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之茶 | 北苑貢茶 ,原來是這麼絕傳的

福茶之心

茶覺先生,食茶交友。

關注

“ 天下之茶建為最 , 建之北苑又為最 ” 。建指建州 , 北苑是宋代全國精製茶製作中心 , 北苑貢茶在歷史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北苑龍鳳團茶是我國茶葉生產中一顆絢麗璀燦的明星 。那麼這顆明星是怎麼隕落的呢?

福建之茶 | 北苑貢茶 ,原來是這麼絕傳的

北苑茶園始於南唐 , 盛於宋元 , 止於明初的四百多年間 , 一直作為國內貢茶的上 品 , 專供皇家享用 。宋徽宗趙佶撰寫的《大觀茶論》指出 : “ 本 (宋 ) 朝之興 , 歲修建溪之貢 , 龍團鳳餅 , 名冠天下 ” 。

當時 , 北苑貢茶地位高不可攀 、 名聲顯赫 , 有 “ 建溪官茶天下絕 ” 之殊榮 。然而 , 北苑龍鳳茶卻在歷史長河中淹沒了 。現在 , 就是在它的發祥地閩北一帶 , 絕大多數人都不知北苑龍鳳團茶為何物? 北苑茶園在何方?

福建之茶 | 北苑貢茶 ,原來是這麼絕傳的

一 、 北苑茶園確在建州東鳳凰山

“ 北苑茶園 ” 在歷史上享有盛名 , 卻因為宋人沈括在 《夢溪筆談 • 補筆談》 中說 : “ 今建州東鳳凰山 , 土人相傳謂之北苑 。言江南 (指南唐) 嘗置官領之 , 謂之北苑使 。予因讀李後主 ( 南唐李煜)文集 , 有北苑詩及北苑紀 , 知北苑乃江南禁苑 , 在金陵 (南京 ) , 非建安也 。” 造成北苑茶產地的誤區 。宋文學家范仲淹在 《與章眠從事鬥茶歌》詩中 , 為點出建茶的歷史悠久 , 使用了 “ 溪邊奇茗冠天下 , 武夷仙人從古栽 ”的字句 ,

更引來了 “ 帝規武夷作茶圃 ” 的說法 , 把鳳凰山與武夷山混淆 , 把北苑龍鳳茶的桂冠戴到了武夷山人頭 上 , 因而造成一樁糾纏不清的歷史公案 。

北苑 , 唐宋屬建州建安縣吉苑裡 , 在今天福建省建甌市東峰鎮鳳山一帶 。《北苑別錄》說 : “ 建安之東三十里有山曰鳳凰 , 其下值北苑 , 旁聯諸焙 , 厥土赤壤 , 厥茶惟上 ” 。裡中有個財主張廷暉 , 知其住地宜於植茶 , 開闢了百畝茶園 。閩龍啟元年 ( 9 3 3) 將鳳凰山方圓三十里茶園 , 全部獻給閩王 , 謀得閣門使的官職 。閩王便在鳳凰山辦起了御茶苑 , 隨後 “ 悉並遠近民茶入官焙 , 歲率六縣民丁採造之 ” , 這就是官焙的由來 , 因鳳凰山在閩國都 (福州 )北部 , 故稱 “ 北苑 ” 。

《嘉靖建寧府志》記載: “ 鳳山旁之壑源 、 沙溪皆產茶 , 官焙三十二 , 私焙十有四 , 內園三十六 , 外園二十八 , 內園以上供 , 外園以備賜予 ” 。北苑御茶苑設立 , 閩國駐建州的富沙王王延政派遣潘承祐監造北苑貢茶 , 初造臘麵茶繼造京鋌 。

福建之茶 | 北苑貢茶 ,原來是這麼絕傳的

建甌北苑御茶園遺址

南唐下建州 , 知其地山水奇秀 , 是產茶盛地 。嗣主李璟派製茶使到北苑創設龍焙 , 製造貢茶 。此後 , 北苑一直是全國矚目的名茶區 , 這就是 “ 帝規武夷作茶圃 ” 的詩句來源 。

