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第八雄”:二百三十年屢遭滅國危機,卻在稱王后迎滅頂之災

這是一個神秘的國家,史書記載它曾遭受多次致命打擊,卻又神奇地復國成功。。進入戰國後,它還一度稱王,壯大成“戰國八雄”,令世人為之驚歎。這個國家,就是中山國。

其實,早在西周晚期,中山國所在地就存在著一個國家:白狄人建立的鮮虞古國。

戰國“第八雄”:二百三十年屢遭滅國危機,卻在稱王后迎滅頂之災

正因鮮虞成名太早,又屬戎狄異族,且恰好臨近中原,人們常常將春秋初期的邢、衛滅國之禍歸罪於鮮虞。但實際上,邢、衛首次滅國是晉獻公東擴的結果——晉國向東擴張,擠壓了山西東南部赤狄的生存空間。赤狄被迫東下太行山入侵邢、衛,促成了這兩國的滅亡。此後,赤狄又與長狄聯手,多次入侵中原,對各諸侯國構成了巨大威脅。直至公元前594年,邲之戰失去霸業的晉國掉頭地向赤狄宣戰,消滅了赤狄潞氏國(今山西潞城東北),多年禍害中原的赤狄之禍才徹底消失。

雖然黃河以西的白狄部落時常與晉人為敵,但太行山以東的鮮虞諸國卻鮮少參與東周諸侯間的征伐。所以,鮮虞與東周列國長期和平相處,一直到春秋中晚期。

不過,東周局勢卻在此時發生了巨大變化。

公元前546年,在宋國左師向戌推動下,晉、楚兩大陣營簽訂了弭兵協議。從此後,晉國幾乎放棄了中原爭霸——晉國周邊的戎狄諸國開始倒黴了。

公元前541年,晉卿荀吳、魏舒率軍滅了山戎無終國(今山西太原東);公元前531年,荀吳藉口送燕伯回國,向鮮虞借道,滅了鮮虞附屬肥國(今河北石家莊藁城區西南);同年底,因為鮮虞國不服,荀吳再次率兵攻打鮮虞;公元前529年,荀吳再次率兵偷襲鮮虞,一直深入到中人(今河北唐縣西北);公元前527年,荀吳第四次攻打鮮虞,攻佔了鮮虞另一附屬鼓國(今河北晉州市);公元前520年,荀吳又徹底滅了鼓國。

戰國“第八雄”:二百三十年屢遭滅國危機,卻在稱王后迎滅頂之災

因為晉人的貪婪,鮮虞因為是戎狄異族莫名其妙地招來了禍患。

在晉人步步緊逼之下,鮮虞國突然遭受巨大危機,眼看就要滅國。不過,恰逢荀吳過世,讓晉國入侵鮮虞的步伐暫停了下來。

鮮虞,迎來了難得的喘息良機。

荀吳死後,晉國公室被邊緣化的趨勢愈發明顯,晉卿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突出。同時,因為晉卿處事不公,諸侯紛紛疏遠晉國,霸業日漸衰微。

公元前507年,晉人突然對鮮虞再次發起進攻。不想,枕戈待旦的鮮虞人卻在平中(大致在中人附近)大敗晉軍,還俘獲了晉國大夫觀虎。經過十多年的休生養息,鮮虞國力已得到恢復,並正式對外自稱中山國。鮮虞之所以又稱“中山”,是國都中人城中有座大山,因此而得名。

戰國“第八雄”:二百三十年屢遭滅國危機,卻在稱王后迎滅頂之災

平中大敗,徹底激怒了晉國。

在晉卿荀寅建議下,晉國再度放棄了中原爭霸,全力來對付中山國。公元前505年,晉國正卿士鞅親率大軍圍攻中山,以報觀虎被擒之恥。

可就在此時,東周再度天下大亂:吳王闔閭率軍攻破郢都,差點滅了楚國;王子朝餘黨發起叛亂,多次向晉國求援;齊、衛、鄭等多個諸侯國背叛了晉國,結盟聯手來對抗晉國……。國際環境突然惡化,讓晉人無法再專心對付鮮虞。外部矛盾凸顯,又進一步誘發了晉國內部矛盾。公元前497年,因為趙鞅私殺邯鄲午,誘發了晉國六卿間一場持續八年的大混戰。

