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洗腦神曲在你的耳朵裡種了一隻“耳蟲”

編審:HS

排版:李雪薇

柏拉圖曾經說過,我會教孩子們音樂、物理和哲學。而音樂是最重要的,因為音樂和所有藝術一樣,是學習的關鍵。

確實,音樂在我們的生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繁忙的工作之餘,音樂讓我們解壓,放鬆心情。但是,我們有時也會遇到另外一種情況。在夜深人靜或專心敲鍵盤時,腦海中突然迴響起一段旋律和節奏,完全停不下來,甚至還會不自覺的哼出來,令人不堪其擾。

比如說,

“雪花飄飄,北風蕭蕭”。

當心!洗腦神曲在你的耳朵裡種了一隻“耳蟲”

你能用正常語氣念出這句話嗎?還是滿腦子裡都是費玉清的經典唱腔?

這種同一段旋律在腦內迴圈播放的現象,究竟是什麼神秘力量在作祟?

耳蟲是一隻什麼蟲?

很長一段時間裡,醫學專家們也好奇這種現象是怎麼形成的。

斯坦利·科布醫學院的精神病學教授DavidSilbersweig就進行過相關研究,他在2018發表過一篇音樂對神經生物學的影響的論文,研究了為什麼我們的大腦中會響起特定的旋律。

當心!洗腦神曲在你的耳朵裡種了一隻“耳蟲”

在醫學領域,歌曲或其他音樂作品的某個片段不由自主地在腦子裡反覆出現,並且不受大腦控制的現象,有一個別致的說法——“耳蟲(earworm)”。

因為它就像蟲子一樣在耳朵裡面安了家,而且時不時地鑽出來。

“耳蟲”這個詞來自於德語Ohrwurm,本意是認知之癢,即大腦會不自覺的“撓”它。

它是由精神病學家CorneliusEckert於1979年創造的。本質上,它就是一個迴圈的音樂片段,通常大約20秒長,自動進入我們的意識,並不斷重複播放。

根據美國心理協會的研究,有一些特定的特徵使歌曲更有可能成為耳蟲。耳蟲歌曲通常有一個明快的節奏和易於記憶的旋律。當然,也有的耳蟲有不尋常的間隔或重複,使他們從其他歌曲中脫穎而出。比如曲子有重複的段落,某些音符較長,音符之間的間隔更小。

此外,那些能引起某種情緒波動的歌曲,或是與特定記憶有關的歌曲,往往都會在我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成為耳蟲。

與其他歌曲相比,耳蟲歌曲在電臺播放的頻率也更高,通常會在排行榜上名列前茅。隨著近些年短影片平臺的快速發展,這些平臺也成為了耳蟲歌曲氾濫的地方。

當心!洗腦神曲在你的耳朵裡種了一隻“耳蟲”

耳蟲的形成

在耳蟲相關的研究中,醫學家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觀察了大腦的結構,並有了一些新發現。

大腦顳葉的聽覺皮層參與了音樂感知,該皮層與深顳葉區域(如海馬體或海馬體旁回)之間的聯絡在記憶編碼和提取中起著重要作用。例如某件事在我們大腦中形成記憶的過程,就像一個記憶便箋簿,然後保持一定的時間,大腦中的音樂迴圈也基本如此。

所以大腦中存在著支援音樂、記憶、注意力等功能的網路,並在大腦中保留某些東西和工作記憶。

它們與大腦的情緒區域有著某種連線,比如杏仁核,與顯著性和消極情緒有關,腹側紋狀體,或伏隔核,與積極情緒和獎勵有關。這些都是與耳蟲有關的元素。

大腦中涉及這些區域的連線如果“卡住”了,就會導致音樂記憶自動播放。一些研究表明,工作記憶有困難的人,如那些患有注意力缺陷障礙的人,可能較少經歷耳蟲現象,而患有強迫症的人,如果他們的大腦中存在這些音樂迴圈,可能更容易發生耳蟲現象。

根據JamesKellaris的研究,98%的人都經歷過耳蟲。女性和男性同樣經常經歷這種現象,但對女性來說,耳蟲持續的時間更長,也更容易激怒她們。Kellaris的統計資料表明,耳蟲中有歌詞的歌曲可能佔了73。7%,而器樂可能只佔7。7%。

如何擺脫耳蟲

如果你想擺脫耳蟲,可以嘗試分散注意力,比如去做一些其他事情。

因為,其他的活動會需要使用大腦的某些區域、迴路和功能,將耳蟲趕走。

也有說法建議,讓耳蟲自然而來,自然而走,儘量不要過於專注於它。或者再去播放別的音樂,用其他音樂來驅趕腦子裡的東西。

西華盛頓大學的科學家發現,中等難度的任務(如字謎、數獨遊戲或閱讀小說)是阻止“耳蟲”並減少其復發的有效方法。

雷丁大學心理與臨床語言科學學院2015年的一項研究報告表明,嚼口香糖也可以幫助遮蔽聽覺短期記憶或“工作”記憶中的潛意識迴圈成分,這些記憶與生成和操縱聽覺和音樂影象有關。

現在,各種網際網路軟體都擁有豐富的多媒體效果,許多人每天都要聽好幾個小時的音樂,尤其經常是在臨睡前聽。美國貝勒大學的睡眠科學家MichaelScullin博士,還特地研究了聽音樂是否會影響睡眠。

在一項研究中,他選擇了199個經常聽音樂的人的樣本,平均年齡35。9歲。報告說,他們夜間經常會有耳蟲現象發生,因此睡眠質量較差。在另一項研究中,樣本數量為50,平均年齡21。2歲。研究人員隨機分配每個參與者睡覺前聽抒情或純器樂音樂,發現聽純音樂的夜間“耳蟲”的發病率更高。

在這兩項研究,耳蟲都是在醒來時發生的,這表明,睡眠中的大腦會繼續處理音樂旋律。

第三項研究透過顯示額葉緩慢振盪活動顯著增加,這是睡眠依賴記憶鞏固的標誌,這也驗證了前兩組研究。因此,某些型別的音樂可以透過誘發長期的耳蟲來擾亂夜間睡眠,這種耳蟲會被自發的記憶重新啟用過程延續下去。

研究人員發現,經歷耳蟲效應的人更難入睡,夜間醒來的次數更多,在淺睡眠階段花費的時間更長。

與很少經歷耳蟲的人相比,每週一次或多次發生耳蟲效應的人,睡眠質量差的可能性是前者的六倍。

令人驚訝的是,該研究發現,一些器樂音樂(無人聲)比抒情歌曲更容易導致耳蟲效應和破壞睡眠質量。

根據這些已有的研究,我們已經可以瞭解到:幾乎所有人都會有耳蟲。而睡前聽歌,可能會增加耳蟲效應,導致人在睡著之後,大腦內仍會單曲迴圈聽到的音樂,從而就會對睡眠質量造成影響。很多人有時會在失眠的時候透過聽音樂的方式來達到助眠的效果,其實這可能適得其反。睡覺時聽音樂,可能會導致失眠的程度加重,還可能導致一直無法進入深度睡眠狀態。因此,建議人們在睡覺之前要儘量避免聽音樂,防止耳蟲的“築巢”。

還有就是,儘量不要單曲迴圈。

所以,你2021年音樂總結報告中迴圈最多的那首,今年就少聽點吧。

參考連結:

https://www。liciwang。com/pic/%E5%90%AC%E9%9F%B3%E4%B9%90gif/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