《東溪試茶錄》:“ 自南唐歲率六縣民採造 , 大為民間所苦 。我宋建隆以來 , 環北苑近焙 , 歲取上供 , 外焙俱還民間…… 宋初官私焙千三百三十有六 , 其中官焙三十二 ” 。可見歲取上供茶者 , 僅北苑及其鄰近茶焙 。《北苑別錄》 記載北苑茶園有 “ 北苑茶正所產為曾坑 , 謂之正焙 , 非曾坑為沙溪 , 謂之外焙……廣袤三十餘里 , 自官坪而上為內園 , 官坑以下為外園 ” 。

《建甌縣誌》載 : “ (建州 )十二觀 , 北苑其一也 。有內園三十六 , 外園三十八 , 至明(朝) 盡廢 ” 。說明當時建州貢茶龍鳳團茶是以北苑為精製中心 。“ 宋時武夷茶未著 ” , 所謂 “ 溪邊奇茗冠天下 , 武夷仙人從古栽 ” 的奇茗 , 是透過 “ 北苑將期獻天子 , 林下雄豪先鬥美 ” 的鬥茶活動 , 其鬥品充官茶 , 集中北苑官焙精製貢茶 。這就是日本友人所贊 “ 北苑是中國古代精製茶的發祥地 ” 。

福建之茶 | 北苑貢茶 ,原來是這麼絕傳的

宋徽宗趙佶的《文會圖》是公認的茶宴描繪佳作

1983年 , 在建甌縣文物普查中 , 發現了宋代摩崖石刻 , 題記了北苑茶事 。在東峰鎮焙前村林壠鑿字巖 , 找到了宋代北苑茶焙遺址 , 證實了宋代北苑茶園確實在 “ 建州東鳳凰山 ” 。1995年元月 ,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前次長林屋晴三先生一行到建甌考察宋代北苑 , 面對 “ 北苑茶事 ” 石刻連聲讚歎 : “ 這是國寶 , 是重大的歷史發現 , 使我見到了中國古代精製茶發祥地 ” 。他捐資建亭保護宋代石刻永固 。

二 、何謂北苑龍鳳團茶

據《福建通志》援引有關古籍記載 : 北苑龍鳳團茶是一種餅狀茶團 , 屬蒸青片茶類 , 名叫龍鳳餅茶 , 也被稱為 “ 龍鳳茶 ” , “ 北苑貢茶 ” 等 。龍鳳茶團面上印有龍鳳花紋 : 龍紋者稱 “ 龍團 ” 、 “ 團龍 ” ; 有鳳紋者 稱 “ 鳳團 ” “ 團鳳 ” 合稱 “ 龍鳳團茶 ” 。又後製的直徑小的龍鳳茶 , 稱 “ 小龍團 ” 、 “ 小鳳團 ” 。龍鳳團茶又分大龍團 、 大鳳團和小龍團、 小鳳團等四種 。

福建之茶 | 北苑貢茶 ,原來是這麼絕傳的

大團八餅重一斤 , 小團二十餅重一斤 。大小團茶又按質量不同分為十個等級 , 分別名為龍茶 、 鳳茶 、 京挺 、 的乳 、 石 乳 、 頭金 、 白乳 、 蠟面 、 頭骨 、 次骨 。宮廷的官員也按等級享用 。北宋名臣楊憶的《談苑》說 : “ 龍茶以供乘輿及賜執政 、 親王 、 長公主 ; 餘皇族 、 學士 、 將帥皆鳳茶 ; 舍人 , 近 臣賜京挺 、 的乳 ; 館圖賜白乳 。” 小龍團茶中 , 最精絕的稱為 “ 密雲龍 ” , 專供皇帝享用 。