晉國內亂,讓齊、衛、鄭、鮮虞等等與晉國有著深刻矛盾的諸國大為驚喜,紛紛支援範氏與中行氏,以圖渾水摸魚。公元前494年,鮮虞加入了齊、衛大軍,前往救援被圍攻的範氏,攻佔了晉國的棘蒲(今河北趙縣);公元前491年,邯鄲被趙鞅攻破,鮮虞又收留了戰敗的荀寅。中行氏與範氏,恰恰是對鮮虞傷害最大的兩大卿族。鮮虞放棄舊怨,大力支援這兩大卿族,這是想趁亂削弱晉國了。

戰國“第八雄”:二百三十年屢遭滅國危機,卻在稱王后迎滅頂之災

可惜的是,鮮虞人選錯了陣營,最終範氏、中行氏戰敗,被徹底趕出了晉國。不過,鮮虞倒也不是完全沒有收穫。因為王室劉氏與範氏世代聯姻,在這場內亂中周王室也支援了範氏。因為支援範氏,鮮虞得以被周王室封侯,正式成為諸侯國中的一員。

晉人對鮮虞支援中行氏與範氏當然十分氣憤。

公元前489年,在徹底平定範氏、中行氏之亂後,趙鞅立刻率師前往討伐鮮虞。不過,此時諸侯大多背叛了晉國,再加上南方吳、越相繼崛起稱霸,迫使晉國不得不將重心轉向了中原。在晉國眼鼻子底下的鮮虞,又一次獲得了苟延殘喘的機會。

戰國“第八雄”:二百三十年屢遭滅國危機,卻在稱王后迎滅頂之災

公元前476年,趙鞅去世,荀瑤成為正卿。荀瑤為人驕傲自大,在討伐過那些背叛晉國的諸侯國後,荀瑤又盯上了鮮虞國。因為晉國和鮮虞間還有一個鮮虞附屬國——仇由(今山西盂縣東北),荀瑤決心先滅了它。

然而,前往仇由國的道路崎嶇而難以通行。為此,荀瑤籌劃了許久,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

荀瑤先命人鑄成了一口大青銅鐘,然後說要送給仇由國君。青銅鐘是重要的禮器,在當時是地位和財富的象徵。仇由國君得此大禮,當然高興異常。可青銅鐘實在是太大,要從晉國運來,不修好道路是不行的。仇由國君不做他想,立刻召集人馬,準備修路。

就在此時,大臣赤章曼枝看出荀瑤居心不良,急忙阻止道:“不行。贈送重禮是小國侍奉大國行徑,現在大國反以重禮贈予小國,那麼大國軍隊一定會隨之前來。這口大鐘絕不能接受!”荀瑤是晉國正卿,與仇由國君非親非故,為何突然要送這麼重的大禮?其中必然有詐!

可仇由國君貪圖重禮,根本就不聽勸,耗費巨資修好道路,將這口大鐘從晉國接入了仇由國。

赤章曼枝見此,心知不妙,趕緊驅車逃離了仇由,來到了齊國。七個月後,晉國軍隊就沿著這條修好的道路,攻佔了仇由國!

戰國“第八雄”:二百三十年屢遭滅國危機,卻在稱王后迎滅頂之災

吞併仇由國後,荀瑤又在公元前459年攻伐中山,奪取了窮魚之丘(今河北淶水)。此前,趙鞅之子趙無恤也曾派人攻打中山,攻佔了左人(今河北唐縣西北)、中人兩城。連國都都已被攻佔,中山國是奄奄一息,幾乎就要亡國了。

可就在這生死關頭,歷史再度送給中山喘息的機會。

公元前455年,由於趙襄子不願向知氏進貢土地,荀瑤率韓、魏二家齊攻趙氏。三年後,趙氏成功策反韓、魏二家,聯手殺死荀瑤,然後私分了知氏土地。因為這場內亂,中山國再次躲過了殺身之禍。

戰國“第八雄”:二百三十年屢遭滅國危機,卻在稱王后迎滅頂之災

知氏被滅後,韓、趙、魏三家分晉的格局已經奠定。此時,魏氏逐漸在三家中脫穎而出。特別是魏文侯即位後,他尊賢好士,任賢用能,讓魏氏發展更加迅速。

公元前425年,還未正式即位的魏文侯就想要吞併中山國。

趙大夫常莊談得知此事後,立刻向趙襄子建議:“魏國如吞併中山,趙國就無立足之地了!您何不向中山國君請求立公子傾為正妻,趁機把她封在中山,那樣中山就必定能儲存下來!”魏氏吞併中山,就會對趙氏形成南北夾擊之勢,這當然是巨大隱患!

