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小暑時節的習俗嗎?

你知道小暑時節的習俗嗎?

據說“食新”乃“食辛”,即小暑節氣後第一個辛日,今年的第一個辛日是7月13日。新米富含維生素B族、維生素E和谷維素。食新是客家人的習俗,在小暑過後嘗新米,農民將新割的稻穀碾成米後,做好飯供祀五穀大神和祖先,然後人人吃嘗新酒等。城市一般買少量新米與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所以,民間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說。

你知道小暑時節的習俗嗎?

小暑節氣,天氣炎熱而潮溼,給細菌、黴菌的生長創造了良好的環境,而三伏天的強紫外線,有殺死病菌、黴菌的作用。因此,在民間小暑節氣有曬書畫、衣服的習俗。小暑前後,家家戶戶把存放在箱底裡的棉衣、棉褲、毛衣、被褥等東西拿出來,到外面烈日下暴曬,可以去潮去溼,防黴防蛀,也寓意著去除一年的黴運。民諺有云:“六月六,人曬衣裳龍曬袍”。

你知道小暑時節的習俗嗎?

每年的6-8月,鱔魚最為滋補美味,俗話說,“小暑黃鱔賽人參”,小暑節氣正式品嚐黃鱔的最佳時節。入夏之後,黃鱔體壯而肥,進入產卵期,其滋味愈加鮮美,滋補功能也達到高峰期。中醫認為,黃鱔性溫味甘,具有補中益氣、補肝脾、除風溼、強筋骨等作用。

你知道小暑時節的習俗嗎?

一直以來,民間素有小暑吃藕的習俗,早在清咸豐年間,蓮藕就被欽定為御膳貢品了。因與“偶”同音,故民俗用食藕祝願婚姻美滿,又因其出汙泥而不染,與荷花同作為清廉高潔的人格象徵。在夏季空氣乾燥、補水又不足的時候,常吃蓮藕可以涼血、滋陰、清熱。對老年人來說,夏藕更是補養脾胃的好食材。

你知道小暑時節的習俗嗎?

中醫認為,綠豆芽性涼味甘,不僅能清暑熱、通經脈、解諸毒、補腎、利尿、消腫、滋陰壯陽、調五臟、美肌膚、利溼熱,還能降血脂和軟化血管,很適合夏季消暑解熱。綠豆芽的熱量很低,而水分和纖維素含量較高,可促進腸蠕動,具有通便的作用,是人們公認的夏季瘦身佳品。

你知道小暑時節的習俗嗎?

緊跟著小暑來的,是三伏天,俗話說“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伏日人們食慾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

你知道小暑時節的習俗嗎?

伏天吃麵的習俗由來已久,據說三國時期就已有了。常見的吃法有:湯麵,可以吃麵條,連帶著把湯喝了,不過麵湯中的鹽含量較高,不建議多喝。還有過水麵,也稱為撈麵、涼麵、打滷麵等,精方提醒大家,一般過一次水即可,衝多了會使部分B族維生素和鉀元素溶到水中,營養流失。還有炒麵,即將煮好的麵條加配料炒制而成,不過這種做法通常用油較多,不建議常吃。燜面,是將各種配料炒好,然後放入麵條加水燜制而成,營養損失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