增長104。3%,為6177萬千克,如果下半年維持不變,全年進口的咖啡豆就有超12萬噸。除去瑞幸烘焙工廠,依然有巨大的缺口。

同時,從生豆到消費者口中需要8-9個環節,而瑞幸也只涉足了烘焙。

蛋糕還有很大,唯一的問題是如何吃到它。因此,擴大產能是如今大部分工廠的第一要務。

迅速擴張考驗人員、管理和資金。“其實生產、質量管理不是我們最頭疼的事情,我們最大的壓力是資本的不確定性”,一位廠家負責人稱。

過去9個月的融資熱潮中,很少聽到任何一家咖啡供應商完成了融資。

投資供應鏈企業,是徹徹底底的長期主義。這對於追求短期內利潤最大化的風投機構來說,是萬萬不能碰的生意。

一位國內頭部供應商廠家告訴Tech星球,他們從今年3月開始融資,至今還沒有close。

03 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遊戲

咖啡生意看上去朝氣蓬勃,但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賺到熱錢。

業內人士向Tech星球分享了一個案例:雲南某工廠直播賣掛耳咖啡,直播爆火,一下子賣掉了5萬盒。但是後期因為工廠產能不穩定,導致遲遲交不上貨。

這是國內大部分中小廠的現狀。

在國內,廠家需要備很多貨,各種各樣的豆子,當市場沒有足夠多的訂單時,是否有足夠多的資金備貨是第一個考驗。

其次,在生產過程中,由於各家需求不一樣,拼配豆的比例不一樣,導致一些原料會造成積壓。倘若沒有足夠多的品牌方,積壓的結果只能是扔掉,惡性迴圈。

還有一個考驗是產能。當企業自動化程度不高的時候,生產效率是底下的。只有產能極大,才能提高生產效率,才可能規模化。

所以這些都指向一個要素:資源。

首先是資金,一個產能在千噸的咖啡烘焙工廠,動輒佔地幾十畝。

其次是人脈。一位財富自由的老闆在幾年前涉足咖啡生意,因為找不到懂行的人,工廠一度瀕臨破產。今年,他們挖來了在飲品行業有10多年經驗的業內人士,終於喘了口氣。為了留住他,老闆給予了部分股份。

但是在咖啡熱潮下,大廠吃肉,小廠也是可以喝到湯的。

“一些小廠可能也賺到了錢,但是他們更多的是賺個差價,網紅店一個月烘個20多斤豆子,30多斤豆子就了不起了”,一位業內人士稱,“大品牌是不會選擇他們的。”

最終的結果是,資源向頭部廠家集中,這是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