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與六祖慧能4問4答,終成一代高僧,圓寂時1000只大雁護駕西歸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首膾炙人口的佛偈正是出自禪宗六祖慧能之口,慧能身具佛性,是禪宗南宗的創始人,更是堪稱一代宗師的佛教高僧,被無數信徒敬奉。

但有一位禪師,與六祖慧能4問4答,最終也成為了一代宗師,圓寂時甚至有一千隻大雁護駕西歸。

他與六祖慧能4問4答,終成一代高僧,圓寂時1000只大雁護駕西歸

佛教淵源,唐朝興盛

公元67年,兩位印度高僧千里迢迢地來到了中國,用白馬馱著佛經、佛像來到了洛陽,並在這裡建立起了中原大地的第一所寺廟——白馬寺。

至此,佛教在中國紮根,開始逐漸流傳起來。但彼時的中國儒家思想盛行,佛教作為異域思想不受百姓和統治階級的待見,直到西晉時佛教才逐漸走向興盛。

原來,魏晉時期計程車人喜歡談玄論道,在幾代人的研究下,玄學發展已經到了一個瓶頸期,急需新的思想來注入力量,讓其繼續發展,而佛教的佛理、佛性有其獨到之處,於是玄、佛的思想便開始逐漸交匯、合流。

他與六祖慧能4問4答,終成一代高僧,圓寂時1000只大雁護駕西歸

玄佛合流為佛教提供了一個在統治階層面前展現的機會,更讓佛教的本土化發展進一步加深

在經過了數百年的本土化發展後,佛教逐漸開始興盛,並於唐朝出現了三次高潮,成為了我國流傳的主要宗教之一。

在小說、電視劇《西遊記》中,唐王李世民因為被冤魂糾纏,不得不召開水陸大會去除冤魂,而這時觀音菩薩化作的老僧手持錦瀾袈裟和九環錫杖,指引唐僧唐玄奘西行拜佛求經。

他與六祖慧能4問4答,終成一代高僧,圓寂時1000只大雁護駕西歸

神鬼玄幻固然是小說家之言,但玄奘西行確有其事,正是因為唐玄奘西行取來了大量的佛經,再經過翻譯之後,佛教才有了興盛的根基。

佛教的第一次興盛是武則天上位後,彼時的唐朝已經逐漸擺脫了戰亂帶來的饑荒和貧窮,有了剩餘的經濟和勞動力之後,在武則天的帶領下,人們開始尊佛、禮佛。而那時盛行的佛教宗派,正是禪宗。

禪宗六祖,玄覺剃度

禪宗的禪字意為靜坐,所謂的禪宗,就是靠安心靜慮修行的佛門宗法

。與最初的佛教不同,禪宗吸收了儒家文化的精髓,提倡孝道,這使得佛教更能得到民眾的認可,大大增加了傳教的成功率。

他與六祖慧能4問4答,終成一代高僧,圓寂時1000只大雁護駕西歸

而在禪宗中,有一位十分出色的僧人,名叫慧能。慧能二十四歲時出家,拜宏忍大師為師,因寫佛偈出色被宏忍另眼相看,後更是託付衣缽,成為著名的“禪宗六祖”。

公元713年,慧能入滅,據傳肉身歷經千年,至今未腐

慧能有五位弟子,均是後世出名的佛法大家,而永嘉玄覺正是其中的一位。與大多數因為貧苦、勞疾出家的僧人不同,玄覺俗家十分富有,是遠近聞名的世家,世代昌盛,家財萬貫。玄覺本人更是自幼聰慧伶俐,深受長輩喜愛。

原本玄覺人生在外人眼中應該是鐘鳴鼎食,再不濟也是仗劍天下,絕不可能與出家扯上關係。

但誰也沒想到,在玄覺八歲那年,他毅然決然剃度出家為僧,決定摒棄繁華世俗,常伴青燈古佛

他與六祖慧能4問4答,終成一代高僧,圓寂時1000只大雁護駕西歸

玄覺悟性極強,很快便掌握了佛經,開始渴求更高的“覺悟”,但他慧根深重,難有人回答他的問題、理解他的想法。因此,為了得到心中的答案,玄覺開始遊歷世間,不斷修行,以求悟出心中的佛理。

四問四答,千雁送行

在旁人的指點下,玄覺決定前往曹溪拜訪譽滿天下的慧能大師,希望他可以幫助自己開悟,在經歷了千難萬險後,玄覺見到了慧能,接下來便有了著名的四問四答。

在見到慧能後,玄覺雖然十分恭敬,繞六祖三匝,但就是不頂禮,反而把錫杖一振,站在那個地方。

他與六祖慧能4問4答,終成一代高僧,圓寂時1000只大雁護駕西歸

慧能問:一個出家人應有三千的威儀,八萬的細行,你是從何處來,對我如此怠慢?玄覺回曰:生死一瞬間,又哪裡有時間顧及禮儀呢?

慧能又問:既然你擔心生死,為什麼不體認一下無生無死呢?那樣還分快慢嗎?玄覺答曰:徹悟的人是沒有快慢的,就像我們的心一樣不分快慢。

在得到了玄覺的回答後,慧能顯得十分高興,而玄覺此時也對慧能的佛性心生敬仰,開始對他頂禮,並要告辭。

他與六祖慧能4問4答,終成一代高僧,圓寂時1000只大雁護駕西歸

慧能這時又問:你這一剎那就要回去,不覺得太快了嗎?玄覺答曰:我們身心清淨,毫無念頭,哪裡分快慢呢?慧能再問:如果無生沒有意,誰又能分別它呢?玄覺答曰:分別本身也是沒有意的啊。

玄覺的佛性讓慧能十分高興,他終其一生的目標都是發揚佛教,而玄覺如此慧根深種之人則讓他心生歡喜。

於是,慧能便讓玄覺留宿一宿,因為玄覺已經開悟,不需要慧能的幫助了,因此第二天玄覺就拜別了慧能,而世人也稱其為“一宿覺”禪師,意為只用了一晚上就開悟的僧人。

他與六祖慧能4問4答,終成一代高僧,圓寂時1000只大雁護駕西歸

玄覺作為佛教的一代宗師,在離開慧能後回到了溫州,在那裡開法接眾,開始為禪宗傳法

。他講法不分貴賤,只要有來人便可潛心聽法,為唐朝佛教的興盛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公元173年,年僅48歲的玄覺禪師圓寂,而此事也驚動了當時的皇帝唐玄宗,在得知玄覺圓寂後,他親手寫下了一封旨意讚美他,並封號為“無相”。

在玄覺出殯的那天,天空中有千隻大雁哀啼鳴,似乎在為他的離去而悲傷,也好像在為玄覺禪師送行,護駕西歸

。這引起了當時人們的讚歎和驚訝,也讓他們感受到更濃烈的哀傷。此後,千雁送行一事也成為了膾炙人口的佳話,流傳至今。

他與六祖慧能4問4答,終成一代高僧,圓寂時1000只大雁護駕西歸

小結:

佛教禪宗以悟為核心,講究的是心心相印,透過一瞬間的覺悟來領悟道理,而非傳統上的透過書籍、紙張記載道理,這正是佛教的哲學性所在,而禪宗更是將這種哲學性發揮到了一個極致,而玄覺大師與慧能大師的對話,恰如佛祖拈花,迦葉一笑。