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功法之一,“磨合後圓”,它能使你功力遞增

山崩地裂,海枯石爛。武學象形取意,一顆石子,輕拋入湖,泛起層層漣漪,內家動態如此。一根線兒,掛個墜兒,吊起來,自然垂勁,隱喻勁要松沉。松不是軟,前提是開啟。有了張力,再松下,就出了沉。我不靠著你,你莫要依著我,我中我的,你守你的,各有各的疆土。後頭接勁,前頭放勁。好比扇子,講究抱頭,十八方也好,十六方也罷,開合要有扇骨,尾部有個牛角釘,合上一根軸,開啟才能扇風。萬物必有核心。核心幹嘛使,從哪裡開始,從哪裡結束。鞋再漂亮,也得合腳,就像步子,一步出去,卡尺般的準,說明心裡有準星,這也是格物。面板觸感靈,就得輕運勁。死勁讓人遲鈍,活勁越練越靈。東西練敏感了,很多道理就出來了,感官力提升,體感清晰。

太極拳功法之一,“磨合後圓”,它能使你功力遞增

風中瘦金,拳中太極。勁練深了,必要練細,抻得越細就越韌,彈性才好,壓強還大。抻別忘了擰,抻擰不分家。動物四條腿,人立了起來,兩條腿著地,人的平衡比動作難。好的武術家,都練胯。胯是個統稱,精準一點,要練髖臼關節。蹲牆,是個方便法門,可以開拓髖關節空間,使股骨頭強化。開胯有什麼用,勁傳導快,重心靈活,自重性好。人的重心靈活了,平衡感大幅提升。高明的拳,重心不在腳上,在於換胯。腳步邁得小,胯動得靈,勁換得微妙。科學研究發現,訓練骨力,使骨壁增厚,有效鍛鍊骨小梁,造血機能增強。能否將勁練到骨頭上,是一個大問題,讓勁幫助造血,是內家研究課題。好比說,易筋經見效快,透過特殊結構,改造筋骨。洗髓經,嚴格的說,是一種吐納術,對於初學,作用不大。功夫深的人,透過內功動力,將氧氣打到體內極深處,激發喚醒能量。內壓夠,內力充沛,吐納就顯出效果了,再配合不同結構,深層次開發內空間,成為了可能,這就是內家武學。打坐,也不是坐那等著,外面看不出來,裡頭開疆擴土。好比形意拳,為何叫三體式,一般理解為,上中下三盤,實則不然。三體,固體,液體,氣體。固體筋骨皮,液體血水津,這個氣體,不是空氣,是先天壓強。結構對了,得力。練出松沉,津血氧人。內動功深,增壓固本。三體就是一體,合勁為尊。合得住,就強大合不住,就慫。氣血,功勁,內壓,充盈於背,這種程度很深。

太極拳功法之一,“磨合後圓”,它能使你功力遞增

有人問,胳膊不用勁,勁從哪裡來?源頭有三,結構的整,自重的沉,內腔的密。若練筋腱,就必須放長,肌肉緊粗,筋腱反倒軟了。筋腱強大,肌肉彈力才能出來。彈力好,爆發力不會差。爆發力,來自臀背腿。怎麼用背勁呢,背勁不是用的,用的還是手,但力道來自背後,這個勁大很多。打拳就是這樣,後面靠著牆,前頭抱著球,尺橈擰似鑽。後背像大網,又像球面兒,不是駝背,說的是勁。球勁在背後,左右轉腰時,後背靠掤勁不能丟,丟了就薄了。武功如此,力厚的降伏力薄的。好比說,退步壓肘,其實壓得不是肘,是拉張脊背勁。三換掌,換得不是掌,換得是腰背勁。掩手肱捶,發力靠的是,蹬地送髖,合背開胸,矛盾擰挒勁。披身捶,實則核心是磨盤勁。抱好丹田,左右磨腰。磨的意思,下盤穩住不動,小腹抱縮,中盤才轉得力,邊轉腰邊掤背,好像有人推你後背,你用丹田吃住勁。開髖開背時,要做好沉肘,小臂立起來擰,背闊肌一鬆一緊,轉肚子合胸,把勁攏住了,別發散,先求一整,再圖松沉,這樣的拳渾厚。有句話叫,內練一口氣,這口氣就是內壓,從裡頭往後背擴充,氣球膨脹,這是內家功勁。大腹大齒輪,小腹小齒輪,小腹給力,大腹旋動,能練出內拋物力,就厲害了。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太極浮屠。打拳是肋與背的藝術,我摸過很多高手的背,給我印象深刻,厚實圓闊,膨脹感強,打起拳來,背上隱隱有力量流動,並非肌肉運動,這股暗力,來自內部,是深層組織運動。

太極拳功法之一,“磨合後圓”,它能使你功力遞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