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美食】姜豔:旬陽的漿水面

旬陽的漿水面

文/姜豔

他鄉人實在無法明白旬陽人對漿水面的鐘情。包括近鄰安康市和白河縣。出了旬陽,漿水面是要被稱為臭水面或酸水面的。這些叫法,從名稱上就已經褻瀆了漿水面了。更有甚者,說什麼漿水裡面有致癌物云云,純屬是汙衊了。君不見多少鄉間老太,數十年來喜食漿水面,鶴髮童顏,牙齒脫光,還是“三天不吃漿水面,走路打爛躥”。

漿水面

JIANG

SHUI MIAN

要說漿水面,必須先說漿水。漿水需用罈子泡。最好是陶土罈子,玻璃罐子次之,不過倒也一目瞭然,自有其妙。最不濟,隨手用塑膠小桶泡製也無傷大雅。可以用來泡酸菜的時令青菜很多,春天最好的應該是越冬的大芥菜,葉子厚實,碧綠勁道,泡出來的漿水酸爽提神,入口綿長。春末夏初,地裡自己冒出來的野油菜是上好之選,葉子碧綠鮮嫩,泡出來的漿水自有一股天然的油菜香,尤為別的菜所不及,但吃油菜最好的就那幾天,長得太大就有些“柴”了,不過更有嚼勁,各有所愛。夏秋冬季節首選是蘿蔔纓子,尤其是那種杆杆嫩紅的,經水一泡更是紅嫩嫩,水汪汪,脆生生。這些我們旬陽農家包括大街小巷的菜市場,是從來都不缺的。萬一不方手,大白菜、小白菜、芹菜,甚至蔥葉子、甘藍,旬陽人是無所不泡的。旬陽人哪家沒有漿水罈子呢?在過去的鄉間,秋風漸起,就算是大雪封路,家裡有一大罈子蘿蔔纓子酸漿水,旬陽人就可以面上含笑,心中不慌了。

【故鄉美食】姜豔:旬陽的漿水面

以前的鄉村或城鎮,家裡來了客人,無論酒席多麼豐盛,末了的主食,主客於酒酣耳熱之際,定然會首先想到漿水面。無需多言,客人被酒圍困,“下面!”就是呼救了。主人回頭一句“下面”,廚房那位心領神會,知道酒席即將尾聲。只聽得廚房裡蔥姜吱吱作響,漿水酸菜一下鍋,酸爽之氣滿屋瀰漫,酒後的頭昏腦漲立即減了一半。

少頃,熱騰騰的麵條端上了桌,賢惠的主婦再佐以紅豔豔的油潑辣子,綠盈盈的香菜!適口者珍!酒席之後的人們也許吃不下主食,但我們旬陽人酒席之後沒有這神清氣爽的漿水面肚子裡就少了溫潤的後味兒,精神上就少了滿足的慰藉。

就是現在,旬陽人的酒席上,無論規格如何高,場面如何大,最後服務員輕聲細語地問“請問上什麼主食?”得到的回答大多是“漿水面片!”漿水面也根據需要繼承並開發了諸多新花樣:漿水面魚兒,漿水拌湯,漿水酸菜牛腩湯……

【故鄉美食】姜豔:旬陽的漿水面

旬陽

的漿水面

【故鄉美食】姜豔:旬陽的漿水面

不過,最純正的漿水面還是記憶裡的。

童年時候,鄉村的漿水面多為手擀,我的父親就是擀麵的好手。猶記得童年少年,散學回家,母親在灶前填火,柴火紅紅映著母親勞作之後的紅潤臉頰、晶亮汗珠。父親在案板前均勻有力節奏分明地擀麵,不大一會,麵條就喧騰著擁擠著在鍋裡歡鬧,我和妹妹蹦跳著去碗櫃拿碗,站在鍋臺邊等面出鍋……現在,80後的主婦們能擀一手好面的不多,我少年時就學會的擀麵活也因久不練習,逐漸荒廢,每次來了“貴客”,父親依然下廚,一展擀麵技巧,吃得大家酣暢淋漓。我也在客人們一句句“你多幸福”中酒不醉人人自醉了。

【故鄉美食】姜豔:旬陽的漿水面

妹妹工作在西安,吃不上漿水面,其實就算吃上,也是回回被她詬病,他鄉漿水面,怎麼能稱得上漿水面呢!每次回家,母親總要想辦法讓她帶上漿水酸菜。試過各種辦法,炒好的,擰乾的,冰凍的,妹妹都會打回電話說沒有家裡的味道好。怕委屈了酸菜漿水和妹妹那張嘴,母親就提著泡漿水的小罐罐上了火車。我這才驀然領悟之前多次在旬陽北站臺上看到過有人提著小罐小桶的緣由。但是哪怕是從旬陽帶去的酸菜漿水到了他鄉味道還是會大大改變,真是令人費解。莫非真如茅臺鎮的茅臺酒?旬陽的漿水面裡面融入了我們旬陽的山水和微風?融入了我們一代代旬陽主婦、旬陽女子的笑容?

【故鄉美食】姜豔:旬陽的漿水面

【故鄉美食】姜豔:旬陽的漿水面

每次讀到東坡的“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我就會情不自禁地想到漿水面,心想東坡只是口渴,若是我日高路長之際心中最盼的定然是漿水面一碗了。永不能忘的是有一次放暑假從學校回家,下了火車正是中午,驕陽似火。那時漢江南岸的公路少有行車,我徒步趕路。烈日下緊趕慢趕,想抄近路再翻一座山就到家,不曾想山後的烏雲說來就來,不一會兒烏雲崩塌,大雨眼看就來!滿山的樹枝亂搖中,路旁有人向我招手,“誰家女子?不要命了!大雨就要來了,快進屋!”進屋就是回家,一問之下知道是離家數月的學生娃,慈愛的母親一般的陌生主婦笑了,“想吃漿水面吧,馬上就好!”從菜園裡才拔回來的帶著泥土清香的新鮮蒜瓣剛剛長成,紅豔豔的辣椒,溫暖的笑臉!就著鮮香的漿水面,暖人肺腑,香入骨髓!飯後,閒話半晌,大雨已停,揮手告別,溫暖的笑臉在溪澗那邊揮手:“一碗漿水面,讓娃將就。”

行文至此,無法再寫下去,來碗漿水面!我親愛的漿水面!待我細細地洗了手,勻勻地切了菜,爆香了蔥薑蒜,漿水酸菜一下鍋,飽了肚腸,醉了情腸!

旬陽的漿水面

【故鄉美食】姜豔:旬陽的漿水面

作者簡介

姜豔,女,城關一中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