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中的醫家傳記

《史記》是中國第一部記傳體通史,作者西漢·司馬遷(公元前145—前87年)。書中對漢武帝以前有關名醫的傳記、醫藥史事、醫籍文獻等都有所反映。《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是司馬遷為先秦名醫扁鵲和西漢醫家淳于意所立的傳記,開創了在正史中為名醫立傳之先例。

關於扁鵲的事蹟,從戰國末期至西漢時期,社會上流傳很廣,司馬遷選用了扁鵲的3則醫案。這三則醫案即辨趙簡子昏迷、虢太子屍厥、扁鵲望齊桓候之色等,雖然簡短,但寓意深刻。醫學教|育網蒐集整理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序》中寫道:“餘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嘆其才秀也。”

《史記·倉公傳》的主體部分,是取材於淳于意答詔的實錄,選用了淳于意往日診病的簿記——“診籍”中的25則醫案。其中既有成功的經驗,也記載有失誤、死亡的案例。所治的病人有王公貴族,也有貧民奴婢,從涉及範圍看包括了臨床各科,在診療方法上反映了淳于意在臨床上脈證合參、針藥並用等特色,在醫理方面,淳于意有一套獨到的見解,在淳于意的傳中所反映的學術內容、史料的真實性方面,超過了扁鵲傳。

《扁鵲倉公列傳》的首尾部分,主要介紹醫家的生平事蹟和師承關係。這無論在兩位醫家傳記的寫作上,還是在他們經歷中,有許多共同的方面。他們雖出身地位低微,但他們學有師授、四處行醫,隨俗為變,把原來十分神秘的醫學單傳方式變為公開帶徒多人的教授方式,避免了醫術的失傳,反映了早期醫學私學傳授的情況。

司馬遷在《扁鵲倉公列傳》中表述了這兩位名醫高尚的醫德,如淳于意在被詔問診病決死生能否完全無失誤時,他回答說:“意治病人,必先切其脈,乃治之。敗逆者不可治,其順者乃治之,心不精脈,所期死主視可治,時時失之,臣意不能全也。”這種謙虛求實的精神,難能可貴。

《扁鵲倉公列傳》,是現存最早的醫學家傳記,司馬遷對醫學家的姓名、籍裡,生平事蹟、治療疾病的醫案,成功失敗的經驗與教訓,師承關係等等,進行了系統的敘述。出色的總結了他們的學術思想、社會關係、人際關係以及其對醫學發展的影響,更進而論述了當代醫學發展的水平,以及科學的指出“六不治”思想,對醫學的發展有著指導的意義。所有這些都為歷代醫學人物之研究樹立了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