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烤箱,那麼古人是怎樣做出可口的小點心的呢?

有人問:古代的丫環小姐怎麼能不用烤箱就做出美味的小菜呢?

糕點的製作方法有很多種,不需要全部用到烤箱裡,可以蒸,可以炸,可以煎,可以烙,還可以在火爐上烤等等。

從小家裡就沒有烤箱,很多小吃和其他小吃都是用蒸或炸的方式來製作的。但是對於烘焙來說,則操作不多,最多在家自己用爐火烤一些紅薯、土豆、年糕等簡單的配料,或者到街上買一些烘焙燒餅。

古代沒有烤箱,那麼古人是怎樣做出可口的小點心的呢?

就烹調而言,從人知道用火後不久就有了“烤”這種烹調方法。一開始是在火上烤,後來演變成把原料移出火焰的烘烤方法,古稱“炙”,然後有各種相應的工具。人類文明總是一步一步地向前發展的,我們現在使用的一些烹調工具也慢慢地從古代演變而來。

從我們當地的博物館裡看到的古代出土文物中都有與烹調有關的工具,其實古代人也非常聰明,心靈手巧。因此,即使沒有現代化的烤箱,我相信古人做美味的點心並非難事。

這張圖是中國古代的106行民間圖畫,是賣吊爐燒餅的:其人用泥爐一隻,內燒柴,鐵鏈掛在橫樑間,用白色的麵條做燒餅,上粘芝麻,置於泥爐下鐵盤內,少刻竟熟,名吊爐燒餅。

古代沒有烤箱,那麼古人是怎樣做出可口的小點心的呢?

儘管看不到實物,但是我們仔細地看了一下這段文字,這吊爐的構造,和現在的爐子有什麼不同?只有能量和外殼的變化。過去燒柴、燒炭,使用泥爐;現在則是用電爐烘焙,爐殼也變成了鐵製,但本質上都是透過烘焙使食物由生變熟。古代人用吊爐做燒餅,同樣,其他需要烘烤的點心也可以用吊爐來做。

事實上,別小看古人的智慧,就說我們現代人常吃的麵包吧,麵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000年。關於發酵歷史的最早記錄表明,奠定今天烘焙食品工業的先驅是古埃及人,而麵包作為一項技術是古埃及人發明的。

古代沒有烤箱,那麼古人是怎樣做出可口的小點心的呢?

古埃及人沒有烤箱,那他們用什麼來烤麵包呢?最早被埃及人使用的一種烤爐,用土砌成圓形,上面開了一個小口,以保持空氣流通,底部生火,當爐溫達到相當高時就熄滅爐火,撥起烘乾的灰燼,把調好的麵糰放到爐底,利用爐子裡的餘熱來烘烤。

若談到烘焙的發展歷史,那還有很多故事,還是談談我國古代的先民們是如何做點心的。

古代沒有烤箱,那麼古人是怎樣做出可口的小點心的呢?

“隨園食單”是清代食客袁枚寫的,其中有一小部分是專門介紹小吃的,主要是蒸法,我想做小吃用“蒸”這個方法在當時應該比較流行。

但是還有不一樣的,如“楊中丞西洋餅”:

把蛋清和飛面做成濃水,放到碗裡。打銅夾一把,頭做餅狀,如蝶形,上下兩面,銅夾合縫不到一分。生火烘烤銅夾子,撩起濃水,一糊一糊,夾在一起,瞬間成餅。白若雪,明若綿紙,微加冰糖,松仁屑。

一個糊狀的夾子,在這裡面的一個“夾子”,是指燒,烤的意思。看看上面的文字,我們完全可以想像製作西洋餅的工具是什麼樣子,“白如雪,明如紙,微加冰糖,松仁屑”的西洋餅讓我想起了茯苓餅。

然後有一個做“蕾絲月餅”:

明府家制花邊月餅,山東劉方伯以下沒有。餘嘗以轎迎其女廚來園製作,見用飛面拌豬油千團百魚,才以棗肉嵌為餡,裁成碗大,以手作其四邊菱花樣。以火盆二,上覆,下烤。棗子不去皮,取之鮮也;油不先煮,取之生也。內含上口而化,甘而不膩,松而不滯,其工夫全在此,愈多愈好。

以火盆二個,上下覆以炙其上”,這就是“炙其上”的意思。古代的人,在沒有烤箱的情況下,照樣可以做出精緻可口的點心,“上頭有口,下邊有味,味甘而不膩,松而不滯,其工作全在蒸餅的工具和方法上,一方面是製作餅子的技藝,主要還是廚師做餅的技藝。

我曾經看到一家烤肉店把配料放在鵝卵石上烤,當時我覺得很新奇。可是看過了《隨園食單》裡的一個“自然餅”的做法,才知道是我們現在正在學古人。

渭陽張荷塘明府,家制天然餅,用白飛面,加微糖及脂油為酥質,隨意去取餅樣,如碗大,不拘方圓,厚二分許。以純淨的小鵝卵石,襯以松香,隨其自凹,色半黃便起,松美異常。或者加一點鹽就可以了。

古代的人們,在沒有烤箱的情況下,製作出了許多花樣品種,這裡就不一一介紹了。我總覺得古人吃東西比我們現代人更講究,這在很多小說裡看到古代小吃的名字,都能感覺到不一樣。儘管不知道點心的味道是好還是不好,但它們所花的心血肯定不比現代人少。

古代沒有烤箱,那麼古人是怎樣做出可口的小點心的呢?

生命就像柴米油鹽,一瓢,一瓢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