公子傾是魏文侯之女,早年嫁給了中山國君。這位中山國君,應該就是史書中沒能記下的中山文公。趙氏比鄰中山,對中山國的政治影響力巨大。趙襄子開口請求立公子傾為正妻,中山文公沒有不答應的道理。早年間趙氏攻佔了中人(即中山城),只要趁機把公子傾封到中山,鑑於她的特殊身份,中山國也就能逃過魏國的魔爪了。無論對趙氏,還是對中山,這都是兩全其美之事。

雖然趙襄子已進入人生末年,但他依然聽從建議,在去世前辦好了此事。

趙襄子是位強人,他出面來阻止魏國吞併中山,魏文侯作為後輩也不得不屈從。就這樣,趙、魏的互相算計,讓中山國再度躲過了一場危機。

戰國“第八雄”:二百三十年屢遭滅國危機,卻在稱王后迎滅頂之災

更何況,魏文侯女兒被立為正妻,還生下了中山國下一代國君——中山武公。未來的中山國,就是自己親外孫的,賢名在外的魏文侯怎麼好不顧親情,去攻打中山國呢?

一晃十多年過去,時局又發生了微妙變化。

公元前414年,中山文公去世,中山武公繼位成為國君。中山武公,是歷史文獻中提到的第一位中山國君。不過,剛即位的中山武公沒想到,中山國的滅頂之災即將到來。

之前魏文侯之所以放過中山國,是有趙襄子從中作梗。

可就在中山武公即位這幾年,趙國經歷了數次內亂,國力大大下降,對魏國制衡效應也大大降低。於是,公元前408年魏文侯舊事重提,再度策劃攻打中山。由於魏氏與中山之間還隔著趙氏,魏文侯還特意向趙烈侯商議借道。

戰國“第八雄”:二百三十年屢遭滅國危機,卻在稱王后迎滅頂之災

趙襄子當年都阻止魏國滅中山,趙烈侯當然不肯答應。可大臣趙利卻目光如炬,趕緊進諫:“這就過了。如果魏國攻打中山不克,那麼魏國一定會疲敝;魏國疲敝,趙國當然就威重。如果魏國攻克中山,必定無法越過趙氏而佔領中山。這就意味著,攻打中山的是魏國,可得到土地的必然是趙國!”

聽到此處,趙烈侯恍然大悟,立刻同意了魏人借道。

此後,魏氏將領樂羊三年鏖戰,終於攻破了中山。可中山國雖然戰敗,國民卻不願順從於魏,再加上女兒和親外孫這層關係,魏文侯也不好絕中山之祀。因此,魏文侯雖然吞併了中山國,還先後派兩位兒子駐守中山,可中山國後裔卻得以倖存了下來。自此後,中山國就成了魏國傀儡。

然而,世事難以預料。

公元前397年,魏文侯去世。繼位的魏武侯開始四處樹敵,不但與趙、韓決裂,還與齊、秦、楚等等東周強國多次開戰。魏國四處樹敵,戰火不斷,也就慢慢就放鬆了對中山國的控制。此時,中山人趁機再立中山武公兒子中山桓公為君,公開復國了。復國之後的中山桓公,將國都從顧(今河北定州)遷到了靈壽(今河北靈壽西北),率領國人踏上了復興之路。

《史記·趙世家》記載:公元前377年,趙國與中山戰於房子(今河北高邑西南);公元前376年,趙國再伐中山,在中人(今河北唐縣西北)大戰一場。

與強趙兩度大戰,足見此時中山國已完全擺脫了魏國控制。此時距離魏文侯滅中山,不過才三十餘年。

戰國“第八雄”:二百三十年屢遭滅國危機,卻在稱王后迎滅頂之災

為了保住來之不易的江山社稷,公元前369年,中山桓公還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修築長城,以防範外敵入侵。

