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五國伐齊又田單復國後,齊國五六十年為何沒有半點作為

對於戰國時期來說,想來大家最為熟悉的是秦的統一,而在之前的時候,卻是發生過很多的戰爭,而其中更是有著不少經典戰爭,比如五國伐齊,而在這之後便是有著田單復國的事情,但是齊國在復國後的五六十年間為何沒有半點作為呢?對此大家是怎麼看待的呢?下面小編就來跟大家聊一下這個話題。

自五國伐齊又田單復國後,齊國五六十年為何沒有半點作為

自從田單復齊後,齊國卻沒有中興,淪為二流國家,不思進取,這是為什麼呢?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齊襄王非中興之君

在樂毅伐齊期間,齊湣王死於非命,齊人擁立其子齊襄王。然而,齊襄王實在不是中興之君。在齊國只剩下兩城苦戰時,齊襄王非但沒有挺而而出,領導抗燕鬥爭,反而逃到深山老林中,對復國全然失去信心。直到田單復國後,在山中修了棧道木閣,把齊襄王這個縮頭烏龜國王給請出山了。

自五國伐齊又田單復國後,齊國五六十年為何沒有半點作為

第二、打擊排擠田單

齊國復國後,百廢待興,倘若齊襄王能重用像田單這樣的名臣,齊國還是很有希望的。但是,田單功高震主,齊襄王對他不免會有心虛、嫉妒甚至恐懼感。有一回,田單見一老人受凍,脫下皮裘給老人穿上。齊襄王的第一反應,就是田單在收買人心,心懷不軌。君王的邏輯與常人可不同,寧可把人往壞裡想。齊襄王的幾個寵臣乘機進諂,誣陷田單,說他名義上是臣子,實際上與國君沒分別。這時的田單可以說處境十分危機,隨時都可能被陷害。如果不是有貂勃這樣敢於直諫的大臣,他可能死無葬身之地了。遇到如此平庸的君主,齊國如何復興呢?

自五國伐齊又田單復國後,齊國五六十年為何沒有半點作為

第三、人才匱乏

五國破齊,齊國大敗,齊閔王被殺。可以想象得到,齊國肯定有一大批人才死在戰亂之中,比如賢士王蠋就因為拒不事燕而自殺。在燕國對齊國的實際控制時期,樂毅採取了包括祭祀齊桓公和管仲等在內的一系列措施,來收服齊國民心。這些懷柔政策還是起了作用的,以至於接受燕國爵位的達一百多人。這些人當然不會是普通人,都是齊國朝堂之上的貴族。雖然史書沒有記載這些人是否受到了懲罰,但是他們依然受到重用的可能性會降低。這樣,五國破齊死一批,因為降燕棄一批,齊國還會有多少治國安邦的賢人可用?

自五國伐齊又田單復國後,齊國五六十年為何沒有半點作為

僅有的人才田單,還被齊王以三座城池的價格“賣”給了趙國,幫助趙國攻燕,拔中陽;攻韓注人,拔之。田單還做了趙國國相,被封為都平君,最後很可能死在了趙國。不過,田單死後應該還是回到了齊國,他的墓就在他的齊國封地安平城(現在的皇城鎮駐地)。趙國在最後時刻用以抵抗秦軍的顏聚也是齊國人。

自五國伐齊又田單復國後,齊國五六十年為何沒有半點作為

第四、君王后的保守外交

齊襄王去世後,其子齊王建繼位,真正大權落入齊襄王的王后、齊王建的母親手中,在史書裡,她被稱為“君王后”。君王后是女流之輩,所以也不能指望她有雄才大略,她的目標就是保住齊國的和平。為此,她推行的外交政策是:獨立自主,不結盟。大家都知道,當時秦國最強,東方諸國為了對付秦國,祭出的法寶是合縱運動。而齊國搞不結盟,對於東方諸侯的合縱,齊國一概不參加。

自五國伐齊又田單復國後,齊國五六十年為何沒有半點作為

君王后的這一套外交政策,對維持齊國的穩定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她生前,齊國既不是東方五國的盟友,也不是秦國的盟友,由於在外交上保持一種超然的態度,秦國無意攻齊,而東方諸侯也忙著對付秦國,誰來理會齊國呢?故而齊國“四十餘年不受兵”,成為亂世中的一片淨土。

自五國伐齊又田單復國後,齊國五六十年為何沒有半點作為

第五、君王后去世後,齊國外交倒向秦國

君王后去世後,齊國的外交政策開始走樣了。齊國宰相後勝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親秦分子,秦國也花費巨資,收買後勝的賓客門人。秦國的反間計大獲成功,後勝執政時,齊國開始偏離中庸的外交,向秦國靠攏,他甚至建議齊王建朝見秦王,實際上就是俯首稱臣。齊國是鐵了心要當一個“永久中立國”,幾乎放棄了必要的軍備,“不修攻戰之備”,同時,“不助五國攻秦”。齊國眼睜睜看著東方其他五國被一一消滅,完全無動於衷。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齊國最終也被秦國滅了,齊王建被流放餓死。

自五國伐齊又田單復國後,齊國五六十年為何沒有半點作為

綜上所述,小編認為在復國之後之所以沒有什麼作為,主要是君王的不作為,對於田單的排擠,以及人才上的匱乏所造成的,同時在外交政策的舉措也是使得其沒有作為的因素。對此大家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