北苑龍鳳茶作為皇家專貢之後 , 其地位更是高不可攀 , 皇帝御品自然要顯示高於一切的地位 。

宋代北苑龍鳳茶有別於眾貢品 , 它有特定含義 , 享有皇家專利權 。後人把 “ 團茶 ” ( 片茶 )與 “ 龍鳳團茶 ” 相提並論 , 是不瞭解北苑龍鳳茶的特徵 , 不知 “ 團茶 ” 與 “ 龍鳳團茶 ” 有質的區別 , 是不能混為一談的 。

北苑龍鳳茶製造是把茶膏壓模在定型的模具上 ,上刻有龍鳳圖案 , 成型後,團餅面上有龍鳳紋飾 。龍自古以來是中華民族的帝王象徵 , 鳳代表著吉祥 , 龍鳳茶因此不同凡響 。宋太宗特置銀銅質的龍鳳模 。以別庶飲,更顯示了皇家御品的尊貴 , 也顯得北苑茶的華貴 。

北苑龍鳳茶的興盛 , 也是逐步發展形成的 。《畫墁錄》說 : “ 有唐茶品以陽羨上供 , 建溪北苑未著也 。貞元中 , 常袞為建州刺史 , 始蒸焙而研之 , 謂之研膏茶 , 其後稍為餅樣 ” 。建州屬南唐 時 , 嗣主李璟派北苑使建立 “ 北苑龍焙 ” , 徵集各縣名茶 , 歸龍焙精製 。將 “ 研膏茶 ” 加入龍腦改制 “ 臘麵茶 ” 。自此北苑茶嶄露頭角 , 聞名於唐宋茶壇 。

福建之茶 | 北苑貢茶 ,原來是這麼絕傳的

▲建甌市東峰鎮百年老茶園

北苑龍茶真正名震天下 , 留芳百世 , 則是貢茶使君 “ 前丁後蔡 ” 的功績 。

鹹平年間( 998 一 1003年) 丁謂為福建轉運使, 宋真宗下詔命他督造建安貢茶 , 先造鳳團 , 後造龍團 , 初貢不過四十餅 , “ 專以上供 , 雖近臣之家 , 徒聞而來嘗見 ” 。慶曆中( 1 0 4 1一 1 0 4 8年) 蔡襄知建州繼任福建轉運使 , 改制小龍團 , 其品極精 , 謂之 “ 小龍團 ” 。“ 凡二十餅重一斤 , 其價值金二兩 , 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 。” 賈青為福建漕 , 別出心裁 , 造密雲龍更加精奢,在包裝上更區別於其他貢品 。宋李公麟 《山莊義訓》畫題雲 : “ 世有靈芽 。 產夫七閩 , 匭包底貢 , 貴於上春密雲龍之珍 , 圓不逾寸 , 價兼百金 ” 。

宋文學家歐陽修: “ 自以諫官供奉杖內 , 至登二府 , 二十餘年 , 才獲一賜 , 藏以為寶 , 時有佳客 , 出而傳玩爾 ” 。府縣以下官員和平民百姓 , 怕連看上一眼都不可能 。這種奢靡之風雖不足取 , 但那精巧的工藝 , 反映了勞動者的智慧 , 是中國製茶工藝中的一種創造 。