能夠修築長城,足見中山國力又上了一個臺階。中山國,即將迎來鼎盛時代。

中山國復國之後,三晉內部矛盾與衝突加劇,齊、楚、秦等等強國先後崛起,讓三晉任何一國都無法專心對付中山國。因此,雖然東周列強的鬥爭越來越激烈,可在列強爭霸的縫隙下,中山國竟獲得了難得的發展良機。

戰國“第八雄”:二百三十年屢遭滅國危機,卻在稱王后迎滅頂之災

公元前318年,魏人公孫衍推動齊、魏、趙、燕、中山等等五國共同稱王。此前,楚國早在春秋早期就已僭越稱王,魏、齊二國在公元前334年稱王,秦國在公元前324年稱王。這次五國稱王,傳統中原諸侯宋、魯、衛等等沒能加入,中山國卻被推到前臺,足見中山國實力已得到公認。九十多年前,中山被魏國滅國;現在卻能與戰國七雄並列稱王,堪稱戰國“第八雄”!中山國復興的夢想,終於達成!

此時的中山國君,正是中山桓公之子。

但中山國君想稱王,卻遭到了齊國強烈反對。齊王派人出使魏、趙,慫恿二國:“寡人羞於與中山同稱王,希望與兩國一同討伐,以廢黜中山之王!”從這可知,中山國的飛速崛起,已經讓列強感受到威脅,想趁機壓制。

中山再強大,也不過是千乘之國。與動輒號稱數千乘甚至萬乘之國的七雄相比,仍然處在下風。因為稱王而招來滅國危機,顯然非中山國君所願。不過,中山稱王也不會是完全沒有機會。為了稱王,中山國君派出大臣張登在列國間遊說,並利用列強彼此相互忌憚的弱點,成功贏得了王號。

稱王之後的中山國,顯得越來越鋒芒畢露。

公元前314年,燕國爆發子之內亂。齊宣王率兵伐燕,中山國也派兵隨同前往。這次出征,齊、中山兩軍一路勢如破竹,取得大勝。中山國不但闢地數百里,還攻佔了燕國下都(今河北易縣)!

戰國“第八雄”:二百三十年屢遭滅國危機,卻在稱王后迎滅頂之災

剛剛稱王,又討伐燕國得勝;中山國的高速發展,讓趙國感受到了來自臥榻之側的巨大威脅。公元前306年,強制推行了胡服騎射改革的趙武靈王開始專心致志地對付中山國。此後,趙武靈王多次入侵中山國,徹底打斷了中山復興歷程:公元前299年,趙武靈王攻破中山,中山國國君(中山武公之孫)被迫逃亡齊國,後來死在了齊國;公元前296年,趙人又把末代中山國君尚遷徙到了膚施(今陝西榆林東南),中山國徹底消失在了歷史舞臺上……。

曾經多次躲過殺戮的中山國,卻在其國力達到鼎盛之時,遭遇了滅頂之災!

從鮮虞時期到最後滅國,中山國至少存在了四百八十餘年。在這四百八十多年裡,周王國經歷了從西周到東周、從春秋到戰國的歷史鉅變。雖然滾滾歷史車輪下,上演了無數次的弱肉強食故事,但中山國覆滅的經歷無疑最為特殊。

中山國原本屬於戎狄異族,鮮少存留文字記載的歷史。如果不是考古發掘出來的青銅器銘文,後人甚至連中山國的國君世系都不清不楚。

戰國“第八雄”:二百三十年屢遭滅國危機,卻在稱王后迎滅頂之災

儘管史料極度缺乏,但現存史料記載已充分體現出中山人的頑強:在春秋中晚期到戰國的二百三十多年裡,中山國數次遭遇滅國危機,卻都倖存了下來。中山之所以能多次躲過滅國危機,關鍵就在於鮮虞的民族凝聚力。有了這股強大的民族向心力,中山國才能在荀吳、士鞅、趙鞅、趙無恤、魏斯等東周梟雄的多次致命打擊下,頑強堅持到了戰國中後期,還步入了鼎盛時代。可惜,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力量太過強大,中山最終還是倒在了強趙腳下……。

曾經的戰國“第八雄”,卻在稱王后迎來了滅頂之災,怎能不令人嘆息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