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要急於扶起摔倒者:先判斷再應對,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

何不要急於扶起摔倒者:先判斷再應對,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

生活中會遇到不小心摔倒情況,自己爬起來拍拍灰,自嘲尷尬一番,灰溜溜走掉,這是常態。

非常有名的一個摔倒故事,發生在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身上,當時她來中國談判香港迴歸事宜,會議結束後在人民大會堂外臺階上不小摔倒,雖然沒有大礙,但尷尬不說,還引發世界輿論對其心理猜測。

輿論認為,撒切爾夫人原本想憑藉馬島戰爭大勝阿根廷士氣,在香港迴歸議題獲得優勢,結果被鄧公一句“主權問題不容談判”徹底打蒙,導致心理狀態不穩摔倒,當然這都是猜測。

不過,遇到特殊情況的摔倒,比如老年人摔倒或者是普通人嚴重摔倒,起不來,需要幫助時候,我們要學習點健康知識,不要急於幫助,要小心處理。

不要立即扶起來,根本目的是為了避免和防止二次傷害!

一般可以這樣處理,

首先不要扶,判斷意識清醒與否。

問怎麼了,判斷意識是否清醒正常,如果處於昏迷狀態,立即撥打120呼叫醫生,不要移動摔倒者,使其保持呼吸暢通即可,因為這時候往往是腦血管問題,避免挪動加重中風等疾病,當然可以採取禦寒防曬等措施。

其次,意識清醒的話也不要扶,再判斷是否骨折。

對於意識清醒者,告訴別害怕,自己會幫助,但不要著急起來,讓其慢慢活動手腳頭部,幫助活動也可以,如果確認有骨折,還要保持躺著,避免加重,還是撥打急救電話。

最後,確認意識清醒,沒有嚴重骨折,才可以

幫助起來,

先坐起來,再站立,過程一定慢,儘量依靠自己力量,休息後再考慮是否就醫檢查,確保放心。

這個過程,作為救助者一定不能著急,認為趕緊扶起來或者挪動下地方才好,豈不知很多時候“好心辦壞事”,尤其老年人受到二次傷害,加重康復難度。

專業人士做專業的事,我們不是專業救護人士,但可以成為專業救助者。

有時候,不幫助就是幫助,不急於幫助就是最好幫助,這就是先判斷再應對的道理。

這其實也是情緒管理過程,驚慌失措才會六神無主,本能的幫助挪動和扶起來,事情已經發生,保持穩定情緒,既來之則安之,躺平就躺平,不加重問題就行。

換個角度,如果自己不小心摔倒,也不要著急爬起來,反正已經躺平了,體會一下感受,嘗試手腳身體,如果判斷出現骨折等嚴重問題,不要讓人挪動,防止無知導致嚴重後果,立即撥打120請求專業救護。

當然,正常人不小心摔倒,沒有大礙,那就不妨接受狼狽,還可以藉此調侃一下,比如想試試躺平滋味,地球引力太大等。

美國總統里根有次發表演講,臺下里根夫人突然從座椅滑倒在地,確認無礙後,里根打趣說,“親愛的,我們不是說好了,只有在我演講不夠精彩時,你才可以如此嘛”。

小結,遇到有人摔倒在地,別古道心腸急於扶助,要先判斷意識清醒與否,再判斷骨折與否,確認無礙最後再幫助起來,扶人也是技術活,也要多學習,這就是先判斷再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