從 “ 大龍團 ” 到 “ 小龍團 ” ,以至 “ 密雲龍 ”, 其製法精益求精 ,它推動了宋代雕版藝術和茶葉加工工藝及飲茶藝術的發展 。

福建之茶 | 北苑貢茶 ,原來是這麼絕傳的

然而 , 密雲龍還算不上團茶的最高峰 , 據《閩北茶業志》 引論的資料記載 , 建安龍鳳茶最精美 , 最繁盛的高峰 , 當為宣和年間 , 鄭可簡漕閩時之事 。他別出心裁 , 用 “ 銀線水芽 ” 造 “ 龍團勝雪 ” 名 “ 龍苑勝雪 ” 。它比密雲龍更為高貴 , 只專供皇帝享受 , 任何人不能僭用 , 朝廷中的大宦顯貴 , 別說沒有受賜的福分 , 即使見到者也無幾人 。關於龍團勝雪的原料和精製方法 ,《宜和北苑貢茶錄》記載十分詳細 。它所選的原料——銀線水芽 ;它是採擇新抽茶枝上的嫩尖芽 , 過蒸後剝去稍大的外葉 , 只取芽心中的一縷像銀線一樣晶瑩的部分 , 製成形後的龍團勝雪團餅面上有 小龍蜿蜓其上 。“ 蓋茶之妙 , 至勝雪極矣 ” !

明 • 許次紓《茶疏》說 : 這種茶 “ 一

( 片 ) 之值 40 萬錢 , 僅供數盂之啜爾 ” 。

北苑龍鳳茶造價昂貴 , 造一斤龍鳳茶團要花五六百個茶工 , 這種茶已經不是為飲用 , 而是吃氣派了 。它背離了商品價值 , 缺乏市場 , 促使北苑茶的衰落 。北苑龍鳳茶品式日益翻新 , 僅一個世紀中 , 龍鳳名品達四五十種 。在太宗和徽宗兩朝 , 北苑茶生產十分發達 , 從初貢40餅 , 逐漸發展到數萬斤 。據《元豐九域志》載 : 建安上貢龍鳳團茶為 820 斤 , 增至元符年間以片計 為 18000 片 ; 到了元豐時已達 47100 片 , 其 “ 制愈精品益出 ” , 僅宜和年間就造出新品 32 種之多 。

福建之茶 | 北苑貢茶 ,原來是這麼絕傳的

北苑龍鳳茶每年上貢綱次 , 古籍有不同記載 。《清波雜誌》說 : “ 照寧間 , 歲貢有 12綱凡 3 等41 名 ” 。《宣和北苑貢茶錄》載 : “ 歲分十餘綱 , 惟白茶與勝雪自驚蟄前興役 , 浹日乃成 。飛騎疾馳 , 不出仲春 , 已至京師 , 號為頭綱 ; 玉芽以下即先後以次發 , 逮貢足時 , 夏過半矣 。”

北苑龍鳳茶品質不斷臻美, 製茶技術有很大的發展 , 精益求精 , 形成一套獨特的比較完整的精製茶技術 , 把龍鳳茶製造工藝推到頂峰 , 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當代茶學家張天福在《一顆隕落的星》 中 , 對北苑龍鳳茶製作工藝概括為

“ 擇之必精 , 濯之必潔 , 蒸之必香 , 火之必良 , 一失其度 , 俱為茶病 ” 的總要求

據 《東溪試茶錄》 記載 : “ 蒸芽必熟 、 棄膏必盡 , 蒸芽未熟 , 則草木氣存 ; 去膏未盡 , 則色濁而味重 ; 受煙則香奪 , 壓黃則味失 , 此皆茶病 ” 。其製造工序 , 採葉 、 揀芽 、 濯芽 , 蒸芽 、 研碾 、 壓片(去膏 ) 、 烘焙 , 每道工序都十分精細 , 這套製作工藝 , 使北苑龍鳳茶用工巨大 , 造價驚人 。

三 、 這顆茶葉明星為什麼隕落

北苑龍鳳茶專為至高無上的皇帝制作 , 享用只有極少數人 。它的生產指導思想是不惜工本去迎合皇帝的需要 , 精心製造貢茶去博取高官 , 用徭役丁夫的血汗凝結起來的龍鳳茶 , 精奢華貴 , 與廣大社會需 求 , 完全相背 , 這只是皇帝才夠格消費的奢侈品 , 除皇帝之外 , 誰也不敢奢侈享受 , 因而完全失去了市場 , 其產品再好 , 技術再精妙 , 也失去其存在價值 。一旦改朝換代 , 就隨著皇帝晏駕和朝代更替而 “ 壽終正寢 ” , 成為皇家的殉葬御品。

福建之茶 | 北苑貢茶 ,原來是這麼絕傳的

在宋代的貢茶品中 , 北苑龍鳳茶確為珍品 , 但到了南宋 , 龍鳳茶逐漸衰落 , 沒有按其獨特製法生產 , 趨向散茶生產 , 龍鳳茶日趨粗糙 , 北苑日漸蕭條 , 龍鳳茶形質已非昔比 。明洪武二十四 年 , 明太祖 “ 詔天下產茶之地 , 歲有定額 , 以建寧為上 , 聽茶戶採進 , 勿預有司 。不得輾揉大小龍團 , 然而 , 祀典 , 貢額 , 猶為故也 ” 。《明史 • 食貨志 • 茶法》記載 : “ 福建建寧所貢最為上品 , 有探春 、 先春 、 次春 , 紫筍及薦新等號 。舊皆採而研之 , 壓以銀板為大小龍團 。太祖以其勞民傷財而罷造 , 惟令採茶芽以進 ” 。這兩段話 , 記述了北苑龍鳳茶走向衰退的情 景 。

曾有人把 “ 猶為故 ” , 理解為 “ 顯然是 指 明代大小龍團茶 仍有 ” 。

其實 , 當時洪武皇帝一道令下 , 這顆閃耀了四百多年的明星就隕落了 。

明太祖朱元璋雖然嗜茶 , 但他認為北苑這種製茶法勞民 , 所以下令罷造龍鳳茶 ; 這項恤民政策 , 無疑有其正確的一面 , 但龍鳳茶製法 , 也就隨之廢棄而絕傳了 。

舊法失傳 , 新法將代之而起 , 崇安縣令招黃山僧傳授松蘿製法的新工 藝 , 使武夷茶 “ 焙法實甲天下 ” 。“ 明朝建立 , 新貴們根本不知古代臘茶是怎麼回事 , 他們下令福建御茶園停製臘茶(龍鳳團茶 ) , 改制武夷松蘿 , 於是福建臘茶也就 “ 絕跡 了” 。

福建之茶 | 北苑貢茶 ,原來是這麼絕傳的

《閩小記》說 : “先是建州貢茶 稱北苑龍團 , 而武夷石乳之名未著 。至元設場於武夷 , 遂與北苑 並稱 , 今則但知有武夷 , 不知有北苑矣 ”。值得注意的是武夷製茶新法 ,使窮極工巧的龍鳳團茶為散形茶所代替 。“ 葉茶之用遍於中國 , 而外夷亦然 ,世不復知有末茶 (團茶 ) 矣 ” 。明清以降 , 北苑龍鳳茶製法失傳 , 茶品雖然消逝 , 但它的聲名 尚留於製茶史上 。建安北苑龍 鳳茶之 名 , 在諸多的茶文化著述中 , 還有 “ 藕斷絲連 ”之感 。明 • 李時珍 在撰《本草綱 目》 時 , 尚未改往日嗜茶 , 書中仍不時提到建安龍鳳團茶的功效……

“ 建溪官茶天下絕 , 獨領風騷四百載 ” 。她的聲名為建茶帶來了繁榮 。這歷史名茶之冠 , 不能因 “ 天上貢 ” 而遺忘 ,應予發掘的傳統名茶 。當代茶學家張天福在《一顆隕落的星》寫道 : “ 我想在科學昌明的今天 ,依靠那些珍貴的資料記載 ,只要用心探索 , 北苑法未始不可以起死回生 , 重新使之發出這顆遙遠星座的光輝 。”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同時也感謝作者的辛勤付出。如有侵權,請與我們及時聯絡!

— END —

福茶之心

微信 | fuchazhixin

茶覺先生,食茶交友

歡迎茶友互動,洽談茶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