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人窮得只能吃黑麵包、燉豆子的時候,中國人在吃啥?

歐洲歷史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古典時代、中世紀、近現代。其中中世紀是一個家喻戶曉的“黑暗時代”,當時的歐洲人的生活目標基本就只有一個——活著。

宗教禁錮著歐洲人的思想,科技和生產力也已經停滯不前,平民的努力彷彿都是為了歐洲貴族的享樂主義,毫無疑問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過往。

歐洲人窮得只能吃黑麵包、燉豆子的時候,中國人在吃啥?

好萊塢大片肯定沒少看,不少關於中世紀得取材都可以看到,當時的歐洲平民都是蓬頭垢面,破衣襤褸。

而且他們餐桌上的食物也很簡單,兩三塊硬麵包,配上一盤洋蔥燉豆子,撕著麵包蘸湯吃。

而且當時吃的麵包,根本不是現在烘焙店買到的香甜軟糯的麵包,而是沒有經過酵母發酵的“死麵”麵包,烤出來是沉甸甸的,放一段時間後會更硬。

所以他們只能一塊塊撕下來,蘸著菜湯吃。值得一提的是,對於這種硬邦邦的麵包,當時的很多歐洲婦女還會用來當防身武器。

歐洲人窮得只能吃黑麵包、燉豆子的時候,中國人在吃啥?

很多人可能會疑問,他們為什麼不去打獵釣魚呢?

因為歐洲中世紀,河流和森林都是貴族的領地,平民就算是撿一根柴火也要經過貴族的允許,更別說釣魚打獵吃肉了。

平常只有貴族能吃到肉,而平民只有過節時才有機會吃上肉,而且對於肉的種類也毫不在意,除了牛羊肉,他們的餐桌上還會出現各種禽鳥:天鵝、八哥、布穀鳥、鵪鶉等等……

而且對於玉米和土豆西紅柿之類的蔬菜,因為沒有流入歐洲,所以平民只能吃豆子了。

歐洲人窮得只能吃黑麵包、燉豆子的時候,中國人在吃啥?

天鵝成為美食

再加上他們當時香料匱乏,更不用想能做出什麼美味的食物。

你看現在的西方人,基本不吃動物內臟,可能是從前沒有香料做出來的內臟很難吃,所以富裕後乾脆就不吃了。

歐洲人窮得只能吃黑麵包、燉豆子的時候,中國人在吃啥?

而與歐洲中世紀同時代的中國,正是唐宋時期。

說到這裡,可能很多人都像我一樣,想到了北宋文人大家蘇軾了,因為蘇軾不僅詩寫的好,還是個地地道道的美食家,東坡肉和東坡肘子都因他的喜愛,遠近聞名以致今日也家喻戶曉。

蘇軾的一首《豬肉頌》,描寫出了與今日“天價豬肉”完全不同的景象。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

短短兩行字,已經說的人嚮往無比。

那麼我就來聊一下唐宋時期的平民飲食。

歐洲人窮得只能吃黑麵包、燉豆子的時候,中國人在吃啥?

東坡肉

盛唐文化向來是影視大製作的常客,不可否認那種繁華喧囂,是現代人看完後都向往的,再加上唐朝熱衷於與世界各國文化交流,是一個包容性極強的時期,所以飲食也相對來說更多樣。

唐朝時期的主要烹飪方式有:蒸、烤、煮,雖然炒菜還沒有出現,但是花樣也很多,主食主要以麵食為主,尤其是胡餅,是絕對不可錯過的。

而且唐朝還有生魚片,稱為“膾”,魚片上搭配翠綠的蔬菜絲,漂亮又精緻。

像餛飩,粽子,櫻桃畢羅,魚肉湯也都是個頂個的美味。

對於山林野味,唐朝人也沒放過,那些喜歡遊走四方的文人雅士,對於河鮮野味都不在話下。

歐洲人窮得只能吃黑麵包、燉豆子的時候,中國人在吃啥?

就連今天許多小夥伴愛吃的田雞,早在唐朝時期就已經記載過了。

到了宋朝開放宵禁時期,夜市小吃迅速登場,古代的生活也不乏味嘛。

各種瓜果蜜餞,冷飲點心應有盡有,烤鴨燒雞,肉乾也都不在話下。

小吃的話,像“角子”(餃子)、“索餅”(麵條)、“焦鹼水錐”(炸元宵)、“浮糰子”(湯圓)等等也不在話下。

而且宋朝時期不僅發明了炒菜,還發明瞭膨化食品!

很多人可能不相信唐宋的伙食會有這麼,這就要科普一下:宋朝GDP比當時西方國家的GDP總和還要高,而且宋朝比唐朝更富裕!

歐洲人窮得只能吃黑麵包、燉豆子的時候,中國人在吃啥?

宋朝美食錄

同時宋朝也就出現了一種“人傻錢多”的假象,因為太有錢,周圍虎視眈眈,蒙古、契丹等輪番的來挑釁。

但當時宋朝也不在意,甭管打仗打贏了還是打輸了,都賠給你錢,這可能就是有錢任性吧。

而這些賠給邊境的錢,最終也會靠著外貿交易翻倍賺回來……簡單來說,只要不打仗,給多少錢都沒問題。

這樣同時期和歐洲對比一下,原來我們的飲食文化有這麼大的懸殊,心中也有了一絲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