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游和辛棄疾有數次交集,二人臨終時均留下震撼人心之語

辛棄疾和陸游都是宋朝著名的愛國詩人。但是這兩位都沒怎麼做過正經的大官,按照現代人的說法,他們總是在基層,對於朝廷的決策,他們是無能為力的。

這兩位大詩人可以說生活在同一個年代,他們究竟有沒有交集呢?你別說,還真有這麼幾次交集,不過也只是不得志的兩個人,坐在一起互相調侃罷了。

陸游出生於宣和七年(1125年),病卒於嘉定三年(1210年)。辛棄疾出生於紹興十年(1140年),病卒於開禧三年(1207年)。總體來說,陸游比辛棄疾生得早,死得晚。可能是因為保養比較好的緣故,陸游比辛棄疾多活了18年的時間。

大家都是愛國詩人,大家都不得志,而且還出生於同一個時代。這要沒點交集,說出去都沒人信。

陸游在位仕途奔波的時候,辛棄疾還在北方義軍裡呢!所以這個時候兩個人肯定是沒有交集的。當時陸游飽讀詩書,因此早早到臨安參加進士科的考試。

家裡有關係就是不一樣,壓根不需要從基層考起,直奔進士就行了。可是陸游在考進士的時候,遇到了一個關係背景更硬的人,那就是秦壎。

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陸游科舉考試高中第一,結果秦檜的孫子秦壎也在這次考試之中。秦檜發現自己的孫子居然在陸游之下,大為惱怒,打算收拾主考官。

由於宋朝擴招嚴重,所以考完進士還不能做官,必須要透過禮部考試才能成為宋朝官員。因此第二年陸游再次參加禮部考試的時候,就被秦檜給刷下來了。

而辛棄疾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才帶著50多人闖入金國數萬大軍的大營,抓獲叛徒張安國,南下跑到南宋。所以從這個時候開始,陸游和辛棄疾才有可能有交集。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趙昚上臺,陸游成為了樞密院編修官,是在臨安本地辦公的。這一年辛棄疾從北方南下,也到了臨安,得到了宋孝宗的器重。

這期間陸游和辛棄疾,同朝為官,都寫了大量立志北伐,整頓軍紀的奏疏。因此不排除這兩位曾經共同在臨安城內把酒言歡,暢談軍事。可惜第二年陸游就被罷免為鎮江府通判,遠離政治中心了。

可是辛棄疾就不一樣了,他是行伍出身,在軍中早就對官場的那一套了如指掌了。因此辛棄疾在地方做了一堆小官以後,把自己做成了一個大富翁。

他從北方南下的時候,可謂是赤條條來去無牽掛,可是做了幾十年官以後,辛棄疾有了自己的稼軒山莊,就連朱熹前來旅遊的時候,都曾經感嘆,從來沒見過如此闊氣的莊園。

因此在嘉泰三年(1203年),陸游在紹興隱居的時候,辛棄疾被任命為紹興知府。兩個人終於有機會再次見面了。

63歲的辛棄疾,緊緊握著78歲的陸游的手,兩雙老眼垂淚相望,這一生都快過去了,可是他們倆的志向還沒有得以實現。

辛棄疾好日子過慣了,他一看昔日老友這日子咋過這麼慘呢?所以就主動提出要幫陸游改善生活。陸游眉頭一皺,似乎認為這還不是在用紹興本地百姓的民脂民膏嘛!所以就想當然地拒絕了辛棄疾。陸游對這件事,還有個小記載:“辛幼安每欲為築舍,予辭之,遂止。”甚至為了這件事,陸游還寫了一首詩《草堂》:“幸有湖邊舊草堂,敢煩地主築林塘。漉殘醅甕葛巾溼,插遍野梅紗帽香。風緊春寒那可敵,身閒晝漏不勝長。浩歌陌上君無怪,世譜推原自楚狂。”

其實這個時候的陸游,心裡是有一點負氣的。因為嘉泰二年(1202年),被罷官13年之久的陸游,曾經被宋寧宗喊回去編修國史,可是在編完國史以後,陸游依舊沒有得到重用。而且還被強制性退休了,陸游表示很冤枉啊,自己才78歲,還年輕得很吶!

嘉泰四年(1204年),辛棄疾被調入朝中,他是主戰派,入朝肯定標誌著朝廷的風向變了。果然如此,因為宰相韓侂冑打算北伐了!

陸游和辛棄疾有數次交集,二人臨終時均留下震撼人心之語

在臨行前,陸游曾經寫詩送別辛棄疾,鼓勵他早日收復失地!就是這首《送辛幼安殿撰造朝》:“稼軒落筆凌鮑謝,退避聲名稱學稼。十年高臥不出門,參透南宗牧牛話。功名固是券內事,且葺園廬了婚嫁。千篇昌谷詩滿囊,萬卷鄴侯書插架。忽然起冠東諸侯,黃旗皂纛從天下。聖朝仄席意未快,尺一東來煩促駕。大材小用古所嘆,管仲蕭何實流亞。天山掛旆或少須,先挽銀河洗嵩華。中原麟鳳爭自奮,殘虜犬羊何足嚇。但令小試出緒餘,青史英豪可雄跨。古來立事戒輕發,往往讒夫出乘罅。深仇積憤在逆胡,不用追思灞亭夜。”

在開禧二年(1206年),宋寧宗終於下令北伐。81歲的陸游躲在草堂裡,興奮之情溢於言表。認為收復國土有望了,再看看昔日好友辛棄疾,陸游卻有些愁眉不展。

因為辛棄疾長期被摁在鎮江府知府的任上,沒有任何作為。原來韓侂冑,只是想把辛棄疾,當成一個標誌而已,沒打算真正重用他。

1年後,韓侂冑北伐不利,而史彌遠發動政變滅了韓侂冑,再次和金國議和。再加上老友辛棄疾病重去世,陸游徹底陷入了絕望之中。

68歲的辛棄疾,始終都沒有等到朝廷重用他的時候,他是帶著遺憾離開人世的,在臨走前,辛棄疾高呼了兩聲:殺賊!殺賊!

辛棄疾是行伍出身,臨終遺言有些別緻可以理解。至於陸游就溫柔多了,他在85歲高齡時,由於對南宋命運的徹底絕望,最終病入膏肓。在臨走前,他留下了自己的絕筆詩《示兒》,不禁讓人淚